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超标之祸

2004-04-29 00:44:03
家庭医药 2004年12期
关键词:肥胖者体重教授

柯 淼

2004年10月,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我国人口肥胖问题严重,我国成人每五人即有一人超重,每十人就有一人肥胖,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三分之一,肥胖率上升一倍......

指导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向红丁

上海瑞金医院教授 徐新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丛中

警惕“东亚病夫”归来

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被称为“东亚病夫”。2001年,我国人均寿命已上升到71.8岁,过去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近期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却向国人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正视超重潜伏的危机,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东亚病夫”的帽子,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戴在国人的头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以预知的事实。因为超重可派生出诸多的健康问题,这可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找到答案。

1.肥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我国现在的肥胖率为7.1%。肥胖的标准是: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那么2亿体重超标者就成了肥胖队伍的后备军。如果这2亿人不及时采取控制体重的措施,用不了多久,肥胖队伍就迅速“扩军”。读者不难想象,2亿肥胖大军意味着什么。

2.高血压:虽然高血压不是肥胖者的“专利”,但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经不容置疑。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现患人数为1.6亿;如果肥胖得不到有效控制,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将明显增加。一旦患上高血压,就有可能派生出冠心病、血管硬化、中风等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3.血脂异常症:我国现在的成年人血脂异常症患者与高血压一样,同为1.6亿。而血脂异常与肥胖密不可分。如果2亿体重超标者的体重维持原状,那么,血脂异常症患者将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队伍将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大。

4.糖尿病:现在,我国成人糖尿病患人数为2 000多万。体重超标者容易患2型糖尿病是不争的事实。如果2亿体重超标者不能将体重控制住,糖尿病的人数将继续攀升。而糖尿病往往会产生眼睛、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体重超标所引发的疾病远不止以上4种,但仅仅以上4种,就足以对国人的健康造成极严重的问题和给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调查,现在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中间,慢性病的发生率已经达到52%,死亡已经占30%,这将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肥胖症正在以每 5 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粗略计算,发病人数已近5亿,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已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2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危险因素,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TO)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中国同样不能幸免。

正如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指出的,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现在不及时地开展正确的干预,我们会步其他一些国家的后尘。有专家指出,当 13亿中国人跨入 21世纪之门的时候,与体重超标相关的心血管病等也严重威胁着我国公众健康,若不有效控制,我们可能再度成为“东亚病夫”。

公众认识亟待提高

目前,体重超标问题如此严峻,公众对此的认识如何呢?《家庭医药》就医选药网联合搜狐网、三九健康网所做的关于公众对肥胖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公众对肥胖相关知识虽有一定了解,却仍亟需提高。

1.你觉得自己是否肥胖?

A肥胖

21.92%

B正常

75.39%

C不知道

2.68%

2.以前计算过你的体重指数吗?

A是

37.14%

B否

62.86%

3.你知道肥胖判定标准么?

A清楚

27.52%

B不知道

29.53%

C有模糊概念

42.95%

4.您认为肥胖是:

A一种病,危害健康,需要加以重视

57.72%

B不是病,只是影响美观而已

13.87%

C只要心态平和,胖一些无所谓

26.17%

D完全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

2.24%

对于调查的结果,北京协和医院向红丁教授说,公众对肥胖认识不充分在他意料之中,同时也表明,我们迫切需要加强肥胖知识的普及,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向教授介绍道,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太多,特别是一种叫做甘油三酯的中性脂肪太多。临床上多用体重指数(体重指数等于体重÷身高的平方,单位分别为千克、米,简称BMI)来判定肥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在20~24较为适宜,超过24算超重,超过28算肥胖。

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又可以分为苹果型肥胖和梨型肥胖两种。苹果型肥胖又称为腹部型肥胖。梨型肥胖又称下体肥胖、臀部肥胖。由于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围着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所以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要比梨形肥胖大得多。当然,与非肥胖者相比,臀部型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害,仅仅是比腹部型肥胖略小而已。可以这样说,“梨”比“苹果”好,不胖又比“梨”好。向教授强调指出,有人体重指数正常,也不可高枕无忧,腹部胖、腰围粗即存在局部肥胖的人,也应该减肥。

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徐新民补充道, BMI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理想”体重的认定一样,都是人为设定的。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诊断肥胖的方法,就是测量腰围(WC),它很简单却十分重要。因为脂肪在腹部堆积,即平常说的啤酒肚、将军肚,造成的危害比其他部位脂肪堆积要大得多,与代谢综合征关系最密切。当男性腹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即为腹型肥胖。测量方法为:被测者双脚分开25~30厘米,体重均匀分布在双腿上,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皮尺要紧贴皮肤,但又不能压迫软组织。

有人认为超重并非什么疾病,不需要太在意。实际上,很多疾病在超重时已经伴随于超重者左右,而且,超重前进一步即肥胖,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很难阻止超重者向肥胖者行列不断挺进。根据此次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由于超重比例较大,人口基数又高达2亿,今后肥胖患病率将极可能较大幅度增长,超重应高度重视。

