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 然
如今都市的你我只有被消息和话语包围,才能感到自己克服了孤绝和惶恐,而书籍因为它的实在和厚重,往往比网络更被人仰慕。
于是购书、藏书也就更多地成为人们一种精神慰籍的需要,书越旧心就越踏实,于是拥有比阅读来得更重要。
而真正了解每本古书的版本、字号和价值的人却只有贩卖它的书贩子
不久前,中国现当代图书馆的一场展览让人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意外。这是对刚过世文学家唐家藏书的一个小型展览,20元的门票,参观者却出乎意料得多。藏书,特别是收藏古旧书被看成是主人唐先生博学多才的一种证明。
不过有人说藏书很可能是由于仰慕的结果:出于对作者或某领域声望的仰慕,进而企图通过购买把自己仰慕对象的距离拉到最近。这种对距离的敏感是源于每个人对自己的知识的不自信,藏书于是便成为人们最大精神慰藉的需要。
然而现在能获得这种慰藉的渠道——中国古旧书的几大市场:网络、民间旧书市和中国书店因为被忽略正在萎缩甚至处于飘摇的窘境。
孔夫子旧书网:贩书客的集中营
8月25日,21:00。
“花脚猫”晃着她的大辫子,嘴里叼着一根冰棒,坐在电脑前打字如飞;脚下堆着一大摞书,如《群学肄言》、《晦庵书话》,均是边角磨损、纸色班驳。“花脚猫”是沈帅在网上的ID,这会她正忙着“上书单”——把这堆书列成清单,记录下书名、出版社、品相及自己对它们的定价等等,发在网上以供有兴趣的网友们查询购买。
“花脚猫”经营的正是一个虚拟旧书店。
今年6月,“花脚猫”辞去了她在广州的安逸工作,到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边租了个房子住下,带着她收藏的一千本线装书来到网上“创业”,作为网上售卖的第一个女性,她现在在全国旧书交换市场上已是小有名气。
仅在北京一地,像她这样从事网络贩书生意的有上百人。其中长期经营的,有四五十个。
“花脚猫”形容她“入行”后的这一年,是网络旧书业翻天覆地前进的一年。这一年里,几乎所有网络旧书店店主都从原来“混迹”、“客居”的论坛里独立出来,集中到专门为旧书销售设置便利系统的“孔夫子旧书店”网站。“孔夫子”很快成为旧书的网上“专卖店”,它集中了全国198家旧书店的卖书人,共有130194本旧书在此集散。130194,这个数目,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
这些网络贩书人,前身大都是藏书者。购书者多半也略通国学,买书以备玩赏、研究之用。
开始,她打算专营自己“花猫书局”的生意。但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了。“我要支付生活开支。但网络卖书,多半是做熟客,定价不能太高。赚的钱实在不多。”“花脚猫”指了指自己脚下的书,无奈地说:“这一年来,我赚到的那么点‘纯赢利又都换成了书。所谓挣钱,实际上就是挣书。”“花脚猫”说自己卖价最高的一本书,从中赚了900块钱,是套古书,不过本钱也花了四千多块钱。“这样做也是担风险的,要卖不出去就完了,非要有订户才敢出手。”至于其他的旧书,多是比较一般的研究用书了,“每本只能赚几块到几十块钱。”
网络书店店主们一般两个星期上一次书单,每次五十几本书,只要卖掉六成就能赢利了。但是“花脚猫”介绍说,现在“生意”算是冷清的,跟她的帖来买书的人大都是熟客来捧场,“即便这样我也很难做到60%。”
潘家园:麻袋客的今昔
作为十年元老,王鲁明(化名)自认他和他的旧书摊可算见证了潘家园旧书业从始到今的全部过程。
1993年潘家园旧书市场形成之初,放眼过去四周都是黄土坡。还在上学的王鲁明和家人一起办了个小书摊。每逢周末,凌晨四点就开市了。大家冒着寒冷,背着一麻袋一麻袋的旧书站在土堆上吆喝,一会就是一嘴土。久而久之,人们把这些背着麻袋卖旧书淘旧书的人,叫“麻袋客”。
即使在“麻袋客”中也分三六九等。于是,在废品收购站里两块钱一斤的书,到了不识书的低级“麻袋客”手中,变成了五块钱一斤。而这些书在潘家园书摊内部多半要转五六手,放到书摊出售时,就开始以本论价。
对王鲁明来说,这十年来,潘家园旧书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把北京其他旧书市场,如五道口、玉泉路、报国寺都抛在了后头。前来买书的人中已经夹杂着开着轿车,腰缠万贯的大款。他的顾客从研究者开始向收藏者过渡。但正式持照经营旧书的人也达到四五百人之多。僧多粥少,王鲁明的收入也从四五年前每月五千元,下降到二三千元。
今年年初,王鲁明也在“孔夫子”注册了一个网络书店。他说,他要跟紧时代步伐,两手都要硬。
中国书店:风雨飘零的旧书业盟主
中国书店,被“花脚猫”、王鲁明这些旧书业的游兵散勇提起来,均带着“至尊盟主”的推崇。他们所拥有的大部分书,都曾在中国书店进出过,盖着“中国书店”的印章。这里曾一度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然而中国书店成立这50年来,不仅盛况早已不再,而且已从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淡出了。
如今在书店无声地踱步的,都是白发老人,这里的一切仿佛皆是静止而陈旧的。
从建立伊始,中国书店就享受国家特殊“待遇”:它是惟一合法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收购古旧书的国有企业经营单位。也正因此,珍贵书籍进多出少也成了中国书店举步为艰的原因。
相比起个人贩书者和小规模的地方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规模强大的古旧书收购、经营模式。首先,他们有一个遍布全国的“古旧书收藏线索网”,有时,甚至可以具体到什么县什么村某某手中有本什么样的书,都了如指掌;其次,有特殊价值的古书要经过专门的鉴定和修复。
然而,虽然古旧书业还在继续,中国书店这些“能人异士”却正在消失。现在的古书修复工作,开始采用复印、扫描等先进技术。那些身怀独门技术的老人们大都谢世,剩下寥寥几个都已年近九旬,早已卧床不起。中国书店的吴凤祥副总经理说,现在全国国营的古旧书店几乎全部倒闭,也许若干年后,“中国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古旧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