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邓小平

2003-04-29 00:44刘金田张爱茹
党史博览 2003年8期

刘金田 张爱茹

1958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九省二市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长远规划。毛泽东在这次会议前后,集中中央和地方许多同志的意见,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会议突出地批判了“反冒进”,提出“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政治问题。自这次会议后,批判“反冒进”的调子越来越高,许多同志被戴上了“稳妥派”、“促退派”、“非马克思主义”等帽子。在这次会议前后,《人民日报》针对“反冒进”提出了“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苦战三年,使大部分地区面貌基本改观”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口号。

会后不久,邓小平即赴成都筹备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四川这么个大省,没有油怎么行呢?“四川有一吨石油,也算有石油工业了!”

2月1日,邓小平途经重庆永川时,专程来到永川的黄瓜山气田进行视察。

邓小平之所以专程到这里视察是有原因的:一是当时他分管石油工业,二是当时正值“二五”计划开端。当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除了几个人造油厂外,还没有一个油田。国内已建成投产的只有玉门、克拉玛依、延长等几个规模不大的油田,而这些油田又都偏于西北一隅。1957年,全国原油产量145万吨,其中天然油产量只有86万吨。虽然人造油成本很高,但仍然是重要的油品来源。“一五”期间,原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家计划最低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国内用油大部分要靠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输入,航空油则完全依赖进口。石油产品的极度短缺,严重地影响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安全。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四川石油探区。

四川天然气和石油的发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后,邓小平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时候,就在军政委员会下设立了石油勘探处,加紧了对四川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他曾说,四川这么个大省,没有油怎么行呢?“四川有一吨石油,也算有了石油工业了!”1958年初,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乡勘探出石油的好消息时,就想着要来看看了。

邓小平在永川一下火车,便转乘汽车直奔黄瓜山气田。当他听说这里已经打出了几口高产天然气井,而且黄10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了少量原油时,便踏着雨后的泥泞小路来到井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黄5井的天然气放喷和黄10井的出油情况。邓小平离开气田时,气田党委书记把装有黄10井油样的两个小瓶送给他留念。邓小平仔细端详着从黄10井采集来的两小瓶油样,动情地说:“我总算看到家乡的原油了!”

2月2日,邓小平来到隆昌气矿,这里的圣灯山气田是全国开发较早的气田之一。他重点视察了气井放喷和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车间。在座谈时,他关切地从试验研究课题一直问到技术力量、设备条件,气矿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一一作了回答。当技术人员谈到他们生产的炭黑质量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可以与美、苏等外国同类产品相媲美时,邓小平十分赞赏地说:“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世界水平也不是不可攀的,最近跳高女将郑凤荣不是打破了世界女子跳高纪录吗?”他还说,炭黑质量关系到橡胶产品和其他产品的质量,你们一定要创名牌,在国际上争先进。回到成都后,邓小平打电话把石油部的康世恩和地质部的两位副部长叫来,一同听取四川气田领导的汇报,研究四川乃至全国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问题。邓小平指出:“石油、天然气勘探要从战略方面考虑问题,四川这么大个省,国家要建设,没有油怎么行呢?要选择突击方向,尽快打出石油和更多的天然气来。”

邓小平在这次视察期间首次提出,要从战略方面考虑石油问题。此后,我国石油工业开始战略东移,直接引发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落后帽子。

“要在大炉子上想办法,小炉子放‘卫星不算数。”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5月,党中央又召开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已经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指出我国正在进入以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会后,钢铁工业“大跃进”的目标是:酝酿1958年钢的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1959年超过3000万吨,1962年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

成都会议后,农村中广泛开展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8月13日的报纸发表了毛泽东关于“还是办人民公社好”谈话的消息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及《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同时还讨论通过了《关于一九五九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等40项决议。

北戴河会议结束十多天后,邓小平便去了东北。

他此行的目的是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号召各地为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奋斗。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不仅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还要完成支援全国的任务。