体重超标的罪魁祸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什么导致了肥胖呢?向教授说,虽然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从医学角度来看,慢性病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也不例外。

向红丁教授指出,现实生活中,“一家三代,代代胖”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一项研究调查了2002名肥胖儿童,72%的胖孩子,他们的父母中有至少一人肥胖,这有力地说明了肥胖确实有遗传倾向。但是单遗传因素不足以导致肥胖,还必须有环境因素作为“帮凶”。造成肥胖的环境因素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便是最突出的原因,包括热量摄取过多、饮食习惯不良、体力活动过少等等。有人给引起肥胖的生活习惯总结出“汤、糖、躺、烫”4个字,说的是好吃汤羹油水大,好吃甜食热量高,好躺不动消耗少,好吃烫的吸收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在我国迅速蔓延的洋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都是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是造就肥胖的“垃圾食品”,西方发达国家已认识到这些食品的危害,逐步放弃这类食品,但在我国却是方兴未艾,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在当代中国,肥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今年9月26号世界心脏日前夕,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心脏协会发表报告称,在西方发达国家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肥胖及心脏病发病率却不断增长。报告还指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更多的电梯,更多的汽车,更多的快餐等垃圾食品,摄入更多的高糖饮料……,独生子女更受宠爱,小孩变成了小皇帝,家长给他们吃得惊人的多。而在世界上,以美国为例,1960~1970这10年中,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疾病,曾掀起民众恐惧“浪潮”。随后,其医疗技术取得巨大突破,政府对公众教育如火如荼, 公众认识普遍提高。而我国常见病防治教育则相对滞后,老百姓这方面的“素质”较差,比如,很多人甚至一些医生还在说肥胖等疾病是“富贵(裕)”病,实际上在国外,早就发现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中,这些病人才越多,病情也越严重。

近年来,我国人群(尤其是青年人)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比较突出。针对这种现象,国外专家批评说:“中国应出口高质量、低脂肪的膳食,而不是进口我们的饮食方式。”无独有偶,最近,在麦当劳英国分公司广告中,已去除了麦当劳著名的金黄色M字标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金黄色的大问号,把推出的广告命名为“改变”。这是因为肥胖问题在英国日益受到关注,英国麦当劳正在开始悄然转型:转向健康食品。

体重超标奏响死亡序曲

向教授指出,肥胖是一种病态,可伴随发生多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致命性疾病,引起心理障碍。尤其是肥胖儿童,心理障碍更为明显。肥胖造成很多疾病,甚至残疾和早亡,多与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1999年WTO建议改为现名)有关。到目前为止,公认代谢综合征至少包括以下“7高1异常”: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黏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发生率、高胰岛素血症或者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多种现代疾病的共同病因。

徐教授则指出,肥胖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以后,许多种疾病的患病率会大大增加。他向记者提供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资料(见下表)。

资料显示,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轻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倍,中度肥胖者危险性上升5倍,而重度肥胖者危险性上升10倍。许多研究表明,超重中年人(40~64岁)比正常体重同龄人患高血压的危险增加50%。另外,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病人中有 2/3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不仅明显地增加负重关节所承受的负荷,也可引起姿势、步态以及整个运动系统活动的改变。因此,肥胖患者骨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肥胖患者常常合并脂肪肝。肥胖男性性功能障碍则可能继发于肥胖合并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肥胖患者患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的机会增加。

体重超标影响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引发多种疾病,将人引向不健康、多疾病、致残致死的不归路。专家指出,体重超标、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是“ 死亡四重奏”。体重超标将可能成为21世纪的头号杀手。

青少年:肥胖生力军

青少年超重、肥胖在我国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但仍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认为孩子在发育阶段,胖是发育好的表现,瘦了会影响发育。实际上这些看法是没有道理的,相反,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趋势极为“凶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据徐教授介绍,肥胖小孩一般都五大三粗,特别是腹部也呈现啤酒肚。许多成年、老年病,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因肥胖而提前数十年发病。以往一些“经典”的概念被彻底改变了,如过去1型与2型糖尿病鉴别诊断的第一条就是年龄,亦曾把1型糖尿病称之为少年型糖尿病,可是时至今日,一个有经验的内分泌医生,在没有看到小孩体形的情况下,决不会立即考虑为1型糖尿病。因为越来越多的小胖墩患上2型糖尿病,这大概也算是与发达国家,乃至近邻如日本的一种“国际接轨”吧。徐教授认为,我国除要对2亿成年超重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其进入肥胖阶段的教育外,对青少年肥胖的预防至关重要,这才是“釜底抽薪”。有人说“预防肥胖要从娘胎开始”,一点不假。这是因为人的脂肪细胞在一生中有三次增殖过程,一是妊娠30周至出生前;二是出生至一岁末左右;三为青春期。而且一旦增多以后,即使营养状况恶化,脂肪细胞数目也不会下降,只是变小,一旦营养过度,脂肪细胞会立即肥大起来。同时,在日本进行的多项调研发现,7岁时肥胖的孩子40%移行至成年、青春期肥胖的孩子70%~80%将移行到成年;而具有较低体重种族特征的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地)的青少年,体重超标比欧美白人更容易引发代谢障碍。

