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建 孙莉君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坐落于上海交大东北角,为一幢中西合璧、质朴典雅的二层小楼,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最早为男生宿舍。她带有英伦殖民地建筑风格,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二层交通亦以内廊来组织,有中庭的意象。最令人叫绝的是中间设有模仿中国传统民居的天井,高挑轩敞,自然随意地形成了开阔的共享空间。斜顶是通透的玻璃棚,隐喻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气晴好时,阳光从天际直泻而下,光影憧憧,仿佛温暖触手可及。抬头遥望苍穹,看云卷云舒,一瞬间你会觉得好象置身于风平浪静的海上,有着梦幻般的感觉。
一切,就从梦境开始。
董氏父女两代的梦
原籍浙江定海,在上海出生的董浩云在孩提时就爱上了船,他常在黄浦江畔驻足停看船舶辐辏,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扬帆远航,去追寻航海之梦。16岁时,他进入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国际运输公司,开始涉足航运业。次年,加入天津航业公司。目睹中国航运业的支离破碎和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海域耀武扬威,他很早就立志要效法郑和,振兴祖国航运。1936年,24岁的他集资成立了自己的船务公司——中国航运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自此,航运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几十年间,他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历经惊涛骇浪,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余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集团,名列世界“七大船王”之一。1982年,他因突发心脏病,在香港逝世。这艘航行了70年的“巨轮”,带着无限眷恋,抵达人生的彼岸。
在董浩云突然离世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其长女董建平梦到了父亲。梦中的父亲站在悬崖峭壁上,脚下是湍急的河流。她听到父亲的叹息:为什么没有人帮我渡过这条河?
几年前,董女士在整理家父的日记时,发现他生前就有兴办一个航运博物馆的计划。此时,梦中父亲的那声长叹又在她耳边萦绕。她还从日记中找到父亲结交的30多个上海交大人的名字,如顾毓琇、王安、赵锡成、卢燕等,想到上海交大的造船专业历史悠久,声名卓著,一生爱船的父亲与交大又如此有缘,于是便有了在交大建航运博物馆,一圆父亲旧梦的设想。交大校方对此颇感兴趣,在得到香港董氏基金会的捐助后,特地拨出这幢小楼用于建馆,于2003年1月18日隆重揭幕。
“海上丝绸之路”寻梦
小楼底层为中国航运史馆。步入展厅,片片风帆、只只船模,还有缆绳、石桩,烘托出一个海的背景、船的世界,诉说着东方古国海洋文明和舟船历史的传奇,带您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去寻访先人走向海洋、开辟航道、拓展贸易、播撒文明的足迹。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广漠无涯、神秘莫测的大海充满了向往。展版上陈列的从河姆渡出土的雕花木桨照片,告诉人们,至少在7000年以前,中国南方越族人已经登上了人类航海历史的舞台。
《山海经》是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的一部千古奇书,作为“古今语怪之祖”,受到历朝历代学人的重视,其中有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居民与海洋接触、交往和斗争的故事,荒诞不经中不无真实,寄寓了古人寻找新世界的梦想。该馆展出的是当代学者所编的《古本山海经图说》。
秦始皇可谓中国开发海洋的第一代君主,为了建立万世基业,他开海求仙,派遣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结果得“平原广泽”,一去不复返。耳熟能详的传说似真似幻,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一只台湾帆筏模型,由竹子捆扎而成,配有四桨,一帆高张,上翘的筏首,仿佛正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冲浪。筏是中国最早的渡海工具之一。当年,孔老夫子到春秋诸国传道失意时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桴就是筏吧。
相邻的宋船模型颇有来历。1974年8月,考古学家们在泉州后渚港挖掘出一艘沉埋在地下700多年的宋代海船,随船还出土了大量的香料、药物,铜、铁钱,陶、瓷器、木货牌、贝壳等,证明宋代的造船工艺和海上贸易已相当发达,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是轰动世界的一大考古发现。