陪同邓小平视察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

9月17日,邓小平听取了中共黑龙江省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并在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

邓小平在阐述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后说,东北,黑龙江潜力很大。过去几年,全国支援把东北建设起来,现在应该轮到东北支援全国了。东北要用一切力量支援全国过关。北戴河会议时,富春同志提出了东北的方针,大家赞成,就是把你们原来提的方针修改一下,叫作“充分挖掘潜力,大力支援全国,逐步合理发展”。

邓小平说,东北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任务了解清楚。你们的潜力很大,好好地用点劲,可以比现在设想的支援得更多更好。你们的成绩很大,包括许多工厂在内,好多厂很有干劲,虽然程度不同,但劲都鼓起来了。大家很热心,计划看起来也不算小,但是鉴于潜力很大,是否挖够了,不能说。我是外行,但内行人一看就说是还有潜力未挖,稍微调整一下,鼓一下劲,想点办法,还可以加大计划。东北要完成支援全国的任务,就要解决三个关系问题:一是局部与全国的关系。东北是一个局部,要服从全国的需要,增加的东西为全国服务。二是大厂与小厂的关系。小的要服从大的,因为为全国服务的主要是大厂,所以大、小厂协作,为全国服务。三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无非是拖拉机、排灌机械慢搞一点。邓小平最后说,总之,要正确解决这三个关系问题,才能适应大力支援全国的任务。

9月18日至23日,邓小平来到吉林省视察。

9月19日,他来到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1958年一汽人“乘东风,展红旗”,不仅造出了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而且还开发、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并被中央批准参加国庆九周年庆典。

一汽厂长饶斌汇报了一汽自1956年出车后近两年来的生产、新产品开发、质量水平状况以及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听得很认真,他对一汽当时正在进行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非常感兴趣,并把一汽的经验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提议要在全国推广。

邓小平对一汽的未来发展及产量情况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他说,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载重车今后用量会很大,你们要挖掘潜力多搞一些。听说你们将来的产量要向10万、20万、30万辆水平发展,这很好。发展汽车工业,就得要大批量,只有生产批量上去了,价格才会降下来。

谈到燃油问题,邓小平说,现在石油很紧张,能否用其他的什么东西来代替?烧酒精怎么样?你们可以大胆地研究。我们国家现在红薯产量很高,它可以做酒精,但就是不能用茅台。风趣的话语,引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邓小平看到车间门口的两台简易机床,便走了过去。这是一汽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在技术革新活动中搞出来的。邓小平细心地观看了工人的操作表演,称赞道:这办法好。他指着机床说,机械加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许多东西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德国现在许多机床就很简单,但能解决大问题。

在总装配车间,邓小平看着从总装配线上开出的一辆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面对锃光瓦亮的车身,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视察结束时,邓小平鼓励全厂干部、职工再接再厉,为支援全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9月20日,邓小平在中共吉林省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永吉县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他在该县岔路河公社的一块水稻田旁边停下来,问随行的生产队干部:“试验田亩产多少斤?”对方回答说:“4万斤。”邓小平听后吃惊地表示:“能有这么高吗?能打十分之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接着,他对陪同的省、市领导说:“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精神很可贵。但是,指标要实际一些。这块试验田的产量能否兑现,咱们秋后可算账哟!”在到处都放“卫星”的时候,邓小平的这番话给人们留下了冷静的思考。

9月22日,邓小平听取了中共吉林省委负责人吴德、赵林的工作汇报。

在听取了关于农业工作的汇报后,邓小平说,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不能单靠拖拉机。拖拉机将来是要有的,农业必须实行机械化,这是农业技术改革的方向。但是单靠拖拉机,一两年内是做不到的。必须从现有的基础出发,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力争高产。要注意改革耕作制度,改变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习惯。要合理利用土地,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村更快地富裕起来。当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的浪潮中,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违背经济规律蛮干的事情很多,浮夸风盛行,但邓小平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

