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盈 端木正阳/文、图
一位13岁的学生因"偷自行车嫌疑"被保安拘禁4小时,其父母在拿出1000元"罚金"后将儿子领回家。第二天,母亲和儿子自杀身亡。于是,这起普通的青少年违法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
此命案发生后,当地司法部门经过1000多天的审理,今年8月决定对涉案的酒店保安免予起诉。因为保安"非法拘禁"并非此命案的直接原因。下文展开此事件的经过及相关分析。
命案白描
1999年9月26日,上海虹桥中学校医吴葭和13岁的儿子彭牧云在家中自杀了。满屋的煤气味,桌上放着两个安眠药空瓶和一张吴葭写的遗书。吴葭一如生前的样子安祥地坐在沙发上。彭牧云趴在妈妈脚前的地上。据分析,是母亲先杀了儿子,然后自己再自杀的。
母子为何要双双自杀?这要追溯到其死前一天。
1999年9月25日中午12时30分许,13岁的小孩彭牧云在"偷窃"世博大酒店员工停放在虹梅路上的自行车时,被看车人员发现,随即将其抓获。下午1时许,彭牧云由世博大酒店保安人员带至该酒店消防中心办公室内,亲笔写下了偷车事情经过。酒店保安部经理徐汉良在听取报告后,没有及时将此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是私自对彭制作了一份笔录,并在1时45分左右电话通知小孩父母。
约2时30分许,彭牧云的父亲赶至世博大酒店徐的办公室,与徐商谈解决此事的办法。双方商定并经徐向酒店总经理请示同意后,由彭牧云的父母一次性向该酒店支付1000元了结此事。彭父通知其妻子吴葭赶来,凑齐1000元交给徐汉良后,下午4时30分许,彭牧云父母将儿子领回。
次日下午6时许,彭牧云及其母亲被人发现在自家客厅里因煤气中毒死亡,现场发现吴葭留下的一份遗书。这位母亲写给丈夫的遗言竟是:"为了少个社会败类,你的耳根清净,我们先走了。"在其母子死亡的当天下午4点,有人还看到彭牧云正兴高采烈地在外踢足球,后被其母叫回去。由此可见,真正想自杀的不是彭牧云而是吴葭,彭牧云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下了安眠药,然后死于煤气中毒。由此推断,直接导致彭牧云死亡的人不是保安人员,而是吴葭。
领儿子去死的母亲,咋想的?
自杀这天正好是吴葭结婚15周年纪念日。
此案让人不理解的是:就为一辆破自行车,怎么会一夜间赔上两条人命?吴葭究竟是怎么想的?
吴葭出身于高级知识子家庭,个性要强,追求完美。这更表现在她对儿子的期望上。
她把儿子当成自己出人头地的最大筹码。当有些孩子还不能掐着手指数清1、2、3、4的时候,她那年仅四岁的儿子已经会拨动四根琴弦的小提琴了。无论是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当头的夏日,为了儿子能成才,吴葭携儿背琴去上课,无怨无悔坚持不懈。九年多,四五百个星期日,三万多元学费,一张张考级证书......使儿子正朝着完美的理想王国步步靠拢。
儿子六岁时,吴葭就让他从幼儿园"退学",提前进入小学。为了儿子,她放弃了在医院当医生的职务,转而跟着儿子进了同一所中学当卫生老师兼校医。她的教育行为是"拔苗"式的,而"助长"的过程中,又投入了超乎其他普通母亲的精力与财力。当儿子兴趣转移放下小提琴时,吴葭又动员他吹起了萨克斯管。出国六年的丈夫1998年归来,儿子吹了一曲《回家》,感动得吴葭泪水如流。
吴葭是个好强、刚烈的女子,特要面子,她黎明即起,搞卫生从床上到床下,从里到外,一洗洗半天。为保持苗条身材,她很少吃早饭,午饭、晚饭也是以蔬菜、水果为主食。有一次儿子没交作业,丈夫只说了儿子一句,而她却反反复复地"教育"儿子几个小时。有次到朋友家参加生日聚会,彭国华从饮食店赶去,路上堵车晚到了半个小时,吴葭竟当众责备丈夫,让他下不了台。
在吴葭的人生章节里,每一段、每一节都刻意画上认真的惊叹号。"不怕病、不怕穷,就怕人家来讲侬(你)。"她这句自编的口头禅,成了她的生活信条。
儿子已成了吴葭的全部希望,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的光荣。这次,儿子一下子成了"偷车贼",丈夫虽交了1000元罚款,可并没买回儿子留在酒店的那份"检讨书"。酒店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吴葭母子又同在这所学校,此事必传到学校!学校必然要给儿子处分......
吴葭越想越觉得事情严重,在自杀前的当晚歇斯底里地大叫:"别说了!别说了!说不清了!"
丈夫出国数年,吴葭说她的重大使命就是要把孩子带好教好,现在可怎么向丈夫交待?怎样为人师表?她不敢设想星期一怎么去面对学校的老师和同事,她的精神崩溃了......
心理危机干预亟须重视
彭国华给妻子、儿子开追悼会那天,正是儿子萨克斯管的考级日。
笔者在学校采访中还听到另一位与彭牧云年龄相同的热情开朗、聪明伶俐的女孩──上海某中学吹黑管的吕晶倩也轻生了。她给管乐队一位男同学寄了张"生日贺卡",并附言:"祝你生日快乐,考试取得80分以上。也别把我想得什么都好。你要是有回信千万别直接交给我,班主任在我身边布置了很多‘线人‘,有信寄到学校。"这信让老师给拆了,并找吕晶倩谈话。过后她就一直哭,回家后匍匐在煤气灶上自杀了。
知名精神卫生专家翟书涛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人群中有心理障碍者达10%,轻生或自杀者多出自这10%的人群中。很多自杀者的死因常常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值得用生命作代价,但是当事者却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常因一念之差而轻率地选择了"地狱之门"。
笔者就吴葭母子自杀一事专门前去求教了权威人士--上海心理卫生康复协会会长严和骎教授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肖泽萍副教授。他们因没见过吴葭,看了本案的一些材料,又约见彭国华作了一次长谈。他们说:吴葭自强要面子,样样都想走在别人前面,生怕别人说一句不是。一旦小孩出了偏差,她又怀着严重的自责心理而不能自拔。但是,根据现有间接证据还不能下结论说她患有精神"强迫症"。
另有专家分析,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求得快乐,要向全民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认识,学会自我调节心态,自我完善个性与人格,多与他人交往,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1960年在美国洛杉矶出现了第一条生命热线,许多打算自杀的人在临死前打这条热线倾诉一番,由此使很多人的生命获救。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了这种"危机干预网络"。我国目前危机干预网络还很不健全,仅限于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亟须建立自杀危机干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