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宇
一药多名“雾里花”
现在,在医院看病或去药店买药,人们经常被药品名称所困惑——同一种药少则有三四个名字,最多的有20多个名字,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影响用药安全。
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医药销售企业、医药生产企业竞相生产有市场潜质的热销药品,而各个厂家生产的同一药品大都又有自己的商品名,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药品几个名字甚至几十个名字的现象。
近日记者走进太原市的一家大药房。在“处方药”柜台前,记者问一位销售人员,有没有头孢曲松钠,这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药有四五种,都是各地不同药厂的产品。记者还发现,由于商品名不同、产地不同,它们的价格相差很大,有的100多元,有的30多元,有的不到8元钱。记者问:“为什么同一种药价格相差几倍?”销售人员说:“可能是生产工艺不同吧。”记者又问:“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同?”这位销售人员笑了笑说:“太细的东西我也说不上来。”
药名一变价暴涨多为“换汤不换药”
在太原市一家药店,前来买药的陈先生说,不少原本他很熟悉的老药纷纷改变名称,换了包装,如“伤风胶囊”现在叫“氨咖黄敏胶囊”,“咳特灵”现在改成“马来酸苯那敏片”,而改变了“行头”的药都不同程度涨了价。陈先生说,“伤风胶囊”以前3角钱一板,换名后成了2元钱一板。
在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郝志仙给记者拿出两种名称的一种药。这种药的化学名称叫门冬氨酸钾镁,是用于治疗低血钾的西药。一盒产自安徽,其商品名叫“潘南金”,每支10亳升,每支1.28元;另一盒产自浙江,商品叫“维欧路”,每支52.64元。郝志仙说,每支维欧路的剂量最多相当于两支潘南金,这样算下来,潘南金的价格与维欧路相差20多倍。还有两盒药,一种商品名叫“先锋必”,另外一种商品名叫“利君派同”,其实这两盒药是一种药,它们的化学名都叫“头孢哌酮钠”,都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但两者价格相差40元。
河南省某医院药剂科科长说,一药多名给一些生产厂家造成了虚高定价、牟取暴利的机会。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药品换个新名字价格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普遍存在,实为“换汤不换药”。许多消费者常常把冠以新名的药误以为是新出产的高疗效高质量的药,不惜大价钱购买,而疗效并没有提高多少。
“两素”药名最为多超量服用隐患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抗生素药品和一些维生素类药品最“喜欢”一药多名。而专家的看法是:普通消费者生病时服用了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有可能因为剂量超量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抗生素分为西林类、喹诺酮类、头孢类等等,真是分门别类、林林总总。到今天,几类抗生素发展迅速,有的已经发展到第六代。但有的几代抗生素基本成分相差不大,药效也并没有多大提高。再如一些维生素类的药品,现在颇为流行,以前不过几元钱一瓶,但经过包装,换名,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新概念”后,再加上广告的大肆宣传,这些普通的维生素就身价倍增,从几元涨到几十元。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郝志仙告诉记者,这些药商品名不同而其实是同一种药,普通消费者不知道这一点,生病时往往服用了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造成剂量超量,对用药安全构成很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