这一天,邓小平在听取了吉林大学有关共青团炼钢厂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即兴题词:“ 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德和真实本领的年轻一代的根本道路。”

9月24日,邓小平一行来到辽宁鞍山。

他专门视察了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邓小平第二次视察鞍钢。1955年,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曾随刘少奇视察过这里。

这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许多人都头脑发热。当中共鞍山市委书记赵敏谈到要在小炉上放“卫星”时,邓小平明确地告诉他:“要在大炉子上想办法,小炉子放‘卫星不算数。”

所谓“小炉子”,是指当时在“全民大办钢铁”的热潮中兴建起来的土炼铁炉、土炼钢炉。鞍山市曾发动各行业职工及家属13万人,兴建小土炉2955座,生产土钢10多万吨。这些小土炉产品质量差、消耗高,破坏了生产综合平衡,造成很大的浪费,限制了钢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心里很清楚,这些土钢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大炉子是挖潜力的问题,潜力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改进了制度、章程,改进了作风,发挥了群众积极性,努力干了;还有一种是由于改进了技术,出现了新的力量,这就是技术革命的问题了。后面一种潜力更大。”邓小平说。

“鞍钢这样大的企业,应当大搞技术革命,要注意发动技术人员,只有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到处都讲空话、说大话的时候,邓小平更崇尚的是科学技术本身。

9月27日,邓小平在辽宁省和沈阳军区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东北对全国所负担的任务很重。辽宁在东北又是第一,任务更重。他再一次讲了“反骄破满”的问题。他说:“鞍钢就是这样的,觉得还不错啊,增长速度也可以啊,而且比苏联还好啊,怎么你们还说努力不够,发明创造不多!我真有点委屈。”

他从东北对全国所负担的责任讲起,教育大家“反骄破满”。他说:“中央对你们的压力一年要比一年大,你们要有精神准备。为什么?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用全国力量把你们这个地方建设起来的。你们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的长远建设里,起到比其他地区要大得多的作用。这是义务,责无旁贷!在你们面前摆着的就是对全国的支持够不够,自己的努力够不够,而不是该不该的问题。”

徐水要消灭家庭,分成小孩队、老年队,分开去住。还是要慢一点,自然一点

为确保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在10月份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中央再次确定1959年钢的生产指标要达到3000万吨,并提出了其他部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的要求。在“以钢为纲”的口号下,一个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在大办钢铁的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一哄而起。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有1.2亿多农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同时,在一些城市也开始了人民公社化的试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思想。在实行并社和供给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公社共了生产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国家无偿占用公社物资、抽调公社的劳力以及“吃饭不要钱”等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瞎指挥风、浮夸风以及强迫命令风等。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过程中,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中的责任制,分配更加平均化,经济核算制度也完全被抛弃了。

10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央一些领导同志亲自下到农村视察。

邓小平到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视察。

第一站是广西。

当时全国正在大办钢铁。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当年实现钢铁产量翻一番的号召,广西城乡掀起了一个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浪潮,各地纷纷建起了土高炉,大放钢铁产量“卫星”。

23日,邓小平原本拟往鹿寨县视察,后经自治区和柳州地区负责同志介绍,罗城县四把乡一带也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炼铁基地,而且该县正在赶超鹿寨县。

对于罗城县四把乡,邓小平是有深刻印象的。28年前,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时,邓小平曾率部经过此地,并与从宜山方面赶来阻截的桂系军队覃连芳教导师相遇,双方发生激战,红七军300多名战士就牺牲在这里。因此,他便改往罗城县四把乡视察。

到了四把乡钢铁基地,邓小平迎着滚滚浓烟,深入察看小高炉群。他一个炉子一个炉子地看,看得非常认真。看到沿途那些炼出来的铁,这位曾经在法国钢铁厂当过炼钢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越看越不是滋味。他忧心忡忡地问随行的冶金专家:“你们看,这些铁的质量怎么样?”一位专家指着地上堆放的两种产品说:“这种的质量还比较好,那种算是烧结铁。”邓小平拿起夹杂有矿石和木炭的烧结铁掂量了一下,恳切地对陪同的地方领导说:“各族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精神很可贵。今后,要设法炼出像专家说的那种质量较高的铁来。至于这种烧结铁,还不能算是铁!”