预防的关键在于立即行动

解决体重超标问题的核心在于,公众需要认识到其危害,意识到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治疗。重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而非固守陋习、饮食无度,肥胖后再去吃什么昂贵的减肥药。

就此,向教授提出了控制体重三要素: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辅助。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认识:彻底改变“胖是福气,肥能长寿”的错误观念。(2)饮食合理:遵照中国人“膳食宝塔指南”科学安排每日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多素食,少零食。(3)加强锻炼:既增强体质、健美形体,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4)生活规律。

合理营养并不需要收入的增加,两者并不平行,王陇德副部长指出,相关知识非常重要。他举例说,曾访问一个农户家,家里养着鸡,但孩子母亲把鸡蛋拿去卖了,给孩子买了巧克力和糖果回来,而没让孩子去吃廉价但营养丰富的鸡蛋。

徐教授也认为,要提高国民对体重超标危害性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他提到,每天收看电视大于4小时者,较小于1小时者肥胖发生率高2倍。权威研究表明,减少电视、录像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预防儿童肥胖的方法。

关于治疗,徐教授则不太主张使用药物,因为减肥药已有太多令人“失望”的记录,例如芬氟拉明、右旋芬氟拉明以及西布曲明,在国外都已造成数十人死亡。有的药物如脂肪酶抑制剂,的确能减少三分之一的脂肪吸收,但患者为何不自己减少三分之一的脂肪摄入,而要花钱买药吃呢?此外,从理论上讲,正在研发中的新药不少,但都未问世。至于外科手术治疗,如吸脂,风险不小、益处不多,除非职业要求必须去做。其他一些“真刀真枪”的大手术,如胃成形术、胃肠捷径术等,国外亦仅在患者BMI>40时才考虑。因此,控制体重在于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向教授和徐教授不约而同地呼吁:最重要的是,公众应该从现在做起,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切实采取行动,保持体重。

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肥胖者都伴有心理障碍,在体重控制中也涉及如何坚持履行体重控制方案等相关心理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

肥胖者应如何消除因肥胖导致的心理问题?

丛教授:肥胖可以让人感到自卑,不敢见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由于交往的减少,会使肥胖者感到更加孤独、郁闷。肥胖者除了要增加一些娱乐活动、人际交往外,要注意克服因肥胖带来的自卑心理。肥胖是有害健康的事,但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预防肥胖首要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固守陋习、透支体力,认为人活一世,就是要享受,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做,还有什么意思。请问,肥胖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是什么?您对此有何忠告?

丛教授:肥胖的确有其社会文化基础。比如人们经常会说“谁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表明了人们没有考虑营养的平衡而是仅以胖为美。父母对孩子的饮食很重视,好像是孩子吃得越多越胖越好。有些母亲不能分辨小孩闹的原因,都用喂奶来解决,正是这种过度喂养导致了肥胖,这可能是引起成年肥胖症的童年期根源。社会其他成员也要转变对吃的态度,创造出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的社交形式。

有人下决心控制体重,但一看到美食就难以抑制,制订了一大堆运动计划却惰于坚持,全付之东流,请分析其心理原因,并给出建议。

丛教授:有的人已经过度肥胖了,也看到了肥胖给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利,制订了计划却难以坚持。原因在于,他如果不吃饭的话,就难以找到别的什么快乐。而且,当人们焦虑抑郁的时候,就经常采用“吃”的方式来摆脱。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我的建议是,在自己心情不佳的时候,别放纵自己的饮食,要增加与他人的交往,而不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吃东西。

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如越是胖的时候,一般越愿呆在家里。这时候需要对自己进行意志训练,提高自己战胜肥胖的信心。另外,还要有耐心,制订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现实可行,不要贪多而让自己无法完成。

对于肥胖者,我们要进行多方干预,但很多肥胖者不愿意这样做,请问,如何提高其干预依从性?

丛教授:肥胖者经常是难以自控饮食的,这就需要有人帮助其控制。这首先要给肥胖者讲解清楚肥胖的危害,然后与其协商做出控制饮食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的步骤和标准,包括计划能否完成时的奖惩措施等等,最后具体付诸实施。干预者需与肥胖者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同时,干预者不仅要把眼睛盯着肥胖者的饮食,还要与肥胖者一起进行其他一些能够让其感到快乐有趣的活动。

专家简介

向红丁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

徐新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中心教授、主任医师。1978年在国内率先发表了《肥胖》综述,引起广泛影响。荣获198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多次在上海电视台主持关于糖尿病及肥胖的教育节目。

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邨院士从事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临床及脑生化研究。

猜你喜欢
肥胖者体重教授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刘排教授简介
称体重
中年肥胖者应常食红豆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
有没有健康的肥胖者
减肥能改善睡眠
分忧(2015年6期)2015-06-09 08:23:09
恐怖的教授
故事会(2006年19期)2006-01-12 0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