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岩森
非典疫情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衍生的。非典对中国经济的 影响将大大低于中国经济自身增长潜力的释放效应。根本上讲,非典疫情是一场影响到经济 的危机,而不是一场经济危机。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时会受突发性事件影响,引发社会心理恐 慌,从而临时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非典对经济产生冲击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其对 人们心理影响的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从宏观经济学上来看,目前所经历的非典冲击是一个 典型的外部冲击。因此这样的外部冲击通常会给经济增长造成扰动,经济增长曲线会突然往 上或突然往下,形成一个拐点,但在这种扰动结束后经济活动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国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收体制决定了我国税收收入的构成,其收入构成和增 收更多的依赖于受非典影响较小的第二产业。2002年第二产业GDP比上年增长8.0%,由第 二产业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率为16.8%,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为1:1.70。目前分析,这 部分税源并未受到非典疫情的太大影响。而尚未受到非典疫情严重影响的商业零售业2002年 入库国内增值税1098亿元,占6.5%,二者所占比重几近全部税收收入的半壁江山。
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全国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一季度工业环节国内增值税和 国内消费税增幅高达20%以上。
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入库营业税收入在全部税 收收入中的比重较低,2002年服务业营业税收入为658亿元,交通运输营业税为223亿元,分 别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9%和1.3%,尚不足以对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形成向下拉动。
从所得税收入分析,这部分税源也主要来自工业环节。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继 续保持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高速增长的惯性。个人所得税2002年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为7.1%,由于目前非典对个人所得税税基一个人收入的侵蚀作用也不明显,再考虑当前个 人所得税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与劳动者报酬对GDP的贡献的不对称现状,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 仍存在很大空间,今年其两位数的增幅相信可以保持。虽然在万众一心抗治非典期间,国家 出台了对抗击非典的捐赠可以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但由于相对量和执行期的有限,其对整 个所得税收入增长的影响不大。
而2002年占税收收入的13.3%的海关代征和车辆购置税收入(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已 提高到14.3%)受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也很小,全国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口增长高达65.8% ,而广东占的份额在40%以上,这与一季度海关代征收入增幅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出于避 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感染非典的考虑,部分潜在购车者提前兑现了购车行为,对车辆购置税 收入增长形成了促进作用。今年一季度全国轿车销售增长1倍,车辆购置税增长42.1%。
分地区分析,对拉动税收收入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上 海、江苏、浙江等,环渤海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东、辽宁非典疫情较轻,中西部地区非典 影响也较小,不足以对税收收入增长形成较大影响。
从非典疫情发生较早较重的广东省情况看,非典对整体税收收入的影响度较低。最新统 计数据表明,广东非典疫情主要对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影响较为严重,如餐饮业零售额逐月下 降,分别为83.42亿元、80.04亿元和65.46亿元,但一季度广东餐饮业仍然保持了10.3 %的增幅,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速回落了4.3个百分点。对总体消费影响不明显,一季度广东 消费品零售额和批发零售贸易额分别增长11.2%和11.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和2 .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一季度跨国公司持续扩大在广东的投资,广东招商引资势头依然 强劲,珠三角及其他地区利用外资普遍增长;对外贸易进出两旺,增势强劲,非典型肺炎对 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暂无实质性影响。从税收收入数据分析,广东税收收入并未出现严重下 降。
目前非典疫情较重的地区是北京。从三月份开始,境外游客到北京的人数减少了80%左 右,“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又使北京市的国内旅游收入至少减少30亿元,旅游收入的下降还 将通过消费参数效应对整个服务行业以至经济产生间接的影响。北京各大百货商场“五一” 期间销售额大幅下降。从对双安商场、西单商场、东安市场、贵友大厦、百盛购物中心、燕 莎友谊商城6家商场的销售情况统计分析:4月30日至5月5日6家商场假日期间累计零售额同 比大幅度下降,降幅最大的东安市场下降90.3%,降幅最少的百盛购物中心也达52.4%。 因此北京服务业营业税和商业增值税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但受流转税为主体的体制和北京 税收收入中所得税收入比重较大因素制约,非典对北京整体税收收入的影响将小于前者。
一季度,经济和税收都高速增长。受非典疫情影响,经济高增长在二季度恐难以持续。 因为二季度增加了许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非典疫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将在部分行业 、领域显现化,仅对医药、医疗设备及相关化工行业有一定积极作用。某些行业和产品的过 热在二季度将有所消除,而且经济增长可能将呈现出高增长后的一种较大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