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振鹤
清初文学家袁枚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子不语》,里边有一篇有趣的“梦中联句”的故事。曹秀才买了一部诗集回家,一边读一边也想写一首诗,可是,一直想到深夜,还没有写成。他不知不觉地把书合上睡着了,迷迷糊糊地梦见已经去世的好友来访。俩人一起登上高台游览,仰望明月高悬,地上月色如洗,顿时诗兴大发,就合作联成一首诗云:“冉冉春风一望迷,中天烟雨夕阳低。来时衣服多成雪,去后皮毛尽属泥。但见白云侵月冷,何曾黄鸟隔花啼。行行不是人间象,手挽蛟龙作杖藜。”诗吟完,曹秀才就醒了。
与此相仿,清初也有个名叫刘献廷的学者,在他所著的《广阳杂记》里,也写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渠城(今四川省渠县)太守虞并甫被调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因为路途辛苦,竟得了疟疾。太守本来精通医术,便自己用药治疗。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却未见好转。到了重阳节晚上,虞并甫梦见自己走进一座豪华的宫殿,一位“仙官”把他引入室内。在房间四壁所挂的书画中,他看到有一幅字写了一张治疗疟疾的方子。醒后,虞并甫马上照方子配药,吃了以后果然痊愈了。有人说,这是两则“神仙托梦”的故事。正是通过“神仙”在梦中的指点,曹秀才把诗写出来了,虞太守把自己的病治愈了。那么,果真有“神仙托梦”一说吗?其实,此类清醒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梦中反能解决的现象,在科学界也时有所闻。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找到冥思苦想而想不出来的苯分子结构式,便是尽人皆知的故事。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专心致志地思索某一问题时,他的大脑高度集中,即使睡着了也不能完全停止。然而,白天大脑又必须同时处理许多来自外界的其他信息,势必会干扰思索的进行,入睡以后,外界信息大量减少,与思索问题有关的大脑活动相应地更加活跃,原来储存在大脑记忆库里的有关信息得以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就容易找出答案了。当然,梦中的思维毕竟不同于醒时,有时它以某种独特的、甚至神秘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很正常的。我国的科学家徐光宪院士说过,当你在科研中已经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后,仍然有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你可以放下它暂时去轻松一下……然后好好地睡一觉。在睡中你的大脑电波会以4~7赫或者更慢的电波运动起来,把白天困惑你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刍、酝酿和陈化处理,醒来就忽有所悟,这就是灵感。但重要的是白天对问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了,否则睡觉时就没有足够的知识供你反刍,醒来也不会有所悟。所以,梦中解决疑难问题,并非由于什么“神仙”的“托梦”,而是由于高效率地利用了自己的大脑信息库。
应该指出,梦中解决醒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他的大脑必须高度集中,以致入睡以后也不会停止其思索活动。第二,他对思索的问题必须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就前述两则故事来说吧,如果曹秀才对写诗一窍不通,或者虞并甫一点不懂医学知识的话,可以肯定,他们就不可能在梦中得到想得到的东西。由此可见,所谓“神仙托梦”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