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强劲的经济增长是否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也必然随之发展,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我国各项社会事业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整个社会的发展却存在种种的隐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公正受到严重挑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虽然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然而整个社会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自90年代末期以来,作为衡量贫富差别程度的基尼系数,仍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的相关制度安排处于混乱之中。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市场因素,即劳动报酬等因素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除此之外,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
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尤其是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加大,必然会导致社会公正受到严重挑战,而普遍的社会不公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相互对立。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社会管理相对落后,政府机构运行效率低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现在许多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儿童上学、老年人就医困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
政府的管理体制也相对落后。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虽然经过多次机构改革,但现在仍然是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2003年的非典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国政府有些部门的应变机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从两弹一星到神州5号,从牛胰岛素到大型电子对撞机,我国在高新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都是国家投入巨资而取得的成果,并且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科研队伍来说,为数是不太多的。大部分科研机构由于体制和资金的问题,很难开展有效的科研工作,在基础科研领域,更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大多数科研人员热衷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长此以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害的。
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坚持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非常有益的。至于高等教育方面,由于教育产业化的普遍推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这既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又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无疑是件好事。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几年来高等教育的极度膨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学风的浮躁已初现端倪。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国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是相当重视的。与环保相关的法规也很多。然而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破坏环境的事例却又层出不穷。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现在,这种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这必然会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有关资源保护的立法,然而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口号下,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资源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对于非法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采取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这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有人认为,以上种种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只要经济发展后,这些隐患也会慢慢被消除。然而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它们既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正如温家宝总理近期指出的那样,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看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立足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经济增长自然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合理规范国民财富分配的相关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的关键在于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应该加大通过市场因素,即劳动报酬等因素分配的比重,使大量国民财富通过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同时应该加强党纪国法的监督力度,使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减少到最低限度。
体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那些限于自身条件而无力参与激烈竞争的个体,应该给予人道的关怀。通过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来进行转移支付,从而确保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这应该形成一种法律制度而不是一种临时的措施。当然,这个过程是艰巨而复杂的,我国许多城市实行的低保政策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增强政府机构运行效率
形象工程并不能代表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体现出政府的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随着收容制度回归救助本位,一些城市取消暂住证、用积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入户,每一次政府政策的向前推进,都意味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正在从硬性管制向服务方向迈进。政府部门应该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硬性管制手段已经远远无法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服务才是其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
增强政府机构运行效率的关键是建立和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准入、公务员职责上应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针对突发事件,应设立一套完善的应急体制,可以考虑构建一种″国家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服务。
长远规划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方向,立足提高整体的科技教育水平
在科技领域的急功近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该强调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齐头并进,从而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应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在教育领域,应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应该注重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积极推进教育产业化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如对教育规模和师资做出相应的规定,才能扭转当前教育水平下降和学风浮躁的倾向。
重视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由于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绩主要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联系的,限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或多或少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从而使其GDP下降,这也是许多地方政府漠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
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这就使得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势在必行。政府部门的政绩应该以新的绿色GDP为衡量标准,从而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同时更应该认识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我国发展的最高目标,所以经济发展虽然会有代价,但其代价可以也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终极的目标,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