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早恋不稀奇

2004-04-29 04:14:26
上海采风月刊 2004年2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学生

当记者终于接触到“早恋”问题的真正主角——中学生的时候,却首先在上海市虹口区某寄宿制中学亲眼目睹了这样一番景象:那是上午10点,记者在该中学门口等约好接受采访的几位学生,其时正是最后一场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从教学楼里拥向大门准备回家。在校门以内,记者没有看见一个男生和女生同行的,但是等走出了校门,并且和学校拉开了10米左右距离之后,立刻便有男生和女生非常默契地迅速靠拢并肩行走,手拉着手的,挽着胳膊的都有。的确如老师们所说,身上的校服和背上的书包加上那样的姿势令人感觉非常扎眼。而其余的学生,没有人对这些成双作对的同学多看一眼,完全熟视无睹,或者说见怪不怪。

至此,记者只有一种感觉——早恋已经成为中学生公开的秘密了。

不讲早恋,只讲感觉

在对学生的采访中,听到这么一句口号:“不讲早恋,只讲感觉!”问他们原因,说是:“早恋的提法太老土了。感觉是最重要的。”有学生为记者详细解释他们所谓的“感觉”:就是感觉好就在一起,感觉不好就各奔东西。那么何谓“感觉好”和“感觉不好”呢?学生们回答:“感觉这个东西怎么讲得清楚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记者不得不换一种方式,问女生:“怎样的男生会让她们感觉好?”问男生:“怎样的女生会让他们感觉好?”女生的回答总结出来对“感觉好”的男生有如下要求:“高大,至少不能比自己矮,人要好,不说大话吹牛皮,大方,开朗,脾气好,聪明,风趣”,在外貌上的要求,女生们说了很多人名,“像他这样就好了”,每次对这些人名记者都以为是她们的同学,但总是引来一片笑声,女生们这才会告诉年龄是她们的一倍左右的记者,那个“他”是韩国的某影视明星,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韩国一部名叫《蓝色生死恋》的电视剧中的男主角。至于成绩,她们的要求是“过得去就可以了”,没有人要求“优秀”,因为“成绩优秀的男生太多了”。而男生们给“好女生”下的定义则是:性格要好,不要作、细心、周到。至于外貌,男生们很多都没有提到,提到的男生也很少会拿影视明星的水准来要求,而成绩,男生们大都说:“最好能好一点”,言下之意似乎这实在也并不重要。不能不说现代的男女中学生在将青春的第一份好感给异性的时候,他们对异性的期望是浪漫和现实并存的,并且浪漫的成分明显地少,现实成分比如性格、脾气等占的比重明显地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的感觉依然是讲得清楚的,也是有依据和理由的,甚至某些方面是成熟的。

我们很无聊

学生们告诉记者:早恋的情况在中学生中根本已经不是稀奇事情了。记者曾在采访对象中随机问了几位他们所知道的就自己身边的成双作对的有多少,每个人都回答记者至少有10对以上,有学生甚至用了这样的词语:数不清。记者问老师平时管不管,大部分学生都说老师基本睁只眼闭只眼,记者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接受采访的学生有来自普通中学的,也有来自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们说:“这种事情太正常了,没有就是不正常了。”一位来自市重点中学的高二女生说:“都快要20岁高龄了,恋爱都没谈过也太掉价了。”另一位女生在谈到“没有就不正常了”的时候将他们班级里的一个男生拿出来做证明,就因为这个男生成绩非常优秀,小小年纪嘴里都是化学专业名词,从来不知道还有“爱情”这回事情,因此同学们没人愿意搭理他,并且称他为“科学怪人”。

当记者问学生们,他们认为这种“感情”或者“感觉”成熟吗?学生们都回答:“不成熟。”“为什么呢?”“因为最后都不会有结果的。”记者又问:“既然知道不成熟,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他们的口径异常统一:“因为无聊,所以需要。”对于他们嘴里的“无聊”他们是这么解释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没有人一起玩和交流,如果经常找同学,同学也有自己的事情,何况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没有兄弟姐妹,爸妈又没有空,慢慢地就演化成一种需要。”记者追问:“需要什么?”学生们说:“需要陪伴和交流。其实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很无聊,大部分的时间被功课占去了,剩下的时间最多也就是看看电视。很多社会上的娱乐我们不能参加,没有经济实力参加。也没有专门可以让我们参加的娱乐,所以真的是很无聊。”如此解释无聊的学生集中在初一、二年级和高一二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则说:“大家的生活都很无聊,我们连无聊的时间都没有。”在采访对象中,很少发现有两个以上的同性会组成一个小团体,大部分都是有男有女,而且很多都是工工整整的两男两女,彼此关系非常好,在采访时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另几个肯定相陪。男生都表现出了很好的“绅士”风度,把女生照顾得很好,即使有一滴水滴在女孩的袖口上,他们立刻会拿出纸巾替女生仔细擦拭。很多这样的异性小圈子都不是“早恋”的关系,但是学生们说:“大部分那种关系却都是从这种关系演化而成的。”学生们告诉记者:“尤其是到了高中,很难找到同性之间的好朋友,而异性好朋友却很好找,也很愿意互相说说自己的秘密和真心话。”问他们原因,说:“因为异性之间没有利害冲突,而且可以互补。”所谓的利害冲突女生说是指外貌啊、打扮啊等等,而男生则更多的是成绩。所谓的“互补”则是“女生比较细腻,男生则比较宽容,彼此之间不会争执。”也因为这,发展出了“数不清”的早恋。学生们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他们没有为“早恋”寻找任何漂亮的借口,而道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早恋”的应该。

