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个自己

2003-04-29 00:44:03周克冰
新闻爱好者 2003年3期
关键词:战俘营诺尔鲍勃

周克冰

由于资料所限,这个采访故事实在是笼统了一些。但它毕竟有些意味。

那是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中国奋起抗美援朝的时候。1950年12月1日,作为美国侵略军的一等兵,美联社随军摄影记者弗兰克·诺尔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被押进了战俘营。一年之后,1952年1月2日,当美联社另外两名记者鲍勃·塔克曼和鲍勃·舒茨得知诺尔还活着时,便利用采访停战谈判的机会,在停战谈判的所在地--朝鲜"三八线"上的开城,把一个邮包--里边装有照相机和胶卷,交给了《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请他转交给战俘营里的诺尔。那意图当然是很明显的:请他代拍一些战俘营里的照片。

不到一个月,诺尔在战俘营里拍了几百张照片。

1月24日,还是在开城,《巴黎晚报》的一名记者和伦敦《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把诺尔所拍的7张反映美军被俘人员生活的照片交给了舒茨--当时只允许诺尔交出7张。美国传媒收到这些照片后非常感兴趣,有的作为头条新闻发表,有的则用了整版的篇幅成组推出。发表这些新闻照片的社会效应是皆大欢喜:美国人看重的是其信息价值--战俘还都活着,活得很好,伤病员也得到了应有的治疗和照顾。朝中两方面看重的是宣传价值--让美国人民和全世界看看,朝中方面实行人道主义,宽待俘虏。特别是,这些照片是由战俘营中美国的战俘自己拍摄的,就更具有新闻性和说服力。

我们可以把这种借他人之手的采访称之为委托采访。委托采访也并非特别罕见。1982年6月25日,《陕西日报》刊登了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一个67岁的老太婆在山上打死了一只豹子。美国的一家报纸想转载,但感到关键情节交待不清,那么高龄的妇人怎么就能打死那么凶猛的豹子?他们两次给《陕西日报》打长途电话想补充采访未果,于是委托一个访华代表团团长代为采访,终于弄清了细节,然后才进行了转载。江泽民总书记到吉林市视察时,当地报纸的总编辑蒋光宜随同采访。事先他就预料到很多场合恐怕靠不了前,因而预先和市委书记、市长约定,由他们代为记录总书记的谈话和注意每一次活动的细节,然后抓紧一切机会转告他。借着这种委托,他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报道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人说,记者"无孔不入"。其实,记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记者手中并没有万能的钥匙,他并不能打开所有的门。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由于时间紧迫记者又无法分身等等,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场合,再神通的记者也可能无能为力。但新闻又无论如何是不能错过的。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借一个自己"--从当局者、当事者中找一个能够"采访"的人,让他来代替自己完成采访的任务,就不失为一个补救的高招。当然,实施这种委托采访,应当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可滥用。但凡自己能亲自采访的,就不要假手于人。别人,特别是那些不是记者的人,毕竟不具备专业的采访的头脑和眼光,采访质量会受到影响。二是要慎重挑拣人选。掉以轻心者会误事,叫你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毛毛草草者会出错,叫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三是对这种委托采访来的材料要注意从第三者、第四者那里尽可能地印证和补充。印证,不是不相信谁,而是为了对报道负责;补充,则很可能获得新的素材,从而找到或突出其新闻价值。

世界是那么广袤,一个人相对那广袤的世界是那么孤单。记者的生命是由一个个新闻铸成的,有些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又显得那么无奈--"借一个自己"吧,这是记者提高采访效率,从而提高作品产量的法宝之一,需要的时候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战俘营诺尔鲍勃
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鲍勃·迪伦
扬子江诗刊(2020年4期)2020-08-06 11:34:46
战俘营里的『圣诞老人』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34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永恒的历史
你好,我是鲍勃
大都会歌剧院开季《诺尔玛》:三位女高音各具特色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0:57
流浪猫鲍勃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0:16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