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逸群的大众本位思想

2003-04-29 00:44刘芊芊陈桂兰
新闻爱好者 2003年7期
关键词:新闻纸办报新闻学

刘芊芊 陈桂兰

恽逸群是党的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兼具优秀党员身份和丰富城市新闻工作经验的人才之一,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开始介入党的新闻工作,并在其后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从事各类革命活动,更为难得的是,他对新闻学的认识已经超脱于实践的层面,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新闻理论,凝结成《新闻学讲话》等新闻理论文本,这个文本成为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

作为党内的新闻学家,恽逸群非常强调"受众本位",他将"党所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利益"这一信念与新闻纸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其新闻学论著以及新闻实践当中,从而在党报在城市办报模式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探索:首创报纸企业化管理,使《解放日报》在50年代实现不要国家补助、上缴利润的历史性突破;在《新华日报》改版过程中增加经济新闻、批评稿件,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等等。这些实践探索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当时中国党报城市办报的推广模式,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重视和推行,这也是恽逸群的新闻思想在今天特别具有观照价值的原因所在。遗憾的是,恽逸群本人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就长期身陷囹圄,其新闻思想就更鲜有人知,遑论仔细研究了。

本文将从新闻定义、由定义衍生出来对新闻与其他因素相关性的认识两方面,分析恽逸群新闻思想。

新闻理论框架核心--报刊以大众为中心

恽逸群"报刊以大众为中心"的新闻理论核心首先体现在他对"什么是新闻"这样关于新闻本体问题的认识上。1936年,恽逸群提出:"一个正确的新闻纸,它要真正能做到为大众的耳目,为大众的喉舌,记载真实的、大众应该知道的事实,说大众要说的话。"而在1946年的《新闻学讲话》中,恽逸群在新闻本体概念范畴内,再次强调以大众为中心--他围绕构成新闻的四个要素讨论"什么是新闻"的问题:第一,和大众有利害关系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或足以引起大众关心或注意的事物;第二,新鲜的事物;第三,用最迅速的方法及时传播;第四,大量传布。恽逸群认为,具备了这四个要素,才能称为新闻--完全的新闻。

进而,恽逸群在论述新闻价值的大小时,提出了9点:第一,是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第二,是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第三,是关心这一事物的人数;第四,是时间的久暂;第五,是空间距离的远近;第六,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第七,是阻碍社会进步或造成社会倒退的作用;第八,是发展性;第九,是反常性。其中,恽认为,"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而"受到事件影响人数多","事件受关注程度多"均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大众本位是其新闻理论的核心所在。

此外,恽逸群在讨论新闻的政治性与新闻自由的问题时,也体现其"大众本位"的思想。在其《新闻学讲话》中第一讲《什么是新闻》中,恽特别提出了"新闻的政治性与'新闻自由'"。首先,从文本来看,恽的表述是这样的:"你指报纸供什么人消遣?你用什么东西来满足读者的需要?这就包含了'为谁服务'与'给读者以什么影响'的两个问题,这就属于政治范围了","新闻既与一定的政治立场及政治态度不能分开,其制作的全过程,从材料的搜集、写作到编辑、出版,都是经过选择的,那就无所谓'客观'、'不客观',更无所谓'纯客观'。"随后,恽将问题引向"新闻自由",他的论述是:"自由是不能离真理而独立存在的,符合真理的自由才是真自由,是人民大众所拥护的自由",而"真理就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最长远的利益"。

我们可以从文本表述的这几层意思,解读出恽的逻辑线索:首先,新闻面临立场问题,办报者的读者对象不可能是抽象的,因此,报人必定要选择一定的诉求对象。其次,既然已经具有了政治性的基础,那么自由也是相对的。最后恽将这两点统一于"大众中心"这个基点上来,因为只有站在大多数人利益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新闻和办报本身的规律。就这样,恽逸群对于新闻本体问题的认识一直围绕着"以大众为中心"而进行,并且强调这种新闻思想因为具有与"党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特征相一致,因此,以大众为中心的城市办报模式在这样的逻辑下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就此,针对"党的政策是否应当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恽认为,虽然党所号召的中心工作往往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将此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除了为最大多数的人民获得利益,促使社会进步之外,我们的党就没有另外的政策。我们党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所以不必另外加上一个标准。"

由此可见,从"什么是新闻"的认知层面上看,恽逸群在新闻纸的定义、新闻要素、新闻价值乃至新闻的政治性与新闻自由等问题上,都将"受众本位"的思想贯穿如一。

新闻业务思想的"大众本位"体现

与对新闻本体认知一脉相承,恽逸群对新闻事业方法的认知也比较强调"大众本位"。这种"大众本位"在恽逸群的新闻思想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甚至发行、广告等各个环节中贯穿着这一思想;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则体现在新闻纸与社会关系和对新闻检查的看法上。

恽逸群在界定了"对于大众的利害关系"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与衡量新闻价值的第一个标准后,他强调新闻业务的各个环节都要切实地体现这个核心。佐证之一,是他在提到写作时强调,"在写作新闻稿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报道内容对群众的关系如何,群众的反映如何。写作报道不应偏于上层活动的叙述,而完全不顾到群众","通讯稿要具体完整,勿说空话,叙述群众情绪生动,要形象化",他非常反对当时有些党报的通讯作者,连篇累牍地写"打通思想"、"组织力量"的空话。佐证之二在于,恽认为副刊作为新闻纸联系群众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应当特别强调反映群众意见。"报纸不仅要指导社会大众以努力的方向,还要反映群众的要求,喊出群众的呼声,发表群众的意见,并把他们的意见组织起来。10佐证之三在于,他认为"刊登广告是报纸联系群众的渠道之一",而刊登广告的原则是:对读者负责。11佐证之四在于发行,在恽所概括的发行工作中,"推动读者组成读报组织",加强读者与报纸的联络是发行的任务之一,同时他也提出发行部门应当具有读者服务的功能。12

围绕大众本位的新闻思想核心,恽逸群认为"新闻纸怎样指导社会"上也要重视群众的反映。他在论述中强调,新闻纸有鼓励作用、刺激与推动作用、批评与警惕作用、教育作用以及组织作用。而他特别指出的是,新闻纸教育作用的发挥,是指通讯,而非文章。他认为"解放区内一般讲经验教训的通讯,差不多都是论文,洋洋数千言,分析了一大套,最后再总结几点经验、几点教训,几乎成为公式。这是非常笨拙的写法,这只适宜于向干部作报告,而不适宜于写新闻通讯。"13也就是说,恽所强调的指导作用是通过报纸上的新闻产生的,它必须具备新闻的要素,而非将报纸作为一种载体,刊登长篇累牍、令读者厌倦的文章。简言之,指导作用的发挥应当遵循新闻规律,而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报纸才发挥了新闻纸的作用,也才能真正指导社会。

吸收了延安党的新闻思想和乡村办报经验,加之丰富的城市办报经验,逐步形成恽逸群独特的新闻思想框架,这个框架以大众为本位,成为党报新闻思想体系中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新闻实践也有颇多启发之处。

注释:

顾雪雍《奇才奇闻奇案--恽逸群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恽逸群《新闻界的联合战线--〈记者道〉序》,选自顾雪雍《恽逸群》,人民日报出版社。

13《新闻学讲话》,引自《恽逸群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新闻纸办报新闻学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今年上半年我国废纸和新闻纸外贸情况简析
日本新闻纸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持续下降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办报真头痛
2013年日本新闻纸消费量降至325万吨
1~6月我国新闻纸出口量增加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