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鹏
文艺家旗帜上高扬的责任感、使命感我望尘莫及。提前病退10多年来,带着残疾之躯只想在力所能及中脚踏实地办点实事,在历史老人的误会中接触了文山,感受了广南—— 一块史魂悠悠、文魄遥遥、风光独特的宝地,一位像风姿绰约的美丽少女,又似饱经沧桑的老人正英姿勃发,旖旎而庄重,古朴而年轻,因而经常走访,邀约四海文友探寻,生出至诚的广南情结。
广南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秀云同志受县委、政府的委托,要我为本书作序。我自知才疏学浅而惶然,而坚辞。为秀云同志的诚意感动,不顾布鼓雷门之嫌破例。为避哀梨蒸食之拙,只好将读这些文章后的笼统印象简述,就正于方家。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作家全部生活阅历、全部知识和某一方面的专业技巧,在一个具体事物上碰击出的电光石火。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南,古魂文韵,秀山碧水,多彩的民族风情,构建出一座底蕴深厚的灵感殿堂,即使不识一字的“老粗”进入广南,也会以“啊——”的惊叹,发出无限感慨,何况文人墨客。来自五湖四海、神州大地和当地的爱好者,无不从呼吸新鲜空气中,感受独特的魅力,文坛俊彦、后起之秀大显身手挥毫泼墨,于是有了这本洋洋二十多万字的集子。
触景生情,缘情寓志是散文写作的基本特征,双脚踏进广南的海内外作家,都不是朽木顽石,不论初出茅庐的新兵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会使他(她)们血液沸腾,胸海激浪,或涟漪绵绵,或波浪滔滔,发感抒情,缀出一篇篇热情洋溢的华章,形成本书清新靓丽的底色。
坝美的罕见生态,蜂岩洞的数百年穴居,八宝的独特山水,莲城的青石板路,目不暇接的人文景观……作者经历不同,所见所闻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执著的情思,赋予不同的形象,形成这些缤纷多姿、色彩斑斓的文章。尽管容貌千娇百媚,基调是惊叹和礼赞,也不乏淡淡忧虑中的反思篇什。赞誉也好,忧患也罢,主题都在吟咏过去中反映现实,发出对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呼唤。
从年逾古稀的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名闻遐迩的老作家邓友梅,到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从海外四大洲的华文文学名流到当地初涉文坛的新锐,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军,饱蘸自己的心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地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多角度、多层次、多思维地描绘广南,赞美广南,使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崭新精灵,飞出国门,飞向五湖四海。在“让世界认识广南,使广南走向世界”中发挥片羽鸿泥的作用,不能不令人欣慰。
这些文章,尽管思想有深浅之别,技巧有高下之分,有大刀阔斧与精雕细刻之异,都融进广南情怀,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激情的诗,一曲动人的歌。
尽管她是书写广南散文的第一部集子,只是报春鸟的第一声啼鸣,只是长幅画卷的开篇,巨型史诗的一个音节,交响乐的一组音符。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先生,处在封建社会的牢笼之中,忧国忧民甘愿“刑天舞干戚”壮志难酬,“采菊东篱下”后喟然长叹,按照自然经济形态的自给自足家耕理念,创造出了世外“桃花源”,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而啧啧追求。社会在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审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陶渊明先生在农耕社会构建的理想社会模式,理应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中消逝,现实的广南县70多万各族人民与入世的祖国一样,在貌似“桃花源”的土地上开始了跨世纪的征程,狂飚诗人柯仲平的后继者,正以炽热的激情,脚踏“世内”的大地,迈着矫健的步伐,建设小康社会,向着理想的境界飞奔。
广南的宽广,广南的深厚,广南的丰富,广南的瑰丽,广南的神奇……有待进一步认识、开掘,有待于在继承优秀历史传统中创造弘扬。
因此,我要把那句常说常新的话送给读者:百闻不如一见。请到广南来,在历史的隧道里徜徉,在如画的自然景色里沉醉,浏览有色金属王国的风采,鉴赏植物王国的芳颜,品味民族文化的韵味……用明亮的慧眼看看,用理智的头脑想想,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精神和物质的无穷乐趣。
东扯西拉,挽不住思想的缰绳,只好借2000年参加世界华文小说盘房杯颁奖活动的全体代表在广南县城铜鼓广场上,每人种下一株高山含笑树时,台湾名作家、名教授、社会活动家黄春明先生的题词打住:今日含笑,明日笑开。
坚信广南各族人民必将用心血和汗水,把这块当今“桃花源”绘成更高层次理想乐土的画卷,让更多中外文人墨客来书写出更加美丽的诗篇,使此类集子第二、第三……像驮娘江的流水源源不断,纳入中国文学的大川,汇入世界文学的海洋。
2002年冬至节于昆明
作者说明:
1、“布鼓雷门”为成语。意为举着以布为面敲不响的鼓到高大的会稽“雷门”去炫耀;
2、“哀梨蒸食”亦为成语。意为把哀公种出的鲜美梨子蒸煮而食,失却鲜美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