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之浚 杜 平 郭友中 孙 诚
长江经济带的划分及其战略地位
长江经济带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历史沿革看,还是从地理条件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都在长江流域。如果说中国是一条巨龙,那么长江就是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要使中国经济腾飞,必先使长江流域经济腾飞。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市,包括沿江地区的40多个地市,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4%;人口2亿多,占全国的17%。这一地区的经济总量1992年时占全国GDP的22.7%,2000年GDP已占全国的41%,依此测算到2010年将达到44%左右。
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城市,附近有经济相对发达的苏、锡、常、通、嘉、杭、湖、甬8个城市;还有以中游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纵贯数省。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作为纽带和辐射带,以沿岸的大中型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各自的扩散作用和吸引作用构建的沿江经济走廊,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综合运输通道和能源供给基地,成为拥有发达的加工业和基础工业及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先进的第三产业的经济规模最大的内河经济走廊,是21世纪前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并同沿海经济带一起,成为东亚和环太平洋西岸巨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第二、三步发展目标,对于支撑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加快中西部内陆地区开发,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综合优势
长江中游经济区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区位比较优势。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出口通畅,腹地广阔,特别是“口”惠而“腹”实。上海是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又是江海、水陆、空运的重要枢纽;中游武汉、上游重庆两个经济区之间有干支流通航里程为7.9万公里的黄金水道贯通,不仅把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把京沪、京广、京九等南北铁路干线连接起来,便于东西推进、南北联动,使经济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
长江中游经济区地处全国地理中心位置,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临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接环渤海地区,西连重庆所在的大西南地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要素资源西进、北上、南下、东出非常理想的枢纽和通道。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形成了我国主要的集水运、陆路、航空、油气管网、信息光缆构成的全方位立体交通中心,目前已有8条铁路干线、近20条地方支线和8条公路国道、68条省道在此交汇,拥有航空机场8个、内河港口大小20余个,是事关我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必经之路。武汉到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贵阳等城市,均在飞机航程一个半小时的范围以内。区位和交通优势就是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在近代历史上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业中心、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城市,也曾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外贸中心;长江中游地区的长沙、合肥、南昌以及“长沙—株洲一湘潭”三角地带,以及其他中心城市也都是中华腹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贸中心。
2、农业产业化比较优势。长江中游经济区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光热充足,水田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这里有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以及襄南盆地,平原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近40%。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地连片,加之水、热资源充沛,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生产基地之一。
3、现代产业发展比较优势。长江中游经济区富藏黑色金属(铁、锰、钨)、有色金属(铜、金、锌)和非金属(石膏、碱和稀土)等矿产,而且与长江上游地区形成资源互补;这里是全国焦炭、生铁、钢铁、铜、铝、锌、锡、钨、稀土等原料和冶金工业产品主要产地之一,也是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工业主要产品和硫酸、烧碱、纯碱等化工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丰富,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是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之一。水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拥有葛洲坝等大型水电枢纽以及全国最大的三峡电站,水电、水运潜力巨大,为建成我国耗水、耗能型工业产业走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为支援华东等其他电力消费地区发挥特殊作用。
长江经济区工业总量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及产品体系完备,特别是冶金、机械、石化、电子、纺织、轻工、医药等部门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光电子、通讯、激光、软件、材料、生物、汽车、船舶等新兴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良好,均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光谷——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正在迅速崛起,推动沿江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带逐步形成;由十堰东风、武汉神龙、南昌江铃、景德镇昌河组成的汽车走廊,武钢、鄂钢组成的钢铁工业带,沿江的安庆、九江、武汉、岳阳、荆门组成的石化工业带,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机械工业走廊产业集团已形成相当规模。上述条件,在完成面向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将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4、旅游资源比较优势。长江中游经济区拥有种类丰富、闻名天下的旅游资源,如三楚和三国文化遗址、山峡峡谷大坝风光、神农架原始森林、武陵源生态、江南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桃花源田园山水、历史名城(江陵、武汉、长沙、景德镇、南昌)、湖光(洞庭湖、鄱阳湖)山色(庐山、武当山、井冈山等)休闲、度假、民族宗教景点和革命纪念圣地等10大景区。其中包括多处世界级和国家级历史遗址、多座文化名城、大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可以说,这一地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多样化、高品位、高密度等特征,将会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旅游业“金矿”。
5、人才资源比较优势。长江中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如,武汉拥有普通高校35家、在校学生22万多人、科研院所736家、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2位院士和45万科技人才,综合科技实力名列全国第三位;长沙拥有普通高校23家、在校学生近1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6.6万人;合肥拥有普通高校9家、专业技术人才16.65万人;南昌拥有普通高校12家、13.78万科技人才。这一地区的人才综合资源,名列全国第三位,是我国未来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和科技竞争深化的重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
6、市场发育比较优势。这一地区已建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实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如武汉、黄石、鄂州三市为主体的冶金工业带;以九江、武汉、岳阳、荆州、宜昌为主体的化学工业带;以十堰、襄樊、武汉为主体的汽车工业带以及以九江、黄石、蒲圻、武汉、仙桃、宜昌为主体的纺织工业带。山峡工程等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空间也很大。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人水平较高,市场购买力不断增强。由此形成的投资、出口、消费等方面的强劲的市场拉动作用,将有力促进这一地区综合开发进程的加快。强化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支点作用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以及华中经济区的核心地段,有人口60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要上、中、下游整体联动,而武汉应成为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战略支点,在中游经济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增长极。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区域个性的集中体现。经过建国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自东向西形成了20多个大中城市,产生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中心城市,并通过它们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构筑了以这四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上、中、下游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经济开发的热点,是支持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依托和增长极,而中心城市则是经济区的极核。
武汉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中游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交汇处,是华中腹地,呼应南北,承东启西,是内陆地区经济交汇的中心,也是沿海与内地经济交汇的枢纽。具有长江流域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因而在制定和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整体联动战略时,应加大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战略支点的开发力度。加快长江中游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受到限制。由于路网布局不完善,东西向交通流向不畅,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尚未形成能力。各运输方式之间,各干线之间,干支线之间以及线站与港站之间,存在彼此脱节、互不衔接的现象。高运输成本和低运输效率影响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地区农业和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低,大大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