形式多样化

当记者提出如今早恋的形式这个问题时,学生们明显是兴奋起来的,他们讲得细致入微。告诉记者:“男女生同个班级发生‘早恋的很少,大都是跨班级跨年级的甚至是跨学校的,有的还跨得很远。”他们用“历史遗留问题”来概括跨班级和跨学校的原因,“因为小学或者初中曾经是同班同学”。至于为何同个班级的很少,学生们的说明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嘛,一个班级的目标太大,容易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学生们说在学校里他们一般都不会怎么样,顶多也就是“中午的时候找个安静一点的地方聊聊天,不会有过分的行为,因为学校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旁人的地方。即使老师同学经过,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出了校门就不一样了。”记者让学生形容一下怎么个不一样法,他们笑着,一个女生在臂弯里搂着一只书包红着脸说:“就是这样。”学生们告诉记者,凡是在车站上男生女生站在一起的,就算没有亲热举动也八九不离十是“那种关系”。当他们在车站遇见亲热着的同学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但当事人却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很多学生把上述的“科学怪人”称为“变态”,同时把在大街车站上过分亲热的也称为“变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毕竟是学生嘛,那样也太……太……那个了。”

记者问学生们,这些“早恋”的学生除了在学校里,平时如何相处,学生们说:“也就是看看电影,坐坐红茶坊。然后……参加嘉年华啊广场活动啊,其实真的也没别的什么方式了,大人的活动也参加不起。”记者问难道就没有一起做功课的吗?学生们笑了,说:“除非考试前夕,平时不会。”记者问他们那么在“约会”中谁承担费用呢?学生们说:“刚开始的时候当然是男生承担,熟了以后就不会分得很清楚了。”女生表示:“虽然不是一定要男生承担费用,但是还是希望男生能够表示点主动,最讨厌那种一元两元都算得很清楚的男生,小家败气的。”而男生则大都表示:“如果我的钱多我会承担经济费用的,否则希望能够AA制。”

至于平时的交流,由于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而且又要注意影响,交流的机会很有限。放学后顶多也就是回家路上那点时间,没说几句话就要分手了。所以学生们正如老师和家长所说的通过手机短信联系。记者问是不是还可以通过网络,比如QQ聊天什么的,学生们说有的,但不多,主要还是靠手机,至于写信之类,在学生们眼中是最不合适的。一个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曾经有一个男生将“情书”装在一个玻璃瓶里从教室窗户里扔下去,本来打算扔给楼下操场上的一个女生的,结果“准星不对”,扔在了老师怀里,被老师抓了个现行,成为同学的笑柄。女生说:“现在我们最不愿意写信了,因为白纸黑字的最容易留下‘罪证,QQ也用得不多,网上交的朋友不可靠。有个同学在网上认识了另一座城市的一个女生,俩人发展到在网上称呼老公老婆了,那个女生乘假期千里迢迢地赶来,结果俩人都发现对方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好,见了一面就结束了。所以还是手机短信比较好,就算用QQ,联络的也都是同学。”另一个女生进行了补充说明:“手机短信别人不容易看到,而且不想回复就可以不回复,见面也不会尴尬。又是书面语言,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学生们说他们90%都有手机,主要用途就是收发短信。当然特殊的交流方式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个学生告诉记者,在2003年12月24日清晨,他们学校的一幢教学楼的二楼至三楼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块和墙面高度相同的巨大纸牌,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大字:某某某,圣诞快乐。是一个男生写给一个女生的。“这块纸牌当时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有的窗口都挤满了人头,其他教学楼的同学还专门跑下楼来看。”记者问:“老师什么反应?”女生说:“老师什么也没说,后来那个女生请自己班级的一个男生去把牌子收回来的。”记者问对于这样一件事,女生们有何感想,女生说:“我们都很羡慕那个女生呢,多浪漫啊!”记者又就此事询问了接受采访的女生的男同学的想法,男生支吾了半天,说:“我们觉得这个男生脑子有问题……”话音未落立即遭到了女同学的揭发:“他瞎说,我们都知道他们男生都很妒忌那个男生,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勇气。”男同学瞪了女生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

