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琴
一、英雄不怕出身低
小时候,曾看过一本《某某某的青少年时代》,于是便认为,大凡"伟人",在孩提时代都是有"异秉"的,说话都是豪言壮语,做事都能惊天动地。
然而也有例外。譬如管仲,年轻时的表现就实在不怎么样。据汉代刘向的《说苑·尊贤》记载,"管仲故城阴(似应作"城阳")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说管仲少时没有嘉言懿行倒也罢了,将管仲说成一个偷鸡摸狗之徒,实在有损俺心目中的"伟人"形象。
司马公的《史记》一向被称为信史,而据其《管晏列传》,管仲年轻时的事迹也不怎么样。"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后来解释说:"我年轻时很穷,曾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的时候,我分给自己多,分给鲍叔牙少。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家里穷,需要钱用;我曾经替鲍叔牙出主意,结果鲍叔牙因此亏了大本钱,鲍叔牙不认为这是我愚蠢,他知道那是因为大环境不利;我曾几次出来做官,结果不长时间便被罢免回家,鲍叔牙不认为这是我无能,他知道我生不逢时;我曾从军入伍,每遇战斗失利,我便掉头逃跑,鲍叔牙不认为这是我胆小,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我供养。他了解我不拘小节是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看了管仲的解释,不由不令人敬佩鲍叔牙!管仲交了鲍叔牙这么个朋友,真是他的大幸!若换了别人,管仲的每一条解释都站不住脚。
鲍叔牙不愧是管仲的知音,他的确了解管仲,没有按凡夫俗子的眼光去要求、评价管仲。他相信管仲不是池中之物,一旦风云际会,管仲将如蛟龙一般昂首直上青云。可能当时谁也不会料到,那个怕死贪财的偷鸡摸狗之徒,后来会成为东方泱泱大国的首相,会拥有长达四十年的辉煌。
二、惊世骇俗生死观
管鲍二人经过种种坎坷,后来又步入了仕途。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诸儿,次子名纠,幼子名小白。僖公令鲍叔牙做公子小白的师傅,令管仲和召忽做公子纠的师傅。
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他欲拜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此时显示出他功成不居、忠心体国的高风亮节,力荐管仲为相。
当时,齐桓公与哥哥公子纠争位,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即位,曾行刺过齐桓公,向桓公射了一暗箭,正中桓公的衣带钩。桓公对管仲朝他放暗箭一事耿耿于怀,说:"管仲差点将我射死,我还能用他?"
鲍叔牙劝解道:"那是他忠君的表现。若能重用他,他也会像他对公子纠那样对您的。"
齐桓公这个人没有多大本事,但有一个长处,即从善如流。公子纠争位失败后与管仲逃到了鲁国,所以桓公便派使者到鲁国,要求鲁庄公杀掉公子纠,将管仲、召忽引渡回齐国。齐强鲁弱,鲁庄公不敢得罪齐国,只好从命。
按当时人们提倡的"士节",作为臣子,是应当为主子尽忠的。召忽到齐国后便自杀为公子纠"尽忠"了,而管仲不仅没自杀,反而成了齐国的宰相。管仲没为公子纠"尽忠"自有他的理由:"我不会为公子纠一个人而死。我可以为三件事去死,一是国家破,二是宗庙灭,三是祭祀绝。如果不是因为国家灭亡了,我不会白白去死,我死了对国家不利,活着才有利于国家。"
管仲此言此行,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一般人都认为,作为臣子,不能为君而死,非"仁人"所为。若干年后,孔子的学生们还为此事所困惑。子贡、子路都曾就此事问过孔子,如子贡曾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能言善辩的孔老夫子没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沾他的光。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都披散着头发、穿着胡人的奇装异服做亡国奴了。可见孔子评价人,看重的是大节,不拘小节。
三、好酒好色本无妨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经常向管仲请教称霸图王的大计。
有一次,桓公问:"寡人好打猎,对齐国的霸业有妨害吗?"
管仲回答说:"无妨。"
桓公再问:"寡人有好饮酒的毛病,对齐国的霸业有妨害吗?"
管仲回答说:"无妨。"
桓公又问:"寡人有好色的毛病,对齐国的霸业有妨害吗?"
管仲仍回答说:"无妨。"
桓公颇感意外,以为管仲在说反话,便生气地问:"这三种事都可以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吗?"