3、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亟待增强,城市体系尚需完善。区内一些重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下降,尤其是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此外,这一地区城市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城市“断档”。
4、抵抗洪涝灾害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恶化。长江中游是我国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多发区。严重的洪涝灾害连续发生,每次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力,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洪灾已是长江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5、中游三省区开发不平衡,影响了整体发展。目前三省内都有偏远落后尚未开发的贫困地区,开放开发的步伐相对滞后,投资严重不足;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各自为战,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分工协作和资源合理配置。所以中游三省要实现腾飞,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6、武汉的战略支点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目前情况看,长江经济带政策倾斜不平衡,表现出“两头热,中间冷”。下游地区有上海浦东开发区政策的启动,使上海近年来的发展快、变化大;上游设立了重庆直辖市,并有三峡工程及移民开发启动,而中游则缺乏有力度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了武汉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当前,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战略从上下两头启动,对武汉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如不加快发展,就会造成长江战略的中间阻塞,使长江经济带“中部凹陷”,影响到长江经济带作用的发挥,乃至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目标从总体态势上讲,长江经济带要经过20—30年或更长时间努力,才能将其建成与沿海经济带相辅相成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一级经济轴线,进而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内河经济带。从此目的出发,长江中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将武汉建设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金融、交通、流通和信息中心,为中国内陆腹地的发展提供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保障和体制示范,推动整个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建设,连接中西部、促进西部开发;没有中部的隆起,西部大开发难以奏效;二是力争在21世纪初将本区建设成为以大耗水、大运量、大耗能工业为主体、现代大农业为根本、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相当特色
优势的经济走廊,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又一个快速增长核心区;三是将长江中游经济区建成21世纪中国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
长江中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维系四方的区位和市场优势,大打“市场流通牌”、“高科技牌”、“区域联合牌”,抢抓机遇、开放带动、科技先导、兴工强农,生产力布局以水陆交通干道为轴线,积极参与和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网络的整体建设,加强城镇体系的建设,发挥大武汉的增长极和“支点”作用,加强区域联合协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农,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挥湖泽地区优势,发展水生高技术、水生经济作物。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江中游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好洞庭湖、鄱阳湖、江汉平原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长江中游棉花生产基地,沿江沿湖构筑5大平原、盆地农业产业带,为支持农副产品主要产销区农业结构调整做出重大贡献。
,
2、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发展交通、流通、融通,积极培育大武汉市场体系。以交通运输为重点,发挥武汉的城市功能和长江流域经济的脊梁、支点作用,建立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便捷高效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管道和电网输送体系。
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市场,运用资本运营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激活重组国有资产,加快存量资本优化配置,带动沿江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突出中心城市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实施市场流通大战略,加速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大商业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安全和平台建设,实现市场设施现代化,完善配套服务。使本地区成为我国通达南北东西的物流中心。
3、依托长江的航运和水资源优势,加快重工业走廊建设。科学利用长江的水源、能源和航运的优势,发展钢铁、汽车、石化等大工业,积极推进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提升,形成宏观成带、微观成团的生产力格局。
4、充分发挥知识经济先导作用,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市场信息、电子商务、金融支持、产业带动为手段,发展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工作水平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5、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长江中游经济开发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同步,注重优势互补、城乡一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构筑长江中游地区城镇生态带,逐步完成区域城镇生态网络,搞好大江大湖的综合整治,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6、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区合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进一步强化以武汉为中心的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要素优化组合新机制,打破市场壁垒、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区域市场的基本架构,培育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区域大开放、大流通和大市场的格局。以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依据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城市经济实力的比较优势,对区域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统一整合,优化配置,共同开发,推动区域内各产业的合理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激活区域内的资源存量,形成规模效应。联手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名优产品和企业集团,形成特色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7、搞好规划,加强协调,稳妥地推进6大城市圈发展。推进以武汉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城市圈、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城市圈、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城市圈,以宜昌为中心的江汉城市圈和以驻马店为中心的豫南城市圈建设与发展,按照各个城市圈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和协调发展的区域生产力格局。以武汉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建成高科技(武汉·中国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钢铁、建筑、轻工、汽车和机电产业中心;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城市圈将建成高科技、农产、汽车、建材、陶瓷、机械和旅游等产业基地;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城市圈建成高科技、农业和机电等产业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江汉城市圈将建成粮棉、汽车、能源、轻纺、化工和旅游等产业基地;以驻马店为中心的豫南城市圈将建成茶、烟、食品、工业和农机等产业基地。
8、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战略。人力资源是中部隆起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抓好三大方面:一是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以提高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培训,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三是大力培养、大胆使用、合理引进人才,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全面繁荣,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为此,我国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为推进我国人才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根据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着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三支队伍,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在加快经济区综合开发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作用,在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协调利益、联合建设上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对长江中上游的开发区,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鼓励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综合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市场共同体,推进综合开发。只要统筹规划,加强联合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建设,整个沿江地区就一定能成为21世纪我国的一条新经济增长带和有强辐射功能的经济发展主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