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宁
不堪退休离岗的寂寞,难忍麻将桌前的劳累,于是几位老叟常相约外出郊游,观赏村庄原野的美丽景色,吮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不久,我们便走遍了县城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寨,饱赏了壮乡苗岭绮丽的自然风光。所到之处,各具特色。然而最美的是撒老村的山和水。虽然不可将她与畴阳河畔、坝达河边的村寨相提并论,但就岩溶山区而言,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了。
撒老村坐落在一个狭长、平坦而相对宽阔的山冲里。这冲子呈口袋形,南北两面山峰险峻,悬崖陡峭,西面要翻越一道很高的山口才能走出山外,仅东西有一道二十来米宽的隘口经老西洒通往县城。四周群山苍翠如濯,山下泉水丁冬,田间碧波荡漾。第一次到来,这里的丽色美景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常到这里游乐赏景,成了撒老村的常客。这天阳光和煦,春风习习,碧空万里,我们又一次来到撒老村。这里的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只是由于季节的轮换,春天的到来,万物苏荣,气象更新,景色更加绚丽多姿。
刚进冲口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展现在我们眼前。村中那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李花,路旁那一片片淡黄色的迎春花和山上五彩烂漫的野花竞相绽放,争奇斗妍。淙淙流淌的溪水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条银蛇于田坝中蜿蜒行进。四周群山险峻巍峨,草木繁茂,泉边杨柳青青。从村里通向山梁那段石阶路两旁的山上更是万木吐翠,藤蔓缠绕,芳草萋萋,为了争夺那有限的生存空间,它们拼命地长,越长越密,越密越长,简直挤得令它们难以透气,密得让鸟兽没法穿行。在这段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丝阳光,即便是在盛夏烈日当空的中午,也不会让你有丝毫热的感觉。
在村前那片空地上新矗立起的一幢白色小屋在绿树、红花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里环境幽静,气候宜人,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落英缤纷,胜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山上那些参天老树,估计已历经数百年沧桑。由于历代撒老人的呵护。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它们为此庆幸,为之感激。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老树和它的子孙们,对撒老人的救命之恩,确实已经“涌泉相报“了。
不信你看,就在这山下路旁,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如吐珠溅玉而出,然后载着欢歌笑语流向田间。据村里人说,这山泉溪水,常年不断,水量充沛,供全村饮用灌溉尚绰绰有余。即使在最干旱的年分,撒老人也没有为水担心过。由此你不禁会领悟出撒老人那深邃的目光和卓绝的见识。他们虽然不会高谈阔论,却深深地知晓一个道理,即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看到撒老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又想起了前些年耳闻目睹的那些为水奔忙、为旱忧心的情景。在教育局工作期间,下乡的机会较多。在法斗乡,多处看到翻山越岭取水的人群。有排着长队等候取水的,有来往于山间小道的,有背的,有挑的,还有马驮的,熙来攘往,好生热闹。询问了几位取水人才得知,来得较远的有十来里路,来回将近两个小时,一个上午最多担两挑水。一路上,我还看到一些在离家较近的地方舀泥浆水的。他们在即将干涸的泥塘里扒一个凹塘,让水浸到里面,再一瓢一瓢舀到桶里。他们说担回去澄清后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劳力。在脱皮树村曹校长家,我和王立能老师帮着他一起挑水。虽说不算太远,半个多小时就能挑一担,也总算亲身感受了缺水的艰难,且亲历了“一瓢水洗了脸再洗脚,洗了脚再留下煮猪食和喂牛”的艰难环境。
一次,我陪同州里的两位同志到董马乡检查普及教育工作。到南通坝小学时,学校的水已用得一干二净,我们的到来真让他们措手不及。校长还算老练沉着,马上安排教师分头行动。除校长在学校陪伴我们以外,其他教师有的挑水,有的筹办晚餐。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挑来一担水才开始烧水做饭。我们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天气又十分炎热,大家早已口干舌燥,可到了学校却未能及时喝上茶水,然而也只能理解罢了。我已得知这担水是向邻村农户讨来的,却在晚餐时当着两位州官明知故问这水的来源,目的是为后边节约用水作些舆论准备,得到他们的体谅。晚上他们也确实非常理解地共用一小盆水洗脸后又洗脚,漱口刷牙也很节约。
在鸡街乡,我和教育局的另一位同志从那马到牛厂坝,途中看到牛厂坝方向的一些妇女在河边洗衣服。闲谈中得知,因为她们村寨水源枯绝,饮水十分困难,更不可能经常换洗衣服和洗澡。换下的衣服也要积攒起来,一两个月才到十多里外的河边洗一次。
我还走访过一位老教师,他在一所一师一校的村小任教。这里每逢冬春季节就得吃远水,挑一担水来回要三个多小时。为了不影响教学,他每周花两元钱买一担水,当时他每月工资四十一元五角,每月水费是他工资的五分之一。看到这些,水在旱期百姓心中的分量便可想而知了。人们常说这些地方“水贵如油”确实不算过分夸张。
上述地区的生态与撒老村相比真可谓大相径庭。极目所至,处处是童山秃岭,草木萧疏,难见鸟迹,少闻花香,大地万籁俱寂,没有半点生机。一路所见就是那些为水奔波的情景和为旱忧郁的愁容。
撒老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四周群山葱茏,草木繁茂,处处鸟语花香,溪水长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截然不同,男女老幼春风满面,笑口常开。当邻村人远道取水和饮用浑浊苦涩的地窖水时,他们却能从近在咫尺的村旁取到洁净甘甜的天然“矿泉水”,每逢旱季人们忧心忡忡盼雨的时候,撒老人却悠然自得如期播种栽插。凡到过撒老村的人,无不因此仰慕,为之叹服。
当我们走过那座白房子细看时,都有一种新颖特别的感觉:中间是一间纵向而座的“两分水”木架结构瓦屋,下半截四面砖墙围成正方形,用金黄色琉璃瓦铺盖的屋面从正方半腰延伸至四面砖墙,正面墙砖为白底红边。从正面看宛若一座亭阁,又有欧式建筑的风格。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门右边那块“西畴县撒老村环境保护教育室”的牌子和门前空地上竖起的那块刻有“生态示范撒老村”的石碑。看到这间房子和这块石碑,大家都为之欣慰,但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它早已耸立在我们心中。
我正想找个知情人了解一下这“生态示范村”背后的秘密,正巧一位中年人路过这里,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休息喝茶。听说他正是本村老队长的儿子,我们便半推半就跟随到了他家。招呼我们在院里坐下后,他忙端来水果,又进屋烧水沏茶。老队长也立即放下他晾晒药材的活计,来陪我们拉家常。短暂寒喧之后,我们即把话题转向“生态环保”方面。老人向我们介绍说,撒老村能有现在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说经验就是一句话:“一靠教育,二靠管理”。但主要还是依靠经常性的教育,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全体村民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对少数不自觉的人,也需要用乡规民约来约束。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敢管,百姓敢说。一旦发现有人违规,就坚决按规定处罚。并对检举人给予奖励。老队长不善言辞,他的话很朴实却很有分量,看得出是一位热情笃厚办事踏实的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世代撒老人的形象。
听说撒老村还是全县的“小康示范村“。作为小康示范,她除了与周边村寨共同享有的优越社会环境和良好机遇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我坚信撒老村一定能率先步入小康社会,更希望她的两个“示范“能给人们,特别是那些少林缺水地区的人们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