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明 刘 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被称为财富之父的耕地在一些地区却被农民弃耕,致使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下降。如何解决农民弃耕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重要途径。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利农措施。
调整农业政策
农民“弃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原因是重要因素。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务院于2004年3月30日发出紧急通知,调整农业有关政策:一是家大减免粮食生产区域农业税的力度。规定黑龙江、吉林两省免征农业税。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1个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并主要用于鼓励粮食生产;其他地区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二是扩大良种补贴试点范围和规模。除实行大豆、小麦良种补贴外,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农民种植早稻每亩补贴10元,种植粳稻、中粗稻每亩补贴15元。三是开展互助和信贷工作,对经济困难无钱购买种子等生产资料或缺乏劳动力而无人耕种产生的撂荒地,地方领导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组织好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供应,农村金融部门要提供小额信贷,支持恢复生产。四是抗灾改土改水。有的因旱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撂荒,要帮助受灾农户抗旱除渍排涝,恢复耕作条件,有的因耕作条件差而撂荒,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户改土改水,提高地力,恢复耕作。以上各项政策深受农民欢迎,现在的关键是农村各项政府应当坚持、及时地落实政策,不打折扣。
调整思想观念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观念极强。当前农村有些人的观念仍然定格在“养猪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换点油盐,砍柴烧碳换点零花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加之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市场观念,创新意识较弱,仍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和农业模式进行耕作,甚至一种技术、一个品种管几十年。这与现代农业,特别是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注意引导农民克服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站在田间,放眼世界,及时了解农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增强现代农业思想意识。
调优传统农业
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农业,既是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也是人们种植习惯形成的,因此,必须在传统种植基础上调优。“优”,一是品种优。“好种出好苗。”然而,现在一些地方农民或因信息不灵,买不到优良种子;或因对好种的性能、种植技术不熟而种不好,优种未优收,或是对优良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或是买的是假优良品种,因吃亏上当而对优良品种不敢买,从而影响对传统农业的优化调整。要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当务之急是提高优良品种的种数和覆盖率。二是产品的品位要高。提高产品的品位,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要在优质专用上提升比重,逐步实现优质化、安全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品位,要预测社会消费观念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水稻是我国南方传统农业,应帮助农民搞好水稻的调优。目前,我国部分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生产,以适应安全、营养、保健消费的大趋势。江苏省大丰市生产的“海米”牌“无公害”大米,占领了上海市场,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0%。产品的品位包括内在品质要好,品种要新,外形要美,食用风味鲜。实践表明,产品优,就会销路畅、效益好。三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业标准是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农民“弃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品不优,不符合有关标准,因而销售不畅,价格不高。因此,必须增强标准意识,提高标准水平,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到产后产品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的轨道。
调强优势产业
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要保持其立于不败之地还须在优上加强。“强”,首先必须优,优是强的前提和基础,强是优的表现。调强优势产业,一是要发挥优势。利用地理环境、人力、科技优势等。如湖北英山县虽然具有种植茶叶的地理环境优势,但为了等更好地发挥优势,在种植面积上减少某些弱势农作物的面积,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二是要培育优势。自然优势要靠人去开发和培育,否则,优势不能变为强势。英山县近几年共培养种茶能手800余人,制茶能手380余人,还重点推广了茶叶无性繁殖、速生产栽培、名茶制作等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有10多个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打入北京、湖南等全国21个省、市,其中500克春笋极品茶被浙江客商以11800元购买,英山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绿茶名茶之乡”。三是提高加工水平。现在农民增产不增收,主要是加工业不发达和加工质量不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拓宽农业效益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农业要工厂化,抓好龙头企业。加工业是推动农业走向市场的关键力量,它们眼盯市场,手牵农户,在农民和市场间架起桥梁,实现原料农业走向加工农业跨越。交工潜力很大,发展加工业,有利于产品转化、增值。山东省潍坊市,一只鸡可以开发出400多个产品,价格比卖整只鸡提高一倍多。湖北武穴市梅川镇发展酱菜加工业,0.2元一公斤的萝卜,经过加工卖出3元钱一公斤。四是建立中介组织。它是联系安排农业生产。云梦县组织各类农产品经销组织335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经销农产品35万吨,经销额3亿余元,有力的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出路问题。
调多特色产品
特色就是生命力、竞争力。如何在农业中调多特色产品?一是要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特色产品开发。恩施州利川市毛坝乡,利用山地资源丰富,走生态致富路,发展兰花生产,价格卖到一株4000元。同时发展无公害茶叶,每年可向欧盟和俄罗斯出口20000担。二是根据市场潮涨潮落创新产品。罗田县注意市场变化,利用板栗先后开发了板栗粉、板栗脯、板栗饮料、甘露煮、栗木羹、板栗酱、栗蘑、蜜饯等系列产品,在国内已占领了11个省的市场。三是挖掘传统产品。有的传统产品因历史原因濒临灭绝,应该及时组织抢救这些传统技艺。四是引进外地产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特色产品。黄冈市实施“特色富县”战略,已初步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鸭,浠水生猪黄梅虾,麻城黄牛龙感花,团风马蹄黄州菜,红安花生英山茶,罗田板栗闻天下”的特色农业格局。
调大区域规模
产业规模的大小对产业发展、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产品竞争、产业技术发展、产业的机械有重要关系。因此,调大产业区域规模是农业调整的重要趋势。一是根据地理位置。浠水县清泉镇利用地处县城、邻近黄石市、黄州,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调大产业区域规模。实施“五万工程”:万亩设施蔬菜,万亩名优水产,万亩特色西瓜,万亩常规蔬菜,万亩经济林果。网络了全镇70%以上的农户,对农民克服资金、技术、品种、生产、加工、销售、灾害等方面的困难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1950元;也促进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全长235华里的九条渠道全面清淤、除险,12个20多年未放水的村已能开渠放水。二是根据自然资源。有的地区田少地多或陆地少水域多,可因地制宜调大产业规模。麻城市三河口镇利用荒山大造“经济林”,发展板栗基地50000亩,甜柿4000亩,桑园5000亩,松杉30多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板栗、半亩桑园,变荒山为财山。三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了解市场信息调大产业规模。武穴市梅川镇通过在上海浦东务工的人员反馈的浦东市场干豇每公斤24元,是本地4倍的信息,村里调整种植面积300多亩,使每亩比种稻谷增收800多元。实践表明,调整农民思想观念、调优传统农业、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调大区域规模是解决农民“弃耕”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黄冈师范学院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