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03-04-29 00:44:03
党史博览 2003年6期
关键词:董存瑞舵手李先念

毛泽东借古喻今赞叶帅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召集和出席政治局会议。他的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他的语言随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如汩汨山泉,奔流而出。

毛泽东由谈论三国时期的孙权,想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咏孙权的名句。他的思维突然一转,指着叶剑英说道:“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

毛泽东借古喻今,赞扬叶剑英早就看不起林彪集团中的原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把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刘震比作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这自然也是对他们的肯定。

毛泽东让叶剑英把自己刚才说到的那首词背诵给大家听。

叶剑英立即朗声吟诵起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听罢,又高兴地指着叶剑英说:“此人有些文化。‘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看不起吴法宪。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不是曹刘,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吴法宪不行。”

1973年,毛泽东曾批评过叶剑英。这次,他在政治局全体人员面前,把叶剑英着实夸了一番。叶剑英不仅有文化,而且在同林彪一伙斗争中,他也是最早识破他们,同他们斗争的一个。毛泽东在谈笑间,把以前那片阴云轻轻地吹散了。

看似海阔天空、谈古论今,实则有深意在。这就是毛泽东的一种谈话风格。

(摘编自《中华儿女》2003.2程中原文)

周恩来指导改写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许多人以为《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曲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这首歌创作于“文革”前,而且是在周恩来的热情关怀并帮助修改之后,正式推向全国的。

《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作者是王双印,词作者是李郁文。

1932年,王双印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畔,童年时常跟当地艺人学习吹拉弹唱,受到音乐启蒙。1947年,15岁的王双印考进东北民主联军的军需学校。由于他嗓音洪亮,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还能自编自演,便被分配到业余演出队。后来,他相继在鲁艺文工团、黑龙江省歌舞团、哈尔滨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兼搞作曲。

1964年,正值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在哈尔滨歌剧院工作的王双印与同事李郁文合作,谱写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初的歌名是《干革命靠的是毛主席思想》)。在当年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作为歌唱演员的王双印演唱了这首新歌,立即引起轰动。

1964年6月,周恩来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崔庸健委员长到哈尔滨访问。王双印在迎宾文艺晚会上演唱了《干革命靠的是毛主席思想》这首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特意把王双印叫进贵宾室,亲切地对他说:“这首歌写得好,曲调明快,歌词形象生动。若把‘毛主席思想改为‘毛泽东思想就更为准确了,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集体领导的智慧嘛!”周恩来还就个别音符是否可改用切分音提出了建议。王双印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对歌词和曲谱进行了修改。不久,他又接受了原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王敬芝的建议,将歌曲的名称改为《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5年初,《红旗》杂志发表了《大唱十首革命歌曲》的重要社论,《大海航行靠舵手》名列榜首,王双印也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唱而名扬全国。

“文革”中,《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响彻全国。“副统帅”林彪题写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题词后,这首歌便染上了神圣的政治色彩。

(摘编目《纵横》2003.3李振盛文)

李先念与宝钢的建设

宝钢是我国在“文革”结束后建设起来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当时,上海的钢铁消耗量很大,但上海各钢厂却都缺乏生铁,靠外运武钢、马钢等企业的生铁。为解决上海缺铁的问题,中央决定在上海建大型炼铁厂。

第一套方案所选中的厂址因靠近军用机场而被否决。第二套方案将上海市北部蕴藻浜地区(此地属宝山县,濒临长江入海口)作为厂址。

正当第二套方案雏形初步确定时,以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为首的赴日冶金考察团回国了。一个月的经历让中国专家目瞪口呆,他们真正见识了日本大工业的气势。

1977年10月22日,叶志强等人在中南海详细地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了访日见闻和感受,并放映了日本新日铁赠送的电影片。看着一幕幕惊人的画面,李先念、余秋里等人都沉默了……

