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定
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在远离大都市的乡村,庙会成为人们经济贸易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庙会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条渠道,它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从民俗的角度说,庙会中的祭祀活动,是要达到人神交流,既可以告慰神灵,也可以祈求神灵赐子、降福,在祭祀的过程中包含着浓厚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鹿邑老君台庙会
鹿邑县城东北隅有一座古建筑,据说老子当年曾在这里设坛讲学,后修道成仙,俗称“老君台”、“升仙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老子的生日,从这天起,兴会4天。豫东地区和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的群众赶赴这里,谒拜这位道教“道德天尊”,唱大戏3天。各种民间曲艺、杂技,也荟萃于此。人们乞求得到老君保佑,带着馒头、大刀头(即煮熟的大块猪肉,上面涂上酱色后,再插上一双筷子朝天,即意味着敬祀神灵的意愿已经表白)、蜡烛、香、裱和各种纸糊的冥器,虔诚之至。同时,以老君台为中心,贸易活动热闹非凡,集中了鹿邑一带的地方经济物资,庙会轰轰烈烈。
鹿邑在春秋时期称为“苦”(音hù),东晋时改为父阳,北魏改谷阳,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名鹿邑。鹿邑源为原县西有鸣鹿城,因麋鹿甚多,常闻鹿鸣而得此名。老君一名最早见诸《后汉书·孔融传》,真正产生广泛影响,则是唐代。唐高宗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亲自到鹿邑老君庙行礼,尊老子为太上玄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庙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在某种程度上讲,祭品变为神物。如食物,作为供品,或作为膳食用,都与老君的传说有密切关系。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传说是老君点化人而制成的。如“试量狗肉”、“孔集卤鸡”、“玄武刘家蒸馍”和“鹿邑麻糊”等。在传说中都是“药”,是老君为人治病用的。即使在今天,经过化验、研究,这些小吃中不同程度、不同成分上,都含有一些中药。特别是孔集卤鸡,被誉为“天下万民喜,历代帝王餐”。当年卤汤本身就是中药汤。一位姓胡的老人讲,孔集卤鸡开始是“凤汤”。老君升仙后,在灾难年间为搭救贫苦百姓,野地里支起一口大锅,熬制许多药草,过往人喝了之后能驱除病疫。有一天,一只凤凰闻香而来,不小心落在汤锅里,顿时汤味更美,所以,卤汤又称为“金不换”。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表现出人们对老子特殊的感情。又如著名的鹿邑麻糊,原以黄豆和小米泡后磨制而成,像新鲜细嫩、清香可口的奶汁一样,而且不黏不腻。其过滤和熬制的过程,传说是老君教人磨豆腐,有人误把小米当做了黄豆,出不了豆腐怎么办?老君就教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麻糊。这样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祭祀和食品统一在人们对老君的崇拜、敬仰,甚至膜拜的气氛和环境中。由此可以看出,以老君台庙会活动的展开,从传说中的民间杰出人物被神话、被仙化,最后到宗教化的现象,又被融化进民间饮食习俗中,在鹿邑地区,以老君台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圈已逐步形成。
龙门庙会群
洛阳为我国6大古都之一,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群包括市区的火星庙、二郎庙、禹王庙和娘娘庙等各类小型庙会和关林、龙门、白马寺3处大型庙会,同时也是豫西地区民俗中餐饮文化的博览会。尤其是每年春天的牡丹花会,使庙会群更加繁荣。
