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造”——竞争双赢

2003-04-29 21:14
电子世界 2003年12期
关键词:亚洲制造业产品

本刊特约记者

全球产业转移大潮中,越来越多“亚洲制造”风行全世界,最早是日本,再就是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东盟经济圈和中国大陆。如今,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亚洲在研发、供货、生产以及销售一体化上的自主局面正在形成,“亚洲制造”已成为全球经济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亚洲制造”如火如荼

近二三十年间,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这一过程中,格外受跨国企业青睐的地区,是劳动力素质较高、数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亚洲,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亚洲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表现得尤为抢眼。

不仅如此,亚洲地区还有潜力巨大的本地市场,其中中国和印度等更拥有世界上尚未充分开发的最大消费群体。承接了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的亚洲,背靠如此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在不长的时间里逐步获取了有力的竞争地位。放眼世界,如今亚洲的制造企业,在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很多领域内,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实力。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一大批本土企业,已经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在中国大陆,以家电业为例,海尔、长虹、TCL等后起之秀,不仅依仗价廉物美的产品,一步步打破了日本品牌早年在国内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还大量出口,争夺着原本属于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

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2年度信息技术(IT)工业百强企业中,高居前10名的,有3家韩国企业、3家中国台湾企业和1家中国大陆企业。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实力占优的高技术产业,“亚洲制造”的能力也不可小觑。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都已经把生产网络扩展到亚洲。而且,不仅是低端制造业,属于高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目前也成为跨国大企业在亚洲直接投资的重点。

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着亚洲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已从2001年的33位上升到目前的31位,韩国从28位上升到27位,马来西亚从29位上升到26位。

2.“中国制造”后来居上

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方兴未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世界制造业巨头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如今,“亚洲制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制造”。因为,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现在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标志,特别在传统消费产品领域,已经几乎找不到中国无法制造的产品了。最近几年,许多国外制造企业甚至关闭了本国工厂,把生产基地完全转移到了中国。日本有关方面曾对东京证券市场上1000多家上市公司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制造业一半以上企业准备3年内把生产线移往海外,其中超过七成的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目的地。

在日本公司中,松下前年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把生产基地迁到了上海。松下、东芝、三洋等彩电生产商,已全部把彩电的主要生产线移到中国。日本的录像机、影碟机、复印机、空调等产品,也主要由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佳能公司在苏州建立了它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厂。日本电气公司(NEC)也宣布将关闭在苏格兰和马来西亚的下属工厂,把七成个人电脑生产转移到中国。

与此同时,外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采购。全球家电巨头通用电气(GE)已经把中国当作重要采购基地,2001年,这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品采购量就达到其全球采购额的三分之一。通用电气的很多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和微波炉都来自中国制造商。不仅是通用电气,包括三菱、松下、东芝、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摩托罗拉、戴尔、IBM等几乎所有国际电子产品名牌,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国制造的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拔得头筹。

中国对亚洲市场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中国本身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吸引世界巨头前来建厂的两个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带有战略性味道,它们的目标指向中国市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单是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它们看好的,不只是13亿人口的庞大购买潜力,更有中国市场的辐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这些公司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在中国投资,抢得保持领先的机会,就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

3.合理竞争实现双赢

制造业的转移,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的必然。例如,半导体制造业二十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主导,80年代由日本主导,90年代则转移到中国台湾。近年中国IT制造业飞速发展,在第三、第四代手机和先进半导体芯片等制造领域,开始与发达国家一较短长。

不过,亚洲、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兴起,让美日欧一些人产生了“危机感”,新的保护主义思潮开始形成,发达国家内部的反全球化声音,某种程度上所表达的是对“亚洲制造”的不满。其实,只要存在经济合理性,产业转移就一定会进行下去。何况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亚洲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可以对其它地区的产业形成刺激,发挥带动作用。

以中国为例,中国众多的人口,固然能够生产大量产品,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不仅创造供给,同时也创造需求。中国不仅作为供应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而且也作为需求方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两年,全球的IT巨头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裁员和破产消息屡见报端,但中国IT产业却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速度。拿手机来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很难想像它们能有今天的业绩。

4.提升“亚洲制造”含金量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对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高端领域,这些国家的企业与来自欧美的跨国巨头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整个亚洲虽然制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高技术产品,但在亚洲本地市场,却并不是本地高技术品牌占有控制权,“亚洲制造”产品返销亚洲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在国际市场上,“亚洲制造”的含金量,还远不及“日本制造”和“欧美制造”。

在亚洲发展中地区,工业制成品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主要存在于中、低技术水平的产业、产品和生产环节中。除了韩国等少数地区以外,包括中国在内,各国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对跨国企业资金、技术的依赖性较大。所以,尽管制成品的产量不小,所获得的最终经济利益却有限。

历史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成本和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不可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专家认为,要想提升“亚洲制造”的含金量,亚洲制造企业应主动努力,力争早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以技术研发为中心转移,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惟此,才是今后亚洲制造业的突围之道。

猜你喜欢
亚洲制造业产品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