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琳
被人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给中央决策者写信,反对匆忙推出创业板,为此,他“挨了不少人的骂”。实际上,他是最早倡导中国开设创业板的人之一,只是他对创业板推出的时机有自己的看法
中小企业板块于5月28日在深交所启动,成思危接受记者专访是在他参加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启动仪式、从深圳回到北京后不久。
中小企业板当然不是许多人期盼的二板、创业板,这让许多人失望。在深交所改造成创业板的进程停顿(当时被不少人视为“夭折”)后,成思危“挨骂”了。因为就是他当初反对这一过程的骤然推进。
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局面。正是成思危最早在中国呼吁倡导发展风险投资,被人们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而风险投资盛衰所赖的“退出通道”就是创业板。何况,正是成思危自己早在2001年首倡发展二板市场的“三步走”战略。他怎么会如一些人说的那样,阻碍创业板的推出呢?
成思危当然不认为自己会阻碍创业板,相反,他觉得自己是创业板市场的促进者,但是是一个“积极又稳妥”的促进者。
记者:各方面人士都非常关注并企盼创业板的设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创业板,此次在深交所启动的中小企业板块也不是真正的创业板,那么,中小企业板块在创业板建设过程中具有什么地位和作用?
成思危:为了推进二板市场的建设,我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将现有证监会发审委已通过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盘股集中二三十家到三五十家,辟出一个单独的板块。由于不降低上市条件,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部分企业的数量也不太多,上市对市场的冲击不会太大;第二步是适当降低某些条件,逐步扩大这个板块;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把这个板块分立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二板市场。
中小企业板块以运行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与主板市场相区别,但是它是现有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上市“门槛”是按现行的主板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因此就可能将一些业绩较好,但还达不到上市条件的小企业拒之门外,这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香港的创业板开始是50家,现在是100多家,我们一下子就搞一个二板市场,从中国的情况来说,没有一两百家企业上市,就没有人气,市场就不能活跃,而如果一下子上这么多家企业,又会对市场造成冲击;并且一下子搞一个二板,由于没有经验,容易被一些人浑水摸鱼或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采取这样一个分三步走的战略,是积极稳妥的。中小企业板块还只是主板中的一个板块,不是独立的板,它离真正的创业板还有相当距离,是逐步推进创业板建设过程中启动的“第一步”。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在台前幕后孜孜以求地倡导、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因此,许多人对您提倡风险投资,却并不赞成马上推出创业板表示难以理解。
成思危:我承认我是一个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的促进者,既积极又稳妥的促进者。1999年正是“开设创业板”呼声最高的时候,我到一些地方搞调研,看到准备上创业板的公司‘虚火很旺。70%想上创业板的公司都是在听到开创业板风声以后成立的,其中不少是匆忙拼凑包装的,一些公司对外面吹得天花乱坠,其实根本没干什么事。办公楼是租来的,它们的创业计划只是一个设想,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管理也很薄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按预期的市盈率为基准来定价收购了一些准备上创业板的公司的股权,造成大部分资金被套住,他们希望赶快开创业板来帮他们解套。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贸然推出创业板,风险太大,便于2001年11月2日给时任总理的朱基同志写了一封信,建议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先推出科技板块,不要匆忙开创业板。我当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把风险投资家应该承担的风险转嫁给股市投资者。为这事,我遭到很多人的骂,说我阻碍创业板的建设,阻碍风险投资的发展。
由于当时全球股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纳斯达克高科技泡沫破裂,香港的创业板从1200多点跌到最低100多点,促使中央领导果断决策暂时不搞创业板。如果当时开设了创业板,少数人可能发了财,但大多数投资者会血本无归。因为创业板和主板还不一样,主板中业绩差的企业,不管怎样它还可能存在,创业板中业绩差的企业可能就彻底消失了,投资者只能是血本无归。所以我情愿挨别人的骂,也不能不对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负责。
记者:有人认为,中小企业板块的启动在为广大投资者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博弈选择;在为投机者增加了一个投机场所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破产的场地。对此说法,您怎么看?
成思危:不可否认,我们的股市存在过度投机的问题,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实、内幕交易和恶意操纵市场等问题,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甚至其财富也会变相地被掠夺。所以我一直主张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二板市场的建设。这些年来,我始终抱着这样一种理念,对于中国股市的发展和风险投资事业,一方面要有信心,要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要非常慎重地决策,防止一些人钻空子,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正如我前面所指出的,二板市场可能更适合那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收益波动较大,风险较高,但平均收益也较高;主板则适合于进入成熟期的企业,收益相对稳定。由于二板市场中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特点,肯定会被投机者所利用,也肯定会有人赚钱,有人破产。我认为,在中小企业板块启动阶段中上市的企业是严格按照主板的上市条件来审核的,市场风险是能得到控制的;而且这些企业是发审委已通过的企业,总量不大,对市场不会造成太大冲击。
还应指出,上市并不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惟一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板块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给风险投资提供一个重要的退出渠道,也就是蜕资渠道。国外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通过上市实现退出的只占30%左右,其他70%是通过兼并收购,包括管理层收购等方式退出的。在我国,大家对上市的热情比较高,个中原因,除了上市能带来资金收益外,还因为并购之后原股东就不能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再就是我国的产权交易制度还不规范,定价机制对卖方不太有利。尽管上市不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惟一渠道,但在我国,如果有了二板市场,对提高投资者信心还是能起很大作用的,也有利于那些需要融资的企业能够得到有效的融资。风险投资要发展,确实需要给有技术、有市场、有好的管理团队的企业以上市融资的机会。但是要慎重,要循序渐进。
记者:您在一篇“让股市恢复本色”的文章中提出,要让股市成为一个“适度投机的、有效的投资和融资的场所”,政府监管理念要转变到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现在,中小企业板块已经做起来了,在防范风险、加强监管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成思危:客观地说,我们的股市发展历程短,还没有太多的监管实践经验。我想,在监管上,要改进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水平,有效地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从监管的思路来说,监管部门不应对股市的涨落负责,实际上监管部门也难以承担股市涨落的责任,但要对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负责。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托市,托市的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只有在个别极特殊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才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干预市场。从监管的方法来看,要从信息披露入手,要遵循信息披露、分析、公告、处置这样四步程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监管。当然,监管部门也反映,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我认为,在不损害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应适应增加对监管部门的授权,同时要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道德操守教育,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的教育,更要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按市场规律来培养中国的蓝筹股,使得那些绩效好的公司能够在股市中占据优势,并逐步淘汰那些绩效不好的公司,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