想知道的不知道

当记者问起一旦早恋被家长发现,家长都是什么态度时,学生们一致回答:“当然要干涉的。”问如何干涉法,学生们说:“一般会挨打的。男生女生都有可能挨打。高中的时候男生挨打的少,女生多。”一个女生告诉记者她们寝室里的一个女生因为早恋被老师告诉家长,回家后,她父亲将她狠狠打了一顿,将一柄尺把长的大梳子都打断了。记者问打过后两个人还在一起吗?女生说:“当然还在一起。那女生很恨她的爸爸,一直用那把断掉半截的梳子梳头,说是罪证。”当记者问所有接受采访的学生们会不会主动将自己的“感情秘密”告诉父母时,没有一个学生说愿意,理由是“和父母很难沟通,他们不能理解”。一个女生说她在家经常发现父母利用分机偷听她的电话,所以她从来都不让男生把电话打到家里去。另一个女生说她之所以从来不记日记,就是因为担心父母偷看,因为父母有事没事会经常翻翻她的书包和抽屉。一个高二女生告诉记者她自己的故事:“有一年暑假,一个对我挺有好感的男生一直给我写信,基本是三天一封,信里其实也没写什么,就是交流交流假期生活。我一直都不回信的,因为我对他没感觉。大约持续了一个月后,突然信就没有了。我还以为是他放弃了,也没放在心上。有一天我很偶然地去父母衣柜里找东西,发现在父亲的衣服下面是整整一叠那个男生寄给我的信,而且都已经被拆开了。那天我把这些信都看了一遍,然后重新放回原处,但是我心里真的非常非常生气。”接受采访的学生们几乎都碰见过被父母偷看信件、手机短信、日记,翻书包和抽屉的事,他们都表示:“很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其实如果他们能和我们好好谈谈,我们会告诉他们的。我们真的很羡慕外国电影里的那种亲情关系。”

记者提到2003年12月21日发生在上海浦东的初中女生生下婴儿从高楼坠下的事件,问学生们的感想,男生们大都说:“觉得这个女生满可怜的。”女生们则大都断定孩子的生父肯定是女生同校的男朋友,纷纷说:“这个人真是没良心。”也纷纷表示:“这个女生也太傻了,怎么这点知识都没有呢?”由此记者问学生们在他们的心目中怎么样的“早恋”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男女生基本都表示:“不能出事情。”记者让他们说清楚,“是不能有孩子还是不能发生关系?”学生们都表示:“不能发生关系。其它的一切都没关系。”记者问为什么会给自己划定这样一条底线,女生们说:“家里都教好的呀,这是涉及到道德问题的。”男生说:“万一出了事没办法收场,不被爸妈打死才怪呢。”记者追问究竟是因为道德原因还是其它原因,他们都说是道德原因,因为父母就是这么讲的。记者问父母有没有专门和他们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回答有的很少,“有也是打打擦边球,点到为止的。”而大部分父母是从不和他们谈论这些问题的。记者问他们究竟懂不懂,都回答说懂,问他们怎么懂的,男女生都说从同学那里知道的,至于同学是从哪里知道的他们就不清楚了。记者问有没有去书店买书看看,90%的学生说没有,一个女生说:“跑到书店里买这种书很怪的。我们主要还是看韩寒他们写的书,他们自己也是中学生,写出来的是我们的心里话。”记者问那么学校有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课,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说初中上过点生理卫生,要不就是生物课上的人体解剖。少部分学生说学校开过讲座,但基本是让女生看的。一个高二女生告诉记者:“开讲座那天,礼堂里女生坐不下,一部分就转到学校闭路电视中心去看现场直播。全校教室里都有闭路电视,男生知道闭路电视中心在直播,都从窗户里翻进教室去打开电视看。”一个高一男生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们都知道的东西学校一遍一遍讲,我们想知道的东西却从来都不讲。”记者问他想知道什么,他脸红了,支吾了半天,终于没好意思说。

最后记者鼓了半天勇气问了一个大胆的问题——身边有没有发生性关系的早恋?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态度却出乎记者意料的坦然,他们回答:“有的,但不多。”有女生表示知道了同学的这类秘密不会传播,但心里会看不起他们。有男生表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这样的男生在接受采访的学生中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都不发表意见。

