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一华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着眼于引导协调,切实抓好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要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工作。首先,要立足实际,选准路子。乡镇党委政府虽然不再直接参与农牧民的生产经营,但在宏观布局上,负有协调引导各村做好宏观调控的职责: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合理调整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促进农牧民增收。其次,要搞好规划,合理布局。要切实抓好基地建设,抓大户、建小区,实现村村有重点,户户有项目。第三,要正确定位,扶持龙头。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按照现代农牧业生产的要求,致力于龙头企业培育、利益机制建立和营销网络建设三个主体环节,以地区性主导产业为基础,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农畜产品加工,努力打造自己的龙头企业。要打破传统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多种模式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要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二三产业。从目前情况看,地区性的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但发展二三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态度,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鼓励他们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兴办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同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营造宽松和谐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氛围。对于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较稳固的乡村企业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将其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聚核效应,加大投入力度,形成龙头骨干;对于投资兴办服务业的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其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乡镇党委政府要着眼于扶持指导,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把产、加、销等几个主要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改善了农牧业的弱质性,提高了资源配置和市场效益。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这一地区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性不强,仍然停留在一般的买卖关系上,在利益分配上,企业很难与农民分享平均利润,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不是对等主体,经常出现“公司欺农”和“农民违约”的事件,严重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均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达到既实现农牧业比较效益,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重目标。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连结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成为了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现实需要。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完成产、供任务,降低交易成本,农牧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利益,争取合理价格,更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介入企业的加工和销售环节,争取更大利润,达到农牧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所以乡镇党委政府必须有计划地选择懂技术、会管理、有威信、肯奉献、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党员干部产业化带头人或经纪人,把他们连结起来,捆在一起,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规模闯市场。一是要指导和扶持发展加工型和销售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指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或生产加工车间。依靠“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的能力。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并使之成为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三是要在主导产业培育、资金、场地、人才引进、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主动内引外联,挂靠信誉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引进项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要把国家允许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绿箱政策”全部下放到农牧民手中,保护好处于弱势的农牧民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经济组织的改造。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办企业,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造,进一步增强为农牧民服务的功能和水平。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