1991年5月,洛阳市有关部门举行了第一届文化庙会,以此带动了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龙门庙会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跑经调。赶庙会的人多数为妇女,她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特别是洛阳市区邻近各县,如新安、偃师、孟津、伊川、汝州、渑池、宜阳、洛宁等地的一些农村妇女,在一起无论相识与否,都可通唱跑经调。流行的“经歌”主要有“豆腐歌”、“十碗菜”、“十二盘果子”等。“十碗菜”的内容如下:每一句都有合唱“呀嗨哈呀呵呵呀弥来嗨嗨嗨陀呀么嗨佛哩嗨嗨”相合。
(这就)佛呀观音老母从哪来,(合和)
一齐吃就我嘟嘟十碗菜。(合和)
一碗豆角盘龙菜,(合和)
二碗白菜人人爱。(合和)
三碗山药吞心腑,(合和)
四碗芹菜观音用。(合和)
五碗菠菜扑满怀, (合和)
六碗荤椿八心菜。(合和)
七碗木耳菜朝西天, (合和)
八碗金针道一场。(合和)
九碗莲菜节节空,(合和)
十碗粉皮得真经。(合和)
谁能学会十碗菜,(合和)
叫他天上坐莲台。(合和)
无论歌词和歌调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餐饮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十碗菜》这首歌从内容上唱出了“民以食为天”的博大,唱出了饮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唱出了地方经济发展多渠道和共同繁荣的前景,同时也唱出了“观音老母从哪里来,一齐都吃十碗菜”和最后一句“谁都学会十碗菜,叫他天上坐莲台”相衬、相连、敬司观音,敬其“老母”。表现出歌唱者的虔诚之心,体现出民间的欢乐气氛。
新乡城隍庙会
城隍最早源于神灵崇拜。《礼记·郊特性》说:“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敬祀的神有八位。先啬(神农类)、司啬(后稷类)、农(田类)、邮表啜(田的神位)、猫(食鼠)、虎(食田豕)、水庸、昆虫。水庸即指城市和护城河。《易经》中有“城复于隍”就是这个意思。
新乡城隍庙会和新乡建城的历史几乎同步。《新乡县志》载:“三月十八城隍庙会,香火甚盛。城乡妇女烧香者,众有肩铁索者,曰代重……”祭祀城隍的形式有文祭和武祭,即食祭和血祭。食祭,多为准备丰盛的酒肉、各种形式的面食和一些水果,另外,还有香、纸、鞭炮、裱、箔和扎糊的牛、马、羊、车辆、轿子等祭品。
庙会饮食的品种:首先是干果类,苹果、香蕉、葡萄、橘子、山楂、樱桃较为普遍,还有核桃、板栗、杏子,以及一些山中的野果,如山桃、酸枣和山葡萄等,五光十色。
其次是蔬菜类,如土豆、南瓜、黄瓜、西瓜、豆角、茄子、萝卜、白菜、青菜等作物,山中的野生植物也颇具特色。如有新鲜的香椿叶、白杨叶、榆钱儿、榆叶、枸杞叶和灰灰菜、仁仁菜、糜谷菜、蓟菜叶、山韭菜、野蒜苗、母猪叶、金针菜、马齿苋,包括猴头、木耳、蘑菇等,应有尽有。
最后是肉类、蛋类,除了鸡、鸭、鱼、鹅、牛、猪以外,最富有特色的是野鸡、野鸭、狗和鹰、雁、兔子等,品种繁多。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汤、糕块、菜肴等品种为代表。
高汤馄饨是新乡庙会上的常见饮食品种,其高汤是指汤的料比其他汤的料精,食用起来味道鲜美。另外,富有地方特色的汤,如山楂汤、寸鱼汤、狗肉汤、羊肉汤、牛肉汤、豆腐汤和糊辣汤,既经济又实惠。还有面条、各类稀饭、烩面、拉扯面、羊肉泡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时期里拉脚的民夫颇多,为了供应这一层次人的饮食,就出现了干饭汤、玉米汤、绿豆汤、扁豆汤和炒米汤等,粗淡饭菜,也别有味道,体现了劳动者的朴素和艰辛。
凉调凉粉、油炒凉粉、煎豆腐跑儿、烤羊肉串儿、鸡蛋卷儿、春福五香肉卷儿等各种小吃,样样俱全。
中原的庙会还有很多,如商丘阏伯台庙会、嵩山中岳庙会、汤阴岳飞庙庙会、西华女娲城会、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山会、桐柏盘古山庙会等。
朋友,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原饮食文化。上可溯源于近万年的原始社会,下可以得之于当代的新的餐饮信息。它既古老又年轻。中原饮食文化的奇闻、风光之中蕴含着中原儿女的才智和健康的情操,宏富壮丽,共同汇成了中国餐饮文化的大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