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了富人的福利?
“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在中国内地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众说纷纭“究竟该不该”。更多的民众质疑“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引致了明目张胆的“乱收费”、“学费暴涨”。
《亚洲时报》8月28日刊文说,中国教育部在2003年7月22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责任制,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努力“确保没有一名考入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但事与愿违,教育部的承诺话音刚落,8月25日《兰州晨报》以《中学生因无钱上大学上吊自尽》为标题的报道再次引起了关注:当地山丹一中一名学生,在高考被大学录取后,因无法筹集到学费,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前途无望,在自己家中上吊自尽。而此类“学费杀人悲剧”并不鲜见。包括陕西榆林、江苏溧水等地都发生过类似悲剧。
一时间,民众惋惜之余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教育产业化”,引发了“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剥夺了多少人的上学权利?这就是社会和教育的进步么?”等质疑。而一篇文章《教育产业化:丧钟为你而鸣》更在网络上盛传一时。学术界发表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南橘北枳的“教育产业化”》等系列文章,也以尖锐的笔触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近年学费急剧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上学难”引起了民众共鸣。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涨幅不足6%;2000年,全国高校学费大都达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仅为5854元,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
文章说,诚然如有关部门宣称的“教育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但这种明目张胆的学费暴涨,却难以释众疑。
“教育产业化让教育成了富人的福利,长此下去,社会贫富差距将会拉得更大,”民众为此普遍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