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文明的过去和未来

2003-04-29 00:44:03李文海
寻根 200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黄土全球化

李文海

山西大学借百年校庆的机会,邀请海峡两岸的学者,以“全球化与黄土文明”为主题举行学术论坛,是很有意义的。我想围绕这个主题,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请教。

一、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历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

所谓黄土文明,应该是指孕育、诞生和生长于我国黄土高原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文化形态。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东西千余千米,南北约700千米,全部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虽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但学术界基本肯定是兴起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部落领袖。正是从炎黄时代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了农耕、医药、音乐、文字,出现了某些社会制度的雏形,诞生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经过50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追根溯源,我们决不应该轻视、忽视甚至诋毁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土文明。原因很简单,因为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延绵不绝的发展过程。江泽民同志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讲过这样一段话: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又说:

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

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河殇》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曾经对所谓的“黄色文明”实际上也对整个中华文明进行了无所不至的冷嘲热讽,加以彻底的否定。他们认为,“黄色文明”是一种“内陆文化”,它的特性是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只有所谓的“蓝色文化”或者叫做“海洋文化”才是进取的、有活力的。

他们说:

“这片土黄色的大地不能教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肆虐的黄河不能教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意识。单靠这片黄土和这条黄河,已经养育不起日益膨胀的人口,已经孕育不了新的文化,它不再有过去的营养和精力。”

“儒家文化或许有种种古老完善的‘法宝,但它几千年来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一个国家的法治秩序、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相反,它在走向衰落之中,形成了一种可怕的自杀机制,不断摧残自己的精华,杀死自己内部有生命力的因素,窒息这个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精英。”

“历史证明:按照一种内陆文化的统治模式……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只有当蔚蓝色的海风终于化为雨水,重新滋润这片干旱的黄土地时,这些只在春节喜庆日子里才迸发出来的令人惊异的活力,才有可能使巨大的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

“(新的文明)不可能再从黄河里流淌出来。旧文明的沉渣已经像淤积在黄河河道里的泥沙一样,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场大洪峰的冲刷。”

当然,这些都不是学术语言,说这些也不是在进行学术意义上的讨论。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骂长江黄河,是“借长江黄河象征某种势力”,因为“长江黄河不会讲话,把它作为反面人物,它也不会出来打倒你”。其实,彻底否定“黄色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企求和呼唤“蓝色文明”来“重新滋润这片黄土地”,只不过是为新的“全盘西化”论提供某种论据,至于这种论据是否能够成立倒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在这个学术讨论会上,我们倒是可以撇开他们讲这些话的政治内容和政治涵义,纯粹从学理上进行一点讨论。就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历程看,把黄土文明判定为封闭、保守、僵化的东西,纯粹是武断的和主观臆测得出的结论。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汉、唐文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唐历史和汉、唐文化,正是以黄土高原为基地的。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文化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能大胆地、闳放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缘故。正如鲁迅所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正因为文化在世界上处于先进的地位,自然也向周围辐射,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唐代的长安有那么多日本的“遣唐使”,就是一个小小的证明。

另一个例子就是妇孺皆知的丝绸之路。这条东西商业贸易之路,中国和欧亚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之路,正是以汉代的长安为起点,穿过黄土高原,出玉门关,经新疆,进入中亚地区,一直通往欧洲甚至北非的。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只有拂去政治偏见,历史真相才是十分清晰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

文明的发展进步,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实现,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的深刻变化,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这样的形势,将会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什么新的要求,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呢?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土文明,或者扩大一点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将会如何呢?

我以为,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不仅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将在所谓“国际化”浪潮下受到削弱,相反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不仅不意味着建设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任务可以有丝毫的减轻或放松,相反地更加极大地增强了建设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从国内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要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首先是增强作为综合国力物质基础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同时一丝一毫也不能忽略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中华文明应该怎样发展?

经济全球化问题,大概是当今世界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政治家、学者以及各方人士,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内容和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在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分歧甚至尖锐的对立。最近一个时期,国际上正在出现一个反对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浪潮。但是,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客观历史进程,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赞成还是不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毕竟是个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面对现实,从容应对,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在许多分歧和争论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有些人期望并且相信,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世界的政治一体化和文明的单一化,如西方的某些政要就公开声称,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也就是如有的人一针见血所指出的:“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部战略。”但是,这样一种思路,这样一种图谋,从根本上说来,是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在政治、文化上按照一种模式去改造世界,重塑世界,不但不可行,而且也行不通。所谓政治一体化,意味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合法化,也是对世界各国人民按照本国国情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权利的无理剥夺。至于文化问题,文明发展的问题,就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决不应该导致文明的单一化,而应该更好地实现文明多样化,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世界文明向着更高水平和更加繁荣的方向前进。这既是文化本性所决定,也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文化是精神产品,它同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只要质量好,使用价值高,价格又便宜,就可以占有世界市场。使用者并不管你至少是不太管你是谁生产和哪里生产的。精神产品就不一样,它必须适合人们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千百年养成的风俗习惯。由一种模式去主宰、统治全世界,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世界东西方文明只有相互学习,互补短长,“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之一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不能放松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的警惕,坚决反对文化单一化也就是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世界文明的高度发展,只能依靠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共同繁荣,当然这中间也包含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主动的精神,去面对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形态,认真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积极参与各种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这些,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创新。

三、黄土文明也要与时俱进

鲁迅曾经说过:“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土文明,在历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书写过灿烂的篇章。随着时代的变化,黄土文明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才不至于干涸腐败,成为一潭死水。

黄土文明在自己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辩证地、科学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这里,我着重谈一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重视保持区域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在民主革命时期,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又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努力奋斗。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央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系列明确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其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所有这些,当然也是黄土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同时,黄土文明又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这些特色和传统,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例如,黄土文明,跟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模式,就应该有所不同。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是文化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反过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反映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为黄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而衡量和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和尺度,归根到底,要看文化是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看民族凝聚力是否有了极大的增强,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公民是否茁壮成长,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三是新的文化既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要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坟·文化偏至论》)鲁迅的这句话,抓住了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说应该跟得上世界时代的潮流;所谓民族性,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国的特色。鲁迅在赞扬陶元庆的画展时,主要也是肯定其作品既“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才是“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真正的艺术。(《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过去有一句话,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人对这句话大不以为然,其实这句话并不错。试想,如果民族的血脉、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气派已经不再存在,中华文明还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吗?

四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黄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前边已经讲过了。这里特别提出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因为这个文化传统,正是在黄土高原上才真正成熟起来的。这个历史渊源,对黄土文明的发展应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至于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因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所以,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在继承的借鉴、融会与交流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黄土全球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当代陕西(2020年15期)2021-01-07 09:23:14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04
黄土成金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04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1-03 11:14:47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