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咏梅 张美荣
一、羊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羊绒工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原绒生产还是成品加工,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由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但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羊绒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我国虽然是世界羊绒的加工中心,但并非品牌中心和效益中心。一方面,我国羊绒制品的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及我区羊绒产品的品牌竞争力较差,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较大。尽管国际市场上的羊绒制品有70%左右产自中国,但真正以中国品牌出售的不到20%,即使是“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国内知名品牌在国外也很难以自己的品牌出售。同样一件羊绒制品,以国外品牌销售能够卖到500美元,而以国内品牌销售却只能卖到几十美元,在世界羊绒产业中我们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但缺乏品牌优势,在国外注册的商标、申请的专利都很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赚取外汇,羊绒产业的利润空间虽然很大,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国外赚取,羊绒产业的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羊绒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其次,生产能力过剩,对羊绒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势在必行。我国及我区羊绒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资源优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二是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我国羊绒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据统计,我国山羊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00万只猛增到近两年的6000万只左右,羊绒产量由2800吨增加到9800吨,而加工能力比原料产量膨胀得更快。目前我国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近2倍,除了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羊绒也大多流进我国进行加工;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而国内外市场的总需求不足2000万件。根据有关单位对国内羊绒加工企业生产状况所做的调查,目前我国现有的2600多家羊绒加工企业中90%是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受产品知名度和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年开工率不足20%;年生产10—20万件的中小企业50多家,开工率仅在50%左右;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件规模的8家中型企业,其年开工率也仅维持在75%;全国羊绒企业中能够实现均衡生产的企业仅1—2家。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羊绒产业内部恶性竞争不断加剧,形成羊绒各产业链条间的恶性循环,对宝贵的羊绒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羊绒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很难实现,对羊绒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第三,产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羊绒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突出表现在一是羊绒大战屡屡发生,在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的二十几年间,羊绒市场己经爆发了1988、1994、1997和2000年四次争夺原料的价格大战,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几十元,大大低于成本;最高时每公斤四五百元,超出成本三四倍,每次大战都使许多企业和农牧民损失惨重,掺杂使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了成品少时抢购原料,互相抬价,大打原料战;成品多时互相压价,竟相倾销,大打市场战的恶性循环。二是多头出口,压价竞销,以量取胜。大部分国内羊绒企业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低价出口羊绒制品,刚刚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为赢得市场和客户,也采取低价战略,在这种状况下,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出口报价悬殊很大,每件出口报价不足30—40美元的羊绒衫,出口平均差价可达10—20美元,羊绒制品出口价格连续几年在低价位上徘徊,我国羊绒制品的出口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并未实现质的飞跃。
二、做强羊绒产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国羊绒产业所独有的资源优势、加工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使得羊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强势产业。然而分析未来羊绒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羊绒产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从国外市场来看,最大的威胁是需求扭曲,国外市场偏好我国的羊绒资源,而不是羊绒制品。二是入世以后,欧盟一些国家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原料市场和销售渠道,这种潜在的竞争对手将是内蒙古羊绒产业的一大劲敌。三是国内生产市场秩序混乱,产业内部因过于分散而失去竞争力。内蒙古知名企业普遍感到产品假冒现象和非价格竞争现象极其普遍,这使得大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受到打击,进而使羊绒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羊绒产业的发展。同时,羊绒产业内部过于分散的企业结构,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如品牌建设、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都因为力量所限而进展缓慢。四是内蒙古部分羊绒企业虽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市场竞争的无序,使得这些先进的设备开工不足。面对这样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羊绒产业做大做强。
(一)加快调整羊绒产业的区域布局。
从新阶段和入世后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大力推进羊绒产业区域布局,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羊绒资源、羊绒产业的比较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从羊绒大国发展成为羊绒强国。我国羊绒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区域布局就应该向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加工生产能力的地区集中,同时还要使逐渐变得稀缺的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企业集中。提高羊绒产业的进入门槛,对现有的羊绒企业进行整合,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聚集,以龙头企业引领羊绒产业的发展潮流。内蒙古区域布局的总体设想是: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依托现有企业集团建设生产、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在阿拉善地区、巴彦淖尔二郎山地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地区、锡林郭勒盟建设优质绒山羊繁育基地,其中以鄂旗、杭锦旗、乌中旗、阿左旗等高技术养殖基地为中心建立工场式新型养殖模式,用现代基因技术培育质量型绒山羊养殖基地,向其它基地辐射。
(二)建设羊绒高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羊绒产业竞争力。
羊绒产业必须走联合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化之路,逐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促进市场的成熟和净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行业的整体升级,把我国羊绒的价值挖掘出来,形成羊绒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羊绒高技术产业集中区,加强对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开发、技术推广和辐射扩散,对于有效地提升羊绒制品的质量与档次,增强羊绒特色资源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推进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羊绒高技术产业体系,利用已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与高技术的产业化,延伸和构筑新型高技术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关联产业的循环发展。
(三)提高标准原料供给水平,扩大羊绒加工的原料范围。
羊绒产业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是资源优势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在提高羊绒供给水平的同时,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既有羊绒品质,又容易获取的仿羊绒和类羊绒产品。为此,一是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羊绒最终产品。开发超细针电脑提花羊绒制品、羊绒纳米界面材料功能服装、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环保服饰。利用环保染整应用技术,改变羊绒传统的染色及整理工艺,并形成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出口附加值。
二是要发展精纺面料,由粗纺向精纺转变。顺应羊绒制品由秋冬季服装向四季皆可穿着的轻薄型服装转变、由针织内衣向机织衬衣和外衣转变,由比较正式的礼仪性服装向飘逸洒脱的休闲性服装转变潮流,发展高技术羊绒纱线、高技术羊绒功能面料。开发精纺羊绒面料,用于加工羊绒西服、羊绒衬衫等高档羊绒服装,扩大羊绒制品的应用空间,增加羊绒制品的附加值,拓展和提升羊绒制品的内涵。
三是要提升羊绒品质,由纯绒向混纺转变。羊绒有易污难洗、起球变形、易蛀难保养等问题,需要运用特殊处理技术对羊绒进行处理,改变羊绒的不良物理特性,应用高技术在羊绒中添加其它纤维,或在其它纤维中添加羊绒混纺而成的产品,在保留羊绒优良特性的同时,以其它纤维的优点弥补羊绒纤维的不足。
(四)不断完善羊绒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首先,要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重点项目贴息和项目前期费。适当减免山羊饲养和羊绒交易税赋。加大对养殖棚圈和饲草料储备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
其次,自治区财政要以国有资本金形式,对羊绒高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一定额度的启动经费支持,用于技术创新与开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建立羊绒专项风险基金和贴息储备制度。羊绒风险基金主要用来平衡调控市场价格,缓解羊绒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基金的筹集可走多元化的路子,企业集一块,财政拿一块,银行贷一块,农牧民入一块,共享共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合力建立羊绒储备制度,以平衡市场供求矛盾。协调金融部门像设立春播化肥、种子贷款一样设立羊绒专项贷款,扶持羊绒购销,贷款投放按生产经营主体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