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莉 李承金
万里长江源头金沙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峰由北向南奔流而下,到了云南丽江县的石鼓镇,猛然间急刹车,紧紧绕住山峰,调头120度,作罕见的“U”字形大转弯,折向东北,“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成大观”,形成举世瞩目的河流地貌奇观——长江第一湾。澎湃的江水至此变作平静的水流,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穿山劈崖,筑成了绝壁万仞的虎跳峡,惊险奇绝风景无限。汹涌的江水浩浩荡荡,一路向东,横穿祖国大地,奔腾6300公里,终于汇入太平洋,成为中国的母亲河,由此繁衍出了我们引以自豪的长江文化,沿途灌溉了一系列文明重镇,石鼓镇目口是其中之一,在此,你可以尽情领略山河之壮美,追寻历史的足迹,体验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
“石门对石鼓,金银万万庑,有人猜得出,买下丽江府。”这一谚语生动说明了石鼓镇在丽江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石鼓镇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镇,背负青山,面临金沙江,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台地上,云岭千叠,江天寥廓,尽展宁和秀丽的田园风光。千所民居,层迭而建,人们安静祥不口地生活着。古老的戏台,经典的东巴古乐,悠远的洞经之声,恍若余音袅袅,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鼓街上飘荡徘徊,带着穿越时空的不朽袭进异乡人的心灵,让人不禁回味。镇前金沙江边,层层柳林,葱郁参天,护卫着千亩良田。镇左有条;中江河缓缓而下,与金沙江汇合。
石鼓镇是战略要地,是古战场,也是红军北上抗日的渡口之一。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元朝忽必烈“革囊渡江”灭大理,形成对南宋的合围,均是在此地。1936年4月,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从石鼓、巨甸一带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石鼓人民箪石壶浆,欢迎红军,为红军摆渡。1977年,群众在;中江河与金沙江汇合处的铁虹桥边,建立了一座“红二方面军渡江纪念碑”,革命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伫立在铁虹桥上,“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长征组歌》的歌声犹如在耳边萦绕吟唱,忽然细雨绵绵,烟霭迷茫,河水淙淙,似乎在讲述着“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照山河”的历史,殷殷缅怀着普曰的英雄烈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令人思绪万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水流的转折,历史的转折,二者的契合,无论是自然予以历史的转折,还是历史赋予自然的必然,都是必然的奇观。,
江河汇合处岸边的一座四角攒尖项碣亭中,立有一块“片石磨寒月,五花镌赤纹”的汉白玉雕刻的石碑,形圆厚如鼓,人称石鼓,石鼓镇因此得名沿袭至今,据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所立,是目前丽江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正面刻“记”和“醉太平”一首,背刻“弹剑歌”四首,均为明代丽江土知府木高所作,记载了明嘉靖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548年一1549年)木氏土司与吐蕃之战。碑侧面有一线裂缝,按一定的周期会裂开和闭合,民间传说,太平盛世,鼓自闭合,世事动乱,鼓自裂开。
石鼓镇在军事上乃兵家必争之地,也不啻为在丽江地区探险访幽的必经之地。向北可达黎明、黎光、巨甸、塔城,西去可至老君山,沿金沙江东北可到虎跳峡,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交相辉映,令旅游探险者唏嘘赞叹,流连不舍。
这个富涵美丽传说、深厚文化底蕴,又是鱼米之乡的江边小镇,当年也是茶马互市的重镇。信步走上小镇上的茶马古道,仿佛一队队马帮擦肩而过,络绎不绝,马蹄声、铃铛声、欢笑声,在天空回绕盘旋,缥缥缈缈,徜徉在历史的千里长河中。现在每月逢五、逢十的街天,周围群众都纷纷前来赶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再现当时的繁华兴旺之景。
旅游小贴士:丽江至石鼓有50公里,路况良好,可当天返回丽江。丽江县城每天有数次班车发往石鼓,可在客运总站、新大街的长途汽车售票点乘车,也可乘往维西、巨甸、黎明方向的班车,车票10元左右。石鼓碑亭门票约5元,纪念馆门票约3元。如果想更好地领略“长江第一湾”的风采,石鼓镇后面有一座山,那里是观景的至高点。到了石鼓别忘了吃那里的江鱼,味道十分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