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

2003-04-29 00:44
健康必读 2003年12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者吸毒者感染者

柏 青

每年的12月,是联合国规定的“世界艾滋病运动月”,而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当这一专题运动再次来到之时,人们自然联想到2002—2003年世界艾滋病运动的重点是:艾滋病引起的耻辱、歧视和人权问题以及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主题。世界之所以如此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情况,是因为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羞耻、恐惧、孤独和歧视都像恶魔一样紧紧缠绕着艾滋病患者。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日益增加,对艾滋病这一特殊人群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关爱和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人也越来越多。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踏上婚姻的红色志毯

2003年8月1日,经历了1年多的爱情长跑,四川省姿中县公民镇37岁的曹学良和34岁的王代英终于迎来了新婚大喜的日子,他们俩均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也是全国第一对双方都是HIV阳性并举行盛大婚礼的感染者。

从1995年起,公民镇不少曾到河南等地以卖血为生的青壮年被陆续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现在为止,全镇共发现HIV阳性者67人,其中已有25人转为艾滋病病人并死亡。

曹学良和王代英的前夫何勇十多年前曾一道在河南卖血并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王代英则是被前夫传染的。何勇发病住院期间,曹学良一直在医院帮着照顾他。2002年9月28日,何勇因艾滋病离开人世,留下了同样被感染的妻子和11岁的女儿。一直独身的曹学良不知不觉中被贤惠善良的王代英吸引了。陪着悲痛欲绝的王代英办完丈夫后事后,曹学良就打定主意要娶王为妻,并表示婚后不再要小孩。王代英虽然对这个忠厚老实的男子也有好感。但顾虑两个人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来一旦发病谁来照顾谁?

面对曹学良的真情,王代英选择了逃避。办完丈夫的丧事之后,他独自一人去了重庆某地,一呆就是八个月。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的曹学良受不了这个打击,天天喝酒,难以自拔。

2003年7月8日,王代英终于回到久别的家乡。进门不久,得知消息的曹学良就满头大汗冲了过来。面对这痴情汉子结结巴巴的真情表白,并在众人的“撮合”之下,她终于同意了。

为祝福这对新人,附近村民几乎“倾巢出动”,婚宴酒席摆了21桌都还不够,与十余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桌聚餐的人数多达两百余人。

权威人士评价说,在我国社区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此次婚礼将是一个最好的范例!

2002年11月22日,贵州艾滋女小琴(化名)与苦恋多年的健康男友小明(化名)终于在民政部门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结婚证书,并且携手在北京颐和园完成了结婚仪式。这是在相关规定出台以后,我国卫生部掌握的首例健康人与HIV感染者结婚的案例。一时间众说纷纭,“当爱情遭遇艾滋”的话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主流舆论是支持者的喝彩之声,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理性与宽容。

HIV感染者真的可以结婚?!答案是肯定的。1999年卫生部公布了《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中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实际上意味着HIV感染者可以结婚,不论结婚的一方是感染者还是双方均系感染者,(注:艾滋病病人(AIDS)应暂缓结婚)只不过夫妻共同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双方确知病情,并掌握对艾滋病病毒的防范措施。

这是为什么呢?北京性病艾滋病协会秘书长刘英告诉记者:因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有区别的,感染者由于高危行为之后体内有了艾滋病的病毒,但是他还没有发病,如果很规律的用药,也许十几年甚至20年都不会发病,在不少艾滋病病人当中也有妻子或丈夫常年在一起生活、照顾对方,而对方却多年没感染的情况。美国NBA的篮球明星约翰逊,1991年32岁时就查出HIV阳性,但最近的检查证实他还不属于艾滋病病人,至今还照样打球。这得益于他的早期发现,早期用药,阻止了HIV在体内的繁殖复制,从而保持较好的免疫系统而不发病。这说明HIV感染者并非没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感染者又很年轻,如果剥夺其建立家庭的权利,他的生活质量则会大打折扣,这是不合适也不人道的。从理论上讲,如果双方能100%地按正确方法使用质量有保证的安全套,可以避免婚内的HIV感染。当然,男女双方均为HIV感染者那问题就比较简单。

人们不禁会问,HIV感染者既然可以结婚,是否能要孩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HIV阳性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使婴儿感染。我国现阶段对夫妻一方或双方是HIV阳性的怀孕妇女,在劝其人工流产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可降低感染率,但不能100%保险。

总之,结婚是每个人的权利,从法律上讲,这项权利对于健康人、法律允许结婚的病人和HIV感染者都是一样的。他们也有权繁衍后代,但这样的夫妇在决定生育之前,应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因为他们所生的孩子有可能造成HIV感染。

吸毒者有预防HIV感染的权利

“向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话题!当全国首批“针具市场营销”试点在广东启动,广东省率先向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的消息传出,立即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舆论认为这无异于支持吸毒。许多的家长持排斥心理,担心这种做法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是一种误导,而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毒品滥用的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就像当初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和街头上的“套机”一样,曾经有过的批判和排斥心理已被目前的理性认同所取代。

