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锋芒谁人知

2004-04-29 00:44顾建新
金山 2004年2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

顾建新

近日,徐慧芬邮来了她的第一本微型小说集《爱的阅读》。虽然,这本书只收录了44篇小说,不足10万字,但我总感到沉甸甸的。徐慧芬从1992年在《小说界》发表处女作《童年》,到2003年出版第一部书,时隔10年,可称得上是“十年磨一剑”。虽然,“十年磨—剑”的提法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人认为已经过时,甚至受到一些人的嘲笑,我却不以为然。

徐慧芬不仅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而且她的创作经历更值得研究。她写了十多年的小说,公开发表不到100篇,但大部分作品都被转载,收入文集的颇多,她在微型小说界不是一个重量级却是有影响的人物。当前,微型小说界关于“以数量求质量”,还是首先注重质量的争论不停。其实,这是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难以断论孰是孰非。唐代李白、杜甫以作品数多质高称雄百代;而张若虚却仅凭一曲《春江花月夜》千古传名。需要探讨的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微型小说创作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只有把个案放在大背景中思考,我们的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当前大陆的小说在数量上,可说是“史无前例”;每年出版的文集,难以胜数。但是,在质量上,不容乐观,不能过誉。我提出,近几年,我们的小说虽然红红火火,但冷静地思考与分析会发现,它实际处于“停滞期”。这表现在:(1)当年曾出现过一批轰动一时,人们长期传诵的小说,但现在这类作品越来越少。(2)八十年代涌现的一批作家,能拿出新的优秀作品的已经不多,不少人缺乏再建辉煌的理念、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典范作品的实绩。有的甚至仅靠过去的光环勉强度日。(3)一些中、青年作者勇气可佳,但过于浮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量,以创作量大自愉。这是由于受到我们当前文学创作的大气候影响。日本著名微型小说作家星新一的愿望是一生写1000篇小说,我们的作者30多岁就达到了。为此,要想出大手笔,就不很容易。在这种情形下,再来研究徐慧芬的创作,就有了现实的意义。她曾和我说过:她的小说多是写后放一放,看一看,改—改,再发表。我也在一些文章中提出,写作应有“停留期”、“打磨期”。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呼唤“精品”,但如果不除去浮躁的心态,不解决把写作当成单纯的“造币机”的弊端,不能像徐慧芬那样极平静地对待文学创作,极认真、极精心地雕琢作品,不仅不能出“精品”,我们的整体创作水平将要下降,并由此影响微型小说的声誉,动摇这种文体在文学界的地位,这是不能不令人忧虑的。

我们再来讨论徐慧芬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她以诚挚的爱来观察这个世界。这点,明显是受到了冰心创作的影响。在大量的微型小说刻意揭露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贪污腐败成风时(这种揭露也是必要的),徐慧芬的小说却独树一帜,展示出当今社会的另一面———那是充满着和煦春风、灿烂阳光的令人向往的别一种生活。当然,这既不是粉饰现实,也不是人造的虚幻的理想境界,而是真正地从实际生活出发,因此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多是善良、充满爱心的。《爱的阅读》中的男子,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了保存了二十多年的另一个男子写的情书,他不是勃然大怒,而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出妻子对他深沉的爱;《母亲节的礼物》中那个坚决支持母亲再婚,又善于开玩笑,聪明、活泼的女儿的形象让入久久难忘;《幸福·悲哀》用对比手法把一对盲人夫妇十多年相濡以沫的深情写得如泣如诉;《美丽的谎言》写老师为了安抚一个孩子的心而有意原谅他的撒谎;《那夜有风》写英子为一个陌生的小孩买饭,小孩偷了她的钱包又送了回来,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无须再举例了,因为作品中这样的情景实在太多了!正如作家王周生所评论的:“《爱的阅读》,篇篇是爱的书写。”(《解放日报》2003年10月24日)读着她的小说,感到的是温馨,感到生活是这样地美好,感到的是我们的明天充满了希望。文学一旦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烛光,充盈着鼓舞人们蓬勃向上的力量,它的伟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是她独特的叙事方式。

徐慧芬的小说已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这是极不容易的。中国大陆微型小说家已形成风格的不多,有刘国芳、孙方友、曹德权,谢志强等。徐慧芬小说在叙事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平静的叙述。

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说在整体构架上,如行云流水,娓娓而谈。作者似乎在和你面对面地讲述—个她所亲历或听说的故事,她似乎无意于创作小说。因此,你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而作者写作也给人一种无拘无束之感。小说也决不刻意追求铺垫、曲折、高潮……她的小说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恣意的渲染,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故作惊人的结局,只有朴素。这是一种无写作技巧的技巧——实在是一种更高明的写作方式:浑然天成,无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她的小说在恬静中透露出艺术美。一如桂花、米兰,不像玫瑰、牡丹那样明艳、烁目,却在静静地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她的有些小说写得又过于随意,如《梅先生》虽然很多细节也很生动,但整体上显得比较散,篇幅因此也拉长了。相对来说,《母亲节的礼物》在结构上更精巧一些。其二,她的小说决不使用情感强烈的词句。即使如《编年史》,写一个女人极悲惨的遭遇,作者也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地沉静叙述。小说无慷慨激昂、雄壮悲歌式的张扬。作者把她强烈的情感,埋藏在字里行间和人物的命运之中,一如平静的大海,在它的深处有汹涌的波澜。这种小说,就不是肤浅的,而是深邃的,须细细品味,方解其中之意。

第二,反常规的情感表达。

徐慧芬的不少小说,人物的情感与思维方式有悖于常人常理,因此凸显出作者在题材与情节的处理上与众不同之处。例如:《爱的阅读》中的男子,看到妻子遗物中保存别人的情书,他非怒却喜,非恨却爱。这个人物完全不同于一般人处事的模式,思维范畴大大超出了常人的空间,他的博大的胸怀、善解人意的性格,就格外鲜明突出。再如《小米》中的主人公小米,一辈子都在说谎,生前也因此经常受到责骂。但她一直到死,还在骗家人。她实际是在用“说谎”这种人们不屑的方式,极特殊地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这种情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常见的。《小米》这篇小说,在1998年发表时,曾寄给我提意见,当时我觉得很一般。而今重读,受到很大震动。《阿洵》里的阿洵,在男朋友嫌她穷而装病时,她却一往情深地把她的全部钱都给了男友,并对男友还债、治病、办婚礼做了精心的安排。总之,我们感到,徐慧芬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方式、处世原则是独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性格特征是独特的———由此形成了她创作的独特之处。

如果说,徐慧芬能够细腻地观察生活,实际上,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都是共有的;她的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不追风、不趋时、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长久地保持平静的心态,坚持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社会,写出自己深刻感悟的人和事,因此能经常写出一个新鲜的世界,揭开普通人心灵深处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徐慧芬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学,接触社会较少,因此她的小说多写亲情与师生生活。这多少影响她题材的广泛。如果她的生活经历再丰富一点,她的成就也许会更大一点。就目前状况而言,她的小说要再提高一个层次,应在人性的深度开掘上下大功夫。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明代围棋与小说
创作心得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