邓小平的一席话,既充分肯定了各族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可贵精神,又对盲目用土法大炼钢铁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这无疑是给当时头脑日益发热的人们吃了一服清醒剂。

10月24日,邓小平来到云南。

10月25日,他在听取中共云南省委的汇报后,就云南的情况发表了一些意见。邓小平说,云南从长期看,是搞有色金属,搞一批铝县、铜县、铅县、钢铁县,要搞成有色金属省。你们这里有这么多宝,要努力奋斗,搞一套经验出来。这些东西值钱,搞出来,云南就富了,人民收入就多了。农业,云南条件好,一定要搞多种经营,搞多样性。

邓小平还就人民公社的有关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人民公社现在还在积累经验,走在前面一点的是河南、河北——河南也不是普遍地走在前头,河北主要是徐水。农村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去解决,但问题不大,方向明确了。徐水要消灭家庭,分成小孩队、老年队,分开去住。还是要慢一点,自然一点。徐水造房子,将人分别集中,实际是行政的办法,要自然一些好。愿意的,可以在一起;不愿意的,可以不在一起。都可以。公社究竟包多少?要很慎重地考虑。徐水是全包。此外,每个人只储备一元或两元,这样好不好?要从长计议。现在不能肯定徐水是成功的,但也可能是好东西。总之,要多试验。鞋、袜都穿一样的,做什么就吃什么,行不行?恐怕有问题,不然为什么叫“各取所需”呢!

河北徐水是毛泽东亲自树立起来的典型,在当时人民公社越大越好、越公越好的情况下,邓小平能说出这番话来,是难能可贵的。

在四川视察期间,途经德阳时,邓小平听取了当地负责人程占彪的汇报,对德阳的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

邓小平说,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这是机械工业之母。拿四川省的城市来说,第一重庆,第二成都,将来第三是西昌,第四就是德阳了。四川已计划有了钢铁、机械、石油等工业基地,还要在甘孜、阿坝区域内搞畜牧基地,以后吃奶品、穿皮毛是大问题。以四川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来说,德阳是大的,要加紧建设,要打破陈规,边建设边生产,投资按原计划要节约,再缩减,有些屋架机座用砖木和水泥来代替。生产准备中,工人培训要抓紧。大工厂不要搞全能,有些配件、附件和包装等都由地方办厂。

关于城市规划,邓小平说,城市规模要根据这些工业项目和将来的发展,郊区要划大些,许多东西才可以自给。如城市人口以30万规划就小了,要按城市50万、100万作规划。德阳50万城市人口完全可能,德阳是不是划几个县进来,以便解决副食品、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规划城市本身要把郊区各镇建成为生产城镇,大力帮助下面电气化、机械化。将来各个镇子、居民点的文化、教育、商业、卫生事业等样样都要有,连口红也不缺,以后农村的妇女也要用口红。

城市的马路要宽,干线36米,窄了。马路要100米宽。林阴道还要栽树栽花,像长春那样宽才好。

工厂的宿舍距工厂要近些,保持在十几分钟内到厂。城市电车、公共汽车只适合远距离,近的不坐公共汽车,我主张大量地、普遍地用自行车。中国搞个自行车国好嘛。骑自行车方便,又是运动,体育与走路结合。

公社居民点、城市街坊要搞好,街坊道路也要宽,自来水、下水道要搞好。房屋住宅修三层为好,太高了住着不方便。要按共产主义的生活来设计布置街坊和住宅,要想到将来的人4小时或6小时工作,2至4小时学习,8小时睡眠,再多了睡不着,还有8小时干什么,那就是走棋、跳舞、看戏、看电影、打球、看打球(杨尚昆插话说,还要坐茶馆)。因此,娱乐设施、公园、体育场等都要修好。