统计表明,我国艾滋病感染的男女比例约为5.2:1;青壮年是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其中20至29岁占56.9%,30至39岁占24.1%;静脉注射毒品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占报告总数的72.1%。那么为什么吸毒者中感染艾滋病的人这么多呢?吸毒者中的构成以中青年、文化程度低、卫生观念淡薄者为多。由于海洛因的成瘾性,吸毒者通常走向静脉注射毒品方式吸毒的道路,在毒瘾发作时总是急不可待地由静脉推入海洛因溶液。由于卫生观念差和吸毒者往往成群接触,一个注射器常常反复使用或多人使用,只要一个是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病毒便可经此途径进入其他人体内。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女性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而“以淫养吸”。有人说艾滋病与吸毒是一对孪生子,真是形象地显示出两者间的亲密关系。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吸毒者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但他们并未因此而丧失做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防止感染疾病,尤其是防止感染艾滋病的权利。为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既是基于对吸毒者做人的这一权利的尊重做出的理性决策,也是针对艾滋病高危行动采取的预防干预措施,而绝不是对其吸毒行为的默许或鼓励。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

“感染上艾滋病是不幸的,可更让我心寒的是,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冷漠”。在染上艾滋病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虚弱的阿靖(化名)无奈地转了三次院,尝尽人间冷暖。

2003年3月份,阿靖因肺炎复发住院,在使用多种抗菌素无效的情况下,医生感到他曾有输血史,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他被要求进行相关的检测,当接到诊断书时,阿靖只感到天旋地转,差点昏死过去,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听到主管医生在病房走廊里大声地向医务科电话报告:“我们科发现一个艾滋病人!检查结果已经证实!”随后,医院当即停药、拔针并要求他立即出院。

出院几星期后,肺炎加重了,阿靖不得不住进了另一家医院。在打吊针时,他向医生坦言自己HIV检测阳性的情况,可得到的竟是医生劈头盖脑的严厉批评:“为什么不早说?!”护士急忙拉上帘子把他隔离开来,同时要求他立即转院。

“如果我不说我染有HIV,我感到很不道德;可当我如实向医生反映后,却遭到如此不道德的回应。”他是被轮椅推出医院的。

阿靖的遭遇使他深切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的冷酷和歧视,这种人格上的打击比肉体的痛苦更加让他刻骨铭心……阿靖又一次转院了,某传染病院终于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里的医务人员亲切地嘘寒问暖,为他医治,使他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年仅25岁的阿成曾经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前不久发现自己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她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一事实,没有勇气向任何人透露。然而,阿成得了艾滋病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几乎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像避瘟疫一样躲着她,连远在美国的嫂子得知这一情况后,执意要取消婆婆去美的探亲计划,惟恐婆婆会把阿成的病菌给传染过去。以前姑嫂之间关系一直很好,但现在却大不一样了,连电话都不打来了,更谈不上什么安慰或关心。阿成经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自杀前夕用心中的血泪写下遗言:我每天活在自己的煎熬中,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来,也不知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了未来,我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来生,希望来生我的人生是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

随着艾滋病健康教育基础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各层面人群之间差距甚大,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持不科学、不理解态度者仍大有人在。最近的一组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表示当确认自己身边的人感染上艾滋病就会采取坚决疏远的态度;45%的人认为艾滋病是社会道德堕落,世风日下的结果;30%的人对该病恐惧;只有10%的人认为根据情况而定,如处于医源性感染则表示同情。这说明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还远远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在南方某市当三陪小姐时染上了HIV。当她回到故里,知情的邻居搬走了,她去过的商店没人再去,她进过的厕所无人敢进,她去买肉,肉档老板不让她靠近,把切好的肉扔给她,连钱也不收,女孩最后在孤独与无助中死去。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答案就是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与我们一样享有生存和受尊重的权利。他们也有家人,也有所爱,同样渴望倾诉但又对人们异样的眼光惶恐不安。内心对生命的渴求使他们无比悔恨自己所犯的错,有时天使与魔鬼仅一步之遥,但这样的错却永远无法弥补……

艾滋病就是一种病,得艾滋病并不意味着道德、灵魂有问题。但如何关爱他们,与他们共存共处却是一个仍未解决的问题,不少人还是把艾滋病人视为异己、敬而远之。因此,绝大多数的艾滋病人选择了隐瞒真相,甚至放弃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公开病情就意味着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对于社会大众,隐瞒真相却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其实,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他们最希望能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来对待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既是对同类的爱心奉献,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珍爱。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不会歧视艾滋病人,小到与艾滋病患者的一次握手或共同进餐,大到政府出台的保护这一群体的系列措施,无不传递着一种理性与关爱。要知道,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艾滋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却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而且宣传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最好的疫苗。让我们以更实际的态度去关注和理解他们吧!恐惧和歧视是人类对艾滋病的本能反应和初期阶段,它必将被科学、健康的观念与心态所取代。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者吸毒者感染者
重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
知信行模式在HIV感染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病毒与偏见:两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争之路
SilentEpidemic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毒品怎样来到吸毒者手中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