记者手记:对爱情的憧憬和敬畏

在结束对学生的采访时,记者通过有关途径拿到二篇随笔,它们分别出自一个高中女生和一个高中男生之手。

女生写道:

每次总觉得有很多要说,每次又觉得无从说起。期待下一次等待的过程,但从落笔开始,我仿佛看见了才写下的文字里期待的眼神。有时真希望期待不要实现,使之成为一个悬念,一个谜。学会相互猜测的乐趣,懂得什么是生活,就象《似水年华》中那封浸湿了雨水永不拆封的信,永远充斥着心中的遐想,承载着所有对情感的真实心境。

我们彼此都把话写得很含蓄,让别人不明所以,这像是一串公开的密码,让享有者体验着文字流淌的乐趣。我愿欢乐或悲伤,我愿孤独或共享,我愿恍惚或迷惘,但我不愿听不见同行者的脚步,相知者的鸣音……

男生写道:

……晚上遇见了她。她是我初中的同学,虽然不是和我同一个班,并不是时常碰面,但我却十分珍惜屈指可数的那几次见面的机会。

我想过靠近她,并通过各种方式和她打上交道,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相识了。但我发现,她对我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我似乎却越陷越深。我想我或许,不,是应该喜欢上她了。

我一直没有和她提到这件事,一直没有,甚至到现在,我也没有开口说过。看着身边一些同学出双入对的样子,我很不习惯。或许原因就是出在他们身上“该死”的校服吧!我心里想,还好当初没有和她说,要是弄成那样,恐怕我自己也受不了。

初三的中考,让我们各奔西东。父母似乎也觉得我长大了,时不时地和我讲,不许乱搞男女关系的事。这更加让我心烦,不知该怎么办。

周五,我遇见了她。我们便找了个地方聊了一会儿。话语间我觉得她似乎变了许多,可变化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那天,只有我们两个人,我还是没有说。我突然觉得似乎不说,把它埋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或许这样会更好些吧。

或许,爱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刚出炉的烤白薯,想要去吃,但却怕被烫到。外面还下着雨,我真想到外面去淋一下雨,让自己烦躁的心情如雨水一样从心中落下。我相信,明天不会下雨,明天应该是个好天,因为明天正在等着我。

无论文字华丽还是稚拙,都体现出少女和少男的真情实感,并且完全可以代表广大同龄人的普遍心声,他们心中有对爱情的憧憬,也有对爱情的敬畏,正如学生们在采访中表示,12月21日的事件毕竟是少数,在他们心中,他们更愿意让青春的情愫成为日后最美好最纯洁的回忆。

结语

还早恋一个本真面目

80年代的一部《失踪的女中学生》的电影在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早恋的概念,这部如今看来略嫌粗糙而在当初却十分前卫的电影也第一次将“早恋”问题放在了一个有争议的位置,中学生青春期的懵懂情感是否正常?老师和父母该如何对待?只是发出的提问声音显得单薄而微弱,终于被淹没,早恋——依然是洪水猛兽,依然只能沉在水底,处与地下。

90年代一部《16岁的花季》第二次将“早恋”拉出了水面,从地下转为地上,这部令其中两位女主角从此出名的电视连续剧成为近10年的暑假热播节目。“早恋”终于以一种符合青春特色的因朦胧而美丽的面目出现,只是“早恋”这两个字也同时被朦胧掉了,一切都适可而止,切割掉了“早恋”的另一部分——除了情感,青春还有骚动。

21世纪,13岁的“少女孕妇”和15岁的“少女妈妈”以触目惊心的面目出现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视线里,“早恋”的面目刹那变得从未有过的可怕、狰狞和复杂,“早恋”和“早性”、“早熟”划上了等号,甚至和犯罪搭上了关系。“早恋”在某一天让人们发现了教育中的无数缺陷和青春的危险面,老师不敢随便定性,家长根本不愿意承认,学生干脆将“早恋”换成了感觉。欲语还休的“情书”变成了直白而快速的手机短信,羞涩的相视而笑变成了搂搂抱抱招摇过市。防不胜防,无从防起。是堵是疏,不知方法,眼看着“早恋”成为中学生公开的秘密,老师家长和学生在“早恋”的谜团里全部尴尬着。

也许我们首先需要冷静,其次才能客观。不得不承认,“少女妈妈”毕竟少数,我们的中学生们依然知道克制,也依然向往纯洁。只是所有的成人是否应该思考,如何还所谓“早恋”一个本真面目——有青春的美丽,有青春的憧憬,甚至有青春的骚动,但没有现实的危险。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学生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