在中国冶金考察团回国仅一个多月后,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就来到了中国。李先念会见了这位日本客人。稻山是位中日友好人士,他一面为生意,一面为友谊,向李先念讲起了钢铁的重要性。钢铁的重要性,李先念自然很清楚。但当稻山讲到目前世界钢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日本、欧美钢铁的先进工艺时,李先念沉默了。作为一位长期分管中国财经的领导人,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购买钢材,而国内的外汇却又少得可怜。

李先念代表中国政府向稻山表示了一个意愿,请新日铁考虑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建设一个年产五六百万吨的钢铁厂。

10天之后,以新日铁常务董事大柿谅为首的日本钢铁技术咨询小组来到北京,并带来一份详尽的《关于建设钢铁联合企业的技术资料》,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个年产6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的配套方案。大柿谅此次来华的最大成绩是:说服中国政府放弃了原来设计的单纯建一个炼铁基地的构想,这才促成了中国在上海单独建一个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计划。

12月14日,李先念批准了冶金部关于《拟和日本技术小组商谈新建钢铁厂主要问题的请示》。

1978年年底,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宝钢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工程。

(摘编自《宝山》一书李春雷文)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剧本作者是金日成

1930年5月初,金日成在中国吉林出狱后,为了继续抗日斗争,于6月间在卡伦召开了“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和反帝青年同盟领导干部会议”,制定了武装斗争的方针路线,建立朝鲜革命军,开辟革命根据地。

10月间,金日成来到西满辽河农村,选定了一个名叫五家子的村庄作为根据地的中心,在那里开办了免费的三星学校,发行了《农友》杂志,在短期内将辽河地区的农村建成了朝鲜革命军可靠的活动基地。在革命宣传中,他们通过学生向农民教唱革命歌曲,并以三星学校为据点,组织起文艺队。在演出的革命剧目中,金日成特别提起了《卖花姑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也着手完成《卖花姑娘》的剧本。这个剧本,我在吉林就已开始写,并已试演过几次。剧本一完成,桂永春就带领三星学校的戏剧小组成员开始排练。

“在十月革命13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在三星学校礼堂演出了这出歌剧。

“这出歌剧解放后长期被埋没,到了70年代初,才在党中央组织书记的指导下,由我们的作家、艺术工作者改编成电影、歌剧和小说公诸于世。组织书记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力量。”

据此可知,《卖花姑娘》剧本的原作者是金日成,最初的演出时间是在1930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13周年纪念日),演出地点在中国西满辽河地区五家子村的三星学校礼堂。

(摘编自《世纪》2003.3李培健文)

董存瑞牺牲前喊了句什么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了句什么?电影《董存瑞》的镜头是烈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小学课本写的是烈士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么董存瑞到底喊没喊过这两句话呢?

董存瑞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曾访问过《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的作者兼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1977年1月8日,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丁洪发表在《解放军报》1980年8月19日的文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中指出:“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对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

董存瑞牺牲前到底喊了句什么?在董存瑞英勇献身50周年纪念日,即1998年5月25日晚,在有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董存瑞生前战友刘均、“董存瑞班”第44任班长于长春和两位笔者等人参加的董存瑞牺牲经过和有关事宜座谈会上,曾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郅顺义回忆说:“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我被这情景惊呆了。导火索只能燃烧短短的七秒钟,他是知道的呀!他更清楚这大包炸药具有多大威力!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纵身一跳就朝他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对我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天崩地裂,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虽说董存瑞在牺牲前未喊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但这并不影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形象。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3.3王振平吕小山文)

猜你喜欢
董存瑞舵手李先念
我最崇敬的英雄2
小舵手
奥孔乔-伊韦阿拉:世贸组织的“新舵手”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2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中国军转民(2021年3期)2021-06-30 23:44:29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舵手与水手
喜剧世界(2017年13期)2017-12-05 23:11:35
舵手与水手
读者(2017年14期)2017-06-27 11:54:27
图说李先念
党史纵览(2009年6期)2009-12-31 09:42:46
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
党史纵横(2004年11期)2004-11-23 07:30:44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
军事历史(1996年1期)1996-08-20 07: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