修公共食堂是对的,但家中也还要自己做饭的,自己炒点菜、烧开水、烧牛奶。所以还需公共的(几家一处)烧开水及炒点东西的小灶房。比如说,我走到你家不能说喝茶、吃饭一切都到公共食堂去吧!厕所、卫生间还必须有,不然卫生不好。澡堂用淋浴好,池塘、盆塘不好,你们说呢?淋浴间每人一格,不要像外面,几个人在一起洗不礼貌。小学生有的主张从小就住读,我说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走读好些,不然他生活不好办。绿化要好好规划,要大量栽树,栽容易长的树,如桉树、果树,栽竹子。至于楠木、松柏以后栽,它们长得太慢了。

关于人民公社,邓小平说,城市人民公社你们早点搞。德阳建立市,不要县了。政社合一,叫德阳市,又是德阳人民公社。下面设若干公社,以地名为名,如孝泉人民公社,不称联社和分社,也不用政治名词。现在德阳13个公社大多数是一两万人的,太小了不好发挥力量,还是四五万人以上好。下面公社为核算单位,上面即起联社作用,统一领导、规划,统一管理。

共产主义是要把大家搞成一个口味,还是允许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工人进馆子喝二两,一月一次

11月1日,邓小平乘飞机抵达贵州省。

这时正值“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高潮时,共产风、浮夸风盛行,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生活上普遍建集体食堂,不顾条件地建托儿所、敬老院等,“左”倾错误更加泛滥。

邓小平不辞辛苦地到田坝、到集体食堂、到托儿所、到敬老院作实地调查。邓小平的四川口音与贵阳、遵义地区的方言很接近。他的话,农民都听得懂。他和群众谈生产、谈生活,算农副业生产的账,谈集体食堂、敬老院、托儿所的情况,听取群众的看法和意见。当时处处红旗招展,热气腾腾的气氛影响着每一个人,但却很少有人在这种形势面前深思熟虑过。

11月2日,邓小平在贵阳花溪人民公社视察时,仔细询问了群众的生活情况,如房子怎么修?托儿所怎么办?娃娃怎么带?人家不愿入托怎么办?他强调,修房子要交群众讨论,这是百年大事。在田间,他又询问了农民的伙食情况。他在同当地的负责同志谈话时,又针对当时全国出现的浮夸风进行了批评。

3日,邓小平、李井泉、杨尚昆在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副省长吴实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遵义视察。

在红旗人民公社,邓小平问,你们成立公社办了什么事?一家人收入40元,吃了28元,他们吃得起吗?幸福院,自己有儿女的恐怕不进。日托5元,全托8元,这相当高,和天津、北京一样,还办不到。

在大风暴人民公社,邓小平说,你们算账只算交换价值,不算使用价值,这个算法不对。缝纫机是各人买好,还是社里出租好?值得研究。将来每家有一部,把裁剪衣服当成娱乐,自己独出心裁做衣服。现在每家一部用得少,算浪费,将来就变了。徐水县把机子都集中起来,统一买布,衣服样子是自定。应该允许自买自用。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要允许人们有这个自由。同样分30元,有愿意进馆子,将来肉多了,也许不吃了;有人愿意储蓄起来买手表,各人自由支配。这就是说,要不要有点自由主义?毛主席向来主张要有点自由主义,大集体小自由。

在对贵州的视察中,邓小平针对贵州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多次强调要改变观点,发展生产,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日下午,邓小平在遵义湘江宾馆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说:要千方百计地搞多种经营,搞点有色金属,搞点经济作物,必须搞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要搞铝县、铜县、铀矿县、烤烟县、麻县、木材县,总要搞一些特色。铝是尖端科学的重要材料,炼铝要创造出一条道路来……要搞铝锭。

