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文
胡子是人体毛发的一种,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以胱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较高。
人身上除了掌跖、粘膜部位外均布满了毛囊,一个毛囊生长一根毛发。一个成年男子全身约有500万根毛,其中头部约有100万根。毛发中,遍布全身的又细又软、色泽浅淡的毛叫汗毛,专家们管它叫毳毛。又硬又粗、颜色较深的毛叫硬毛。硬毛中,像头发、胡子等能长到2厘米以上的叫长毛,像眉毛、睫毛等不能长到2厘米以上的叫短毛。长毛生长周期长,短毛生长周期短。无论头发还是胡子都不会无根生长,随着生长期的结束,它们自行脱落,被新的替换。文献记载头发自然生长的极限是3.2米。
毛发的生长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及调节,质量则取决于人体内营养(热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的平衡状况。内分泌系统中的雄性激素,特别是睾丸酬,有刺激毛母细胞生长的作用。当女性体内雄性激素代谢异常时,也会长出胡子。
胡子是人体最粗的毛,长度仅次于头发,横断面类似三角形。皮质色素颗粒大小不一,分布不均。髓质粗大而连贯,很少中断现象。胡子比头发长得快,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生殖机能越旺盛,胡子生长就越快。长胡子部位的血管分布要比头发根部多,相对更容易获得养分,也是胡子生长较快的原因。尽管我们对胡子已经了解了不少,但还是不知道胡子到底有什么功能。
说到胡子的功能,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某些动物的胡子。如猫的胡子长在嘴的两边,具有探测功能,例如测量洞口的宽度。如果钻洞前猫的胡子受阻,就说明洞口小于它的身宽,无法通过。驴、马、海豹和一些鱼也长有“胡子”,它们都要靠胡子感受近距离的事物。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述及人类及其祖先也需要靠胡子米探测事物。不仅是人类及其祖先,现在的猿类、猩猩和猴子,都没有靠胡子感受事物的习惯。由此可见,人的胡子在生理上确实没有什么必需的功能。
其实,科学家早已为早期人类的进化描绘了一幅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化图谱,从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到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再到200万年前的类猿直立人,从他们的嘴上,我们都没有看到像人类这种浓重的没完没了地生长的胡子。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胡子也应该老早就退化掉了。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胡子究竟从何而来,长期以来,有许多人在为之探求,综合历史上比较有说服力的推测,大概有以下3种:
(1)胡子是不断刺激的结果。也许在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之初,类人猿并没有这么发达的胡子,后来随着小型刀具的改善,人类刮胡子越来越勤,氏胡子的部位受到了刺激就越来越频繁,这种刺激促使胡子建立了越来越快的滋长机制。
(2)胡子是人类饮食结构不断改善的“副产品”。因为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高质量蛋白质的摄入量在急剧增加,对于曾经饥寒交迫的类人猿来说,消化系统来不及妥善“处理”这些突然增加的营养,于是胡子就成了营养自动寻找的“出路”。胡子的质地是以蛋白质为主的,这似乎可以成为支持这种推测的依据之一。
(3)胡子是雄性激素过剩的“副产品”。胡子本身没什么功能,它不过是雄性激素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已。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雄性狮子的身上。所以有人认为,如果能证明人类的雄性激素分泌水平高于那些邻近种类的动物,换言之,如果能证明我们比大猩猩或者猴子更“好色”,胡子的来历也就清楚了。但这种解释并不见得正确。因为如果过分强调性激素与胡子的因果关系,我们又会陷入另一个困境——我们手和脚上的多余的、没什么功能的、反倒增添麻烦的指甲也在不断生长。因此很难说指甲也是性欲旺盛的产物吧。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