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曾很忧心地对我说:他一刻也离不开手机,若手机因某种原因暂时不能使用,他总有一种很心慌的感觉。显然,他这种对手机的“依恋”已成为一种病态,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让现代都市人不知所措。
种种迹象显示,过分依赖新科技的都市白领们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熟练的科技运用令他们变得愈来愈冷漠、孤立,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敢逃离这种处境,担心一旦没有了电子产品的支撑,自己将会无所适从。从90年代末至今,这种被称为“都市新技术综合症”的情况如今正愈演愈烈。所谓“新技术综合症”可分为“新技术依赖症”和“新技术后遗症”两种。
短信迷陷入人际真空状态
大学毕业后即成为北漂一族的小王,是不折不扣的短信族,每天发送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短信,是小王风雨无阻的必修课。日子有功,小王发短信的速度愈来愈快,堪称独门绝技(似乎比他在电脑上敲字的速度还要略胜一筹),手机到他手中,由于工作强度太大而按键失灵,半年内就基本玩完。
整日忙于收发短信的小王,总是在同事的交谈说笑声中“埋头苦按”,以致把同事的话当作耳旁风,弄得大家对他失去了交谈的兴致。久而久之,小王无可避免地陷入了“短信真空”的状态。
PDA的尴尬
绦子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由于约稿等工作需要,他在新买的PDA上定置了新闻及邮件告知服务,这些即时告知服务为这位繁忙的主任省去许多麻烦,然而绦子却也因此遭遇了许多尴尬。
每个星期一编辑部都有例行会议,作为会议主持人的绦子,一向最反感下属在会上接电话、打手机。但自从他拥有PDA之后,大量骚扰会议的铃声竟来自他自己——他的PDA无时无刻不在向他传送大批电子邮件信息,而这些邮件每每都是带有广告性质的垃圾邮件,弄得绦子既无奈又尴尬。
亦喜亦忧的“伊妹儿”
在某种程度上讲,E-mail已逐渐取代传真、普通信件而上升为主要传输方式,如今很多人对E-mail的感情“须臾不可离”,名片上哪怕可以没有传真号,但是不会没有E-mail地址。
至于以前在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信使”,随着E-mail大行其道,使得这些先前受宠的它们变得愈来愈清闲。
偶尔有一纸信件寄来,竟能在同学之间引起哄动,同学们像看到出土文物一样纷纷流露出诧异表情。
而当远方有条件的父母能够通过查看冷冰冰的E-mail来阅读儿女心情时,他们在字里行间读出的有几多无奈!
QQ的囚徒
当网虫们利用OICQ交友成风的时候,QQ这只俏皮的小企鹅也顺水推舟地成为办公室里的沟通热线。目前,许多办公室里“坐”班一族的坐功实在了得,他们宁可通过QQ传达信息,也不会欠起身来拍拍邻座的桌子。
堪称办公室QQ一族的萧小姐,每天她都会通过QQ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吃饭、泡吧,而她通过QQ发出的诸多笑话,也会引来办公室各个角落里心领神会的笑声。但离开QQ后,萧小姐总是显得失魂落魄,因为她已习惯了通过键盘交流的日子。没有了晃动的小企鹅头,萧小姐宁可三缄其口,以沉默应对万千变化。许多人说她变得比以前孤僻了,萧小姐虽没有当面承认,但内心却也在审视自己究竟已经变了多少。
机器消逝灵感
一家都市白领报纸的主编小彤是圈内圈外的知名写手。她出名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写得好,还因为她记录被采访者发言时的速度惊人。
现在每天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城市中穿梭的她,在享受电脑为她带来的高产之余,一种前所未有的忧虑也让她焦急万分,因为以前在稿纸上爬格子时代的写作灵感好像逐渐离她远去,现在整日面对电脑“冷酷面孔”的她,好像只懂得机械记录,而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灵光一闪的瞬间。
新科技后遗症
据一家安全健康机构进行的一项白领职业健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颈部和腰部不适者接近4成,感覺肩背疼痛、抽筋、肌肉拉紧或无力者则达42%。大约有一半人觉得他们的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太长;46%的人觉得脑力工作过度,且工作不受控制。这些受访者基本上都是电脑等电子机器的长期使用者。
除了生理上提出抗议之外,身患新技术综合症的人群在情绪上也会经常出现异常波动。
当电脑、手机、MP3、PDA已经成为新科技携带者身体的一部分时,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心情无法及时转换的“新技术后遗症”。他们的脑海里反覆显现的是电子机器的事情,对周围的人却漠不关心。长此以往,难免就连最亲密的朋友也会感觉你不对头,而我们却依然故我地生活在烦躁不安及没有人情味的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