余新进
犹如一个赤裸着脊梁的船夫,在烈日的灼烤下,背着沉重的纤绳,一步一步向前,拖动身后的大船。凯尔泰斯·伊姆莱,这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劫后余生的作家,之所以把自己比作一个“船夫”,正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苦行的唯一方式,并不只是那么一种虔诚,即其中没有丝毫自谀的痕迹,而完全充斥着对抗我的东西。”成为一个俯首向着大地与河流的“船夫”,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推动“人类的文明”这条大船,这显然需要一种勇气。因为他必须摒弃那个狭隘的“自我”,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写作中,他抵达了这样的境界,就像船夫,独自把一艘搁浅的大船拖出淤泥,驶向了大海。
这是如何完成的?在《船夫日记》中,他所有的思考、犹豫、矛盾、痛苦都得到了清晰的记录。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日记”,不如是一本文学化的“《思想录》”。因为这本书所记录的,并不是他个人的隐私、或者生平的轶事,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同,这是一本“日记”体的思想文集。在这本书里,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样,凯尔泰斯·伊姆莱也采用了片断式的表达方式。这些片断式的文字,以最准确的方式记录了在他生命中骤然闪现的那些“思想的火花”。正是多年来从不间断的思考,使得这本书具有了罕见的深度与力度。
像船员在航海时必须写“航海日志”一样,凯尔泰斯·伊姆莱首先对生活本身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他的眼光是敏锐的,角度也是独特的。“我踩着松软的落叶在公园里漫步。深处的草还是绿色,上面覆盖着黄色的败叶,其他那些在橡树上垂挂的枯叶,好似无数只伸着的、沮丧的手。我感觉到:假如我自己具有足够耐心的话,奇迹将会发生。”这段富于诗意的文字,不仅表达出他在生活中所具有的那种敏锐的感受力,同时也体现出他探求真理的执著。因为他相信,在平凡的事物之中,蕴藏着真正的“奇迹”。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美,更是一种饱经沧桑之后才领悟到的智慧。
在写作之余,凯尔泰斯·伊姆莱还翻译了大量的德语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著作。在《船夫日记》中,他与这些思想家们展开了对话。他说“伟大理性的源泉绝对不只是理性,它还需要反理性的东西,这就是力量……”这显然是对尼采思想的一种回应。从他充满批判力量的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是在用个人的力量点亮一颗又一颗星星,从而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尽管在这本书里,凯尔泰斯·伊姆莱的整个基调是悲观主义的,但是他并未对生活作一种消极虚无的论调。相反,从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从绝望中获得了站起来的勇气,因为他明白,生存是如此重要。把生活看成一种“苦行”,通过服役来拯救自己。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本《船夫日记》又名为《苦役日记》。他所写下的这些文字,清楚地道出了他所经历的一切。生活就像勒进他骨头里面的绳索,一方面让他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却迫使他产生了活下去的力量。
《船夫日记》凯尔泰斯·伊姆莱著作家出版社2004.9定价: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