几个企墙展柜内散放着一些瓷器,如碗、碟、水盂、军持等,品相都不算好,够不上古董级,但它们却是从东南亚及中东一带的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古瓷器,是唐宋以后中国对外航海贸易蓬勃兴起,尤以瓷器为出口大宗物件的明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丝瓷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是一楼展厅的一大亮点。展出的《天妃经》卷首的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和后人出版的《郑和航海图》等虽非文物真品,但亦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至于引起很多非议的英国退役海军孟西斯的那本《1421》,也出现在展柜里。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乃千古佳话。在郑和的时代,中国堪称世界造船大国和海军强国。中国人也曾经离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那么近。
上海沙船兴市是着墨最多的一个专题。除展出有关图片、图表、古籍外,置于海蓝色玻璃板上的上海沙船模型尤为精致,船上各种属具一应俱全。在灯光营造的波光粼粼的效果下,沙船好似扬帆行驶在海面上。北宋以前,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因为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日渐繁华,到南宋末年成镇,就此成为南北洋的交汇点。到了元初,因多年战乱,运河淤塞,能行沙涉浅的上海沙船有了用武之地,承担了漕运粮食进京的任务,保障了元明清三代京师的给养,演绎了一段沙船兴市的辉煌,使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航运贸易中心。
可惜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曾风光一时的中国沙船业开始走向衰落。看到版面上折戟沉沙的沙船照片,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但不屈的中国人没有沉沦。1873年1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诞生。随后直至抗战前,民营航运企业相继涌现。这其中,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航运公司,其老板就是董浩云。
一代船王终身逐梦
董浩云生平陈列室设在二楼。展厅里,照片、图表、文件、船模、新船下水时的典礼册、银斧、纪念章、船上使用的餐具、陈列的艺术品及其他各种实物,琳琅满目。看似随意散漫的布置,透出丝丝艺术趣味,使人备感亲切,让人不由得猜想董浩云大概是一个颇具艺术气质、追逐梦想的船王。
一看,果不其然。
早年在天津航业公司时,他凭着聪明勤奋得到一个船东的赏识,并俘获了其女儿的芳心。展版上有不少他们伉俪的合影。一张摄于1936年的照片,背后有董浩云的题词:“一齐朝向光辉的未来”。
董浩云的航运公司是从二手船起家的。展厅里陈列着他最早拥有的几艘旧船的照片,早已泛黄。这些船都购自来上海淘金的英国船商马勒公司。内有一艘原名“Alice”。董建平女士的英文名字就来源于此。
不管是旧船还是新船,董浩云都将之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爱。每当新船下水或旧船改造更名时,他总会精心安排典礼仪式和余兴节目。1959年,7万吨油轮“东亚巨人号”下水时,他亲自作词,高唱“宁馨儿”问世。邮轮“宪章号”重新命名时,他邀请当年乘坐此轮远嫁摩纳哥雷尼尔王子的格雷斯王妃作为命名人。在“太平洋声望号”下水庆祝酒会上,董浩云和众宾客一起翩翩起舞。而在德国的一次新船下水酒会干脆摆在一个啤酒屋举行,男女嘉宾尽情畅饮醇正的德国啤酒,谈笑风生。
上世纪50年代,正是举世闻名的豪华客轮“伊丽莎白女皇号”穿梭大西洋的全盛时期,董浩云曾搭乘此轮,在甲板上留下了一张照片。当时的他大概不会想到日后他会拥有这艘船。1970年,董浩云买下了该船,计划兴办“海上大学”。无奈天不遂人愿,在改装工程竣工前夕,该船被焚,永沉海底。这里展出了船模和有关图片资料,还有后来打捞上来的铜钟、铆钉、碎片等。睹物思情,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董浩云的宏伟计划并未受这一悲剧事件影响,他将已购的一艘旧船改装后更名为“宇宙学府号”作为“海上大学”课堂,一年招收两期学生,每期500人。展厅里仿制了该船的船头,上面还有从原船上拆下来的罗经、舵盘。站在船头,转动舵盘,你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碧波荡漾的海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别样诗意。
董浩云还不惜投巨资打造了载重量达56万吨的“海上巨人号”油轮,为世界第一巨轮,至今仍无人超越。看到版面上该船的长度与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的比较图,你一定会惊讶董浩云的勃勃雄心。如此巨大的船,很多港口都进不了,其实际营运效率是很低的。以董浩云的精明睿智和多年从商的经验,他不会不知道这也许是赔本的买卖。但他执意要造,他说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每个人都会有梦。在云淡风清的时候到小楼来看看,从城市的钢筋森林中暂时舒缓片刻,然后去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