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闾丘露薇?

2003-04-29 00:44梅明丽
新闻爱好者 2003年7期
关键词:凤凰卫视战场伊拉克

梅明丽

已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兵,比起刚开始时的轰轰烈烈的媒体轰炸来讲,最后的结局是甚至没有谁去关注谁是赢家。但是这场战争至少成就了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连续二十几天的全方位、近乎现场的报道,让人们几乎忘却了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杀戮,因为这些更像是记者们追逐的新闻游戏。虽然在最后的强权的屠杀中,记者不幸也成为报道的主角。

在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尽的时候,对一位有关战争的女记者的讨论却悄悄地升起了,这个女记者就是闾丘露薇。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几度出入伊拉克,她那散乱的头发,灰色的脸庞和简练的话语,已经成为凤凰卫视新闻报道的标志,成为战争现场的一部分。毋庸置疑,记者的良好素质在突发的状况下会得到更好的体现。战争爆发时,闾丘露薇在无法进入伊拉克的时候,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从安曼靠近伊拉克边界,在美国正式宣战之前,她就通过电话发回了美军飞机开始轰炸的消息。由于采访过程中出了车祸,当她出现在电视画面上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她脸颊上还贴着胶布。在没有和凤凰台领导联系上的情况下,她自己坚持留在伊拉克,留在最危险的战争现场。这些事情许多读者已经如数家珍,对于她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也是十分的佩服。因此都不用多说了。

问题在于,现在有些讨论是围绕着女记者在战争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凤凰卫视为什么要派女记者上战场呢?是否有利用其炒作收视率之嫌?女记者在战场上出镜有"性别优势";可以柔化战争画面,吸引观众眼球;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同情与方便。还有, 闾丘露薇的报道可能多会从女性角度看问题,报道风格会更加细腻。事情讨论到此,就有些变味了。一个执著的新闻记者的专业与敬业,就在这样的"思考"中消失了,代之以花瓶的评价价值。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本身就是从男性角度来看问题的。而实际情况是,在战场上,危险是不分男女的,炮弹不会认清男女才爆炸。同样,新闻事实也不是经过男女的炮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变化。观众关注新闻报道,首先会听清楚记者在说什么,首先会受到内容的吸引,而不是首先关注诉说人的性别角色。如果记者报道得精彩,观众会说这个记者不错。如果记者的处境十分危险,观众心中自然会生出敬佩之情。反之,即使诉说人本身是多么的赏心悦目,毫无重点和价值的新闻报道也会失去观众。记者在战场上首先的身份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不是女性、母亲或者其他。虽然作为闾丘露薇,许多人会提到她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但是,当她在镜头面前,她就是一个记者,其他的因素,在战争中人们都不会想起和关注的。

再说报道的风格问题,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本身在战争报道方面的处理方法和角度就有不同。与其说闾丘露薇的新闻报道处理方法女性色彩浓厚,风格细腻,还不如说是凤凰卫视这个她所处的"新闻场"对于她的要求和作用的结果。作为凤凰卫视的记者,在报道时必然会根据本台的报道需求和一贯的风格、立场、视角来处理问题。她的报道风格很大程度上只是新闻场对其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市场压力不同的新闻机构对于自身的记者在行业标准和价值原则上形成的结构性影响是不同的。记者的自主风格也是在符合"新闻场"的规则中实现的。

与此相同的讨论让人又想起了李响,当初,这个女记者也是被冠以美女记者的名号,还有人报道,后来有些报纸一改体育记者女性一概不要的惯例,让女记者充分发挥采访中的性别优势。没有人会记得,李响在回忆中的一段话,当初由于对足球一窍不通,她是如何认真请教,不弃不馁,从而逐渐获得采访对象认同的。专业的素质和敬业的精神可以造就好的新闻,而当这一切发生在女性身上时,人们更多的追究的是性别原因的作用,而不是职业原因。

那么这个逻辑是否就是,"他"做得很好,是因为素质过硬;"她"工作得不错,因为她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性别优势。我想,对于闾丘露薇,也许她会更欢迎别人赞美她"你是一个很棒的记者",而不是"你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所以当新闻界在讨论此现象时,到底应该持何种评判标准,是否需要模糊一下性别界限呢?对于凤凰卫视为什么要派女记者上战场进行现场报道的问题,是否可以变为,凤凰卫视为什么要派记者上战场?或者,这个记者报道为什么做得很好?其实无论原因如何,在战场出现记者的声音都是令人鼓舞的,因为他们用生命在书写新闻,传递信息,他们的角色就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时候,无关男女。

猜你喜欢
凤凰卫视战场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凤凰卫视资讯台时事类节目开场白及结束语分析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职工权利议题的电视媒体呈现*——以央视和凤凰卫视的相关报道为例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