管仲说:"人君惟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意思是作为人君,做事不能优柔寡断,见事不能不敏锐。
一说管仲如是回答:"得賢不能任,害霸也;用而不能终,害霸也;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害霸也。"
在管仲看来,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对于源于人性中的东西是不能强行遏制的。
四、招商引资富齐国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而所有这一切,是以国力雄厚为基础的。管仲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招商引资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政治家,当时的中国,群雄割据,管仲在齐国率先施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结果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在回答齐桓公询问治国之策时,管仲请求齐桓公下令为各诸侯国的商人们建筑住所。对于带着一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除了提供住所,还免费供给食物;对于带着三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除了提供住所、食物,还免费提供马的饲料;对于带着五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另外还有提供仆人为之服务的优惠条件。
不仅要让商人们纷至沓来,还要让他们在齐国安居乐业。管仲又推出优惠措施:"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即减少各种税费的征收,只征收商人们营业额的2%,这几乎是免税的。乍一想,政府不仅为招商赔了钱,还减少了税收收入,其实不然。别的诸侯国的富商们都跑到齐国去,自然将大量财富带到了齐国。这种不通过战争手段就能轻而易举夺取敌国财富的做法,可谓一大创举!
管仲有名言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方面富足了,人们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富足。用现在的话说,即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温饱问题没得到解决,是谈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连管仲这样伟大的人物,贫困之时都不得不去做小偷,那时他知什么礼节和荣辱啊?
五、一匡天下成伟业
生于天子式微、群雄割据的时代,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管仲确立了辅佐桓公富国强兵匡正天下的理想。他说:"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戮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这就是管仲孜孜以求的"王道霸业"。
按一般人的逻辑,齐国办好自己国内的事情就行了,人家"乱国"再乱,"暴王"再暴,也是人家自己的事情,齐国凭什么要去干涉别国的内政呢?
然而这种犬儒理论在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面前一文不值。据说是姜太公所作的《六韬》就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天下"之一员,暴君们关起门来为非作歹是行不通的。有正义感的国家和人民,有权利、有义务对"乱国"、"暴王"进行干预。
管子的这种霸业思想,深深影响了齐国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就不是无原则地反对战争,为了铲除邪恶、维护和平而攻占暴虐之国,不能算是侵略。这种思想与管仲的王霸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六、病榻论相警世人
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桓公对管仲可谓言听计从。
管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桓公坐在管仲的病榻前,小心翼翼地问:"仲父病得太重了,百年之后,谁能接替您?"
对于如此敏感的人事问题,管仲不好直接回答,于是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知臣莫如君。"巧妙地试探齐桓公的想法。
此时桓公正宠信三个人:一是杀了自己儿子让桓公品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是抛弃家国和荣华富贵投奔桓公的卫国公子开方,一是自阉以亲近桓公的竖刁。桓公欲从三人中选一个新宰相,便问管仲:易牙如何?
管仲平时很瞧不起这三个小人,今见桓公欲以相位授予奸贼,感到非同小可,便毫不含糊地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桓公再问开方如何,管仲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桓公又问竖刁如何,管仲道:"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桓公所提的人选三次被管仲否决,以为管仲想推荐鲍叔牙为相,便说:"鲍叔牙如何?"不料管仲说:"鲍叔牙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己甚,见一恶终身不忘。"最后,管仲推荐隰朋为相。说隰朋"于国有所不知政,于家有所不知事"。意思是隰朋在小事上善于装糊涂。管仲病榻论相,可谓其从政生涯的绝唱!
首先,管仲连用三个"非人情"否定了易牙等三人,看似武断,其实大有道理。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儿子、亲人甚至自己都不爱的人,能去忠于你齐桓公吗?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若是违背了人之常情,那么他非傻即愚,要不就是抱有不可告人的险恶目的。这倒是很值得玩味的知人一法。
之后,管仲以鲍叔牙是非分明、是个"君子"为由,认为他不适合做一国之相。而举荐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隰朋。此中含有深意。
官场,既是鱼龙混杂之地,也是藏污纳垢之所,太刚正不阿的人是很难在官场立足的。作为一国之相,最重要的是要有度量,知道轻重缓急,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必要时还要懂得妥协。所以,管仲不同意鲍叔牙做相国,这既是为了国家利益,也是为鲍叔牙着想。
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管仲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