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韬
鼠疫鼠疫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为惨烈的传染病。这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致命传染病,病原体广泛寄居于家鼠等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最常见的鼠疫是由带菌跳蚤叮咬引起的腺鼠疫、呼吸道感染鼠疫杆菌导致的肺鼠疫(肺鼠疫患者可能通过飞沫传染他人)。如果病情发展为败血型鼠疫,则会造成皮肤出血坏死,患者尸体呈紫黑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在瘟疫传播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每天有5000人到10000人染病死亡,总的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整个欧洲南部损失了1/5的人口。随后的五六十年间,较大规模的传染一直在继续,据估计有1亿人死于这次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规模流行开始于公元14世纪20年代,一般认为这次鼠疫爆发起源于中亚的戈壁,10年之内就蔓延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并在此后几百年间频繁爆发。1348年,处于传染高峰的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开罗每天有超过7000人死亡。到了1349年,整个中东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其中城市人口死亡率更高达二分之一。1346年,鼠疫传播到克里米亚半岛。1348年1月,鼠疫侵袭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到整个意大利。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1348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一年以后,从爱尔兰、挪威到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鼠疫流行区域。但灾难并未就此结束,它无情地扫荡了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于1532年进军俄罗斯西部。从那时起直到16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发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鼠疫仍对欧洲人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至少有2500万人死亡。1664年到1665年,伦敦的鼠疫大流行再次使英国人陷入恐怖之中,10万人因此丧生,直到伦敦大火灾后才得以平息,黑死病一词正是出现于这次瘟疫之中。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三次、也是传播范围和速度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这次爆发可能开始于中国云南,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天花另外一种对人类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的传染病当属天花。这种传染病由天花病毒引起,极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人发热,全身出现丘疹进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及各种内脏器官都会受到损坏,并可能并发肺炎等。天花不但病势凶险、致死率高达25%~40%,而且传染性特别强,病人的衣物、被褥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天花可能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或埃及,公元4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把包括天花病毒在内的众多传染病带到了美洲。1520年,一个感染了天花的奴隶从古巴来到墨西哥,这成了美洲大陆原居民噩梦的开始。新大陆上的印第安人缺少驯养家畜的习惯,传染源的缺乏使他们很少受到流行病的侵袭,完全没有抵抗和免疫能力。不到100年间,拥有2000万人口的阿兹台克帝国只剩下160万人,整个社会体系处于崩溃状态,殖民者毫不费力就占有了广阔的美洲大陆和它丰富的资源。
天花也是人类最早成功加以控制的烈性传染病,16世纪中国人发明出多种人痘接种法,即通过人为感染天花病毒使被接种者产生免疫力。比较成功的办法是选取多次接种后致病能力降低的痘苗接种于人体,称为“熟苗法”。这种方法先是由来访的俄国医生带回本国,后来又传至土耳其。英国驻土公使蒙塔古的夫人随后在英国国内大力提倡人痘接种。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更加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种法。从此天花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世界卫生组织于1967年开始扩大和加强全球消灭天花运动以来,1967~1972年多数非洲国家、印尼及南美消灭了天花,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的梅尔镇发生最后1例天花后,1980年5月第2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全世界至今未再出现天花病例。
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当前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轻则腹泻,重者可以引起严重脱水和循环系统及肾功能衰竭。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6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30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卫生问题。1997年7月,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在危机发生期间,霍乱是灾难性的。
1883年的第5次霍乱流行期间,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了病原体霍乱弧菌,并提出了判断疾病病原体的科赫法则。在人类传染病学方面的一系列杰出工作使他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流感对于人类来说,有时表面上并不猛烈的传染病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流感就是一个例子。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又包括许多亚型。大流行一般由甲型病毒及其亚型引起,乙型病毒仅会引起局部小流行及散发,丙型只造成散发病例。
从19世纪到现在,流感病毒已在全世界发生了多次大流行,其中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要数以“西班牙流感”而知名的1918年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此次流感被参加战争的美军带到欧洲,并且广泛波及世界各地,几年内共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临床发病率高达40%以上,并出现多种类型的肺炎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000万~4000万人死亡,大大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致的死亡人数。1997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本贝格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流感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周期性变异,人们很难制造出一劳永逸消灭这种病毒的疫苗。目前流感的周期性流行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伤寒和“伤寒玛丽”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严重者肠道出血。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往往伴随战争而大规模流行。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不过随着1898年赖特制造出伤寒疫苗,这种当时无法治疗的疾病开始变得不再可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很少有士兵死于伤寒。
“伤寒玛丽”则是传染病学上隐性传染的一个典型例子。玛丽·马伦是一位美国女厨师,1906年她受雇于一位将军家,三周内这个家庭中就有6人患上伤寒而找不到传染者。后来发现玛丽是一个健康的带菌者,在其排泄物中连续检查出现病菌。随后研究表明在此之前的数年中美国超过1500人的感染伤寒者是被她传染的,多次引起一定范围内的伤寒流行,最终纽约当局将她拘留并终生隔离。
艾滋病世纪之病——艾滋病已经在全球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81年美国发现了第一个艾滋病病例。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的RNA病毒,研究证明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缩写为HIV。目前全球感染HIV人数超过5000万,而每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有20万之多。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
其他20世纪后期,人类此前毫无了解的多种病毒性传染病出现并发生不同规模的流行,埃博拉和马尔堡是其中的代表。埃博拉出血热(EbHF)和马尔堡病毒病(MBGVD)分别由埃博拉病毒(EBOV)和马尔堡病病毒(MBGVD)引起,对人类威胁极大,两者均以发热、出血及高病死率为特征。由于没有特效药,今天这两种传染病仍然是致死率极高的危险疾病。
人类克鲁兹费尔德一雅各布氏病(CJD)是另外一种值得重视的疾病,这是一种潜伏期很长的慢性致死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引起CJD的病原体——朊病毒,人们还缺乏认识,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朊病毒可以引起多种人和动物中发生的疾病,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牛海绵状脑病(BSE),也就是俗称的疯牛病。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英国改变饲料处理方法导致大批家畜食用了未经过高温消毒的饲料从而染病。1996年3月,英国卫生部、农渔食品部和有关专家顾问委员会向英国政府汇报人类新型克-雅氏病可能与疯牛病的传染有关。目前,英国死于新型克-雅氏病的人数已超过百人,而有人估计可能有13万人以上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