邓小平还说,交通要搞,每一个公社都要通公路。关于能源问题,他强调:要搞水电站,先搞小的,每个水电站兼顾灌溉。只要水抓到了,综合利用是容易的。水利概念要改变,农田用小水利来解决,山地以蓄水为主,拼命存水。

4日是邓小平这次在贵州视察的最后一天。这天晚上的会一直开到深夜。除周林等几位省委的负责人外,还有遵义地委书记和遵义周边几个县的县委书记。

邓小平一边听取几位县委书记的工作汇报,一边提问题。所提问题大多与白天的调查有关,有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有关于农副业生产的。

谈到各公社已建立的托儿所、幼儿园怎么办时,邓小平说,小孩是全托好,还是半托好?有的群众每天要看一看、“亲一亲”,他要多“亲一亲”自己的孩子,你不能说这就不是共产主义。要完全自愿。当他提出这一问题时,陪同的负责人马上想起邓小平白天和一位老农的谈话。这位老农把孙子送进大队托儿所。托儿所有全托有半托,他的孙子是半托。邓小平问他为什么不全托,这位老农笑着说:“要多亲一亲。”当时在一边旁听的人都笑了。邓小平也笑着点头说:“你说得好!要多亲一亲。”

人民公社化后社员的生活单调贫乏,千篇一律,而且还十分困难。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集体食堂和群众吃饭问题谈得最多:“现在办集体食堂是做啥吃啥,可不可以有点个人机动?标准一个,可以机动,可以试一下。各人口味不同,自己加点咸菜、泡菜、腊肉可不可以?有了集体食堂,是不是还要各家的锅灶?建新房是不是还要每家建灶房?各家的泡菜罐子还要吗?每个人都愿到集体食堂吃饭吗?现在穷,这样办,将来呢?共产主义是越搞越简单,还是越搞越复杂?是生活越搞越单调,还是越搞越丰富?共产主义是要把大家搞成一个口味,还是允许各人有各人的口味?穿衣服也一样,发钱自己买,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穿鞋也是一样,有愿意穿皮鞋的,有愿意穿布鞋的,还有愿意穿草鞋的,是不是统一发一样的好?总之,有这样一些问题。过去家家挂腊肉,挂腊肉可能是个好制度,应该享受的就要叫享受。工人进馆子喝二两,一月一次(当天上午,邓小平在遵义公园遇到一位工人,两人边走边谈。这位工人向邓小平谈了自己的生活情况,说他的工资并不多,还要养家糊口,但每月工资一到手,他必定要进一次小饭馆喝上二两),这反映了一个实际问题。”

“房子是一家一幢好,还是老少归队盖好,要交群众讨论,不能下命令,不能县委几个人一想就办。

“对家庭问题要慎重,不能由共产党下命令,徐水县搞老少归队,试了也可以,你不能说非那样才算共产主义,这与共产主义是两回事,有个家庭并不妨碍共产主义。搞生活集体化、解放妇女是对的,娃娃主要是社会教育。这两条是对的。托儿所,不一定排除晚上回家,这些问题要考虑,同规划布局有关。

“现在是苦战,这种状况不能持久,总不能老是十几小时劳动,共产主义不是为劳动十几小时,现在苦战是为换来少劳动几小时。”谈到消灭城乡差别时,邓小平说:“农村建居民点。城市有的,北京、贵阳有的,居民点也要有,高跟鞋、胭脂、口红都可以有,电视也要有。”

邓小平在贵州视察期间,还于11月3日专程参观了阔别20多年的遵义会议会址。看到眼前纪念馆陈列的一切,邓小平的心绪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他不停地向随行人员讲述当年的情景,遵义会议在哪个房间里开的,自己坐在什么位置。“会议室找对了,我就坐在那个角里。后面是蒋家大院,大家都住在那里,现在没有房子了,原来那个院子结构复杂,几进院子。在走廊上议论走四川的问题,那个时候觉得走廊很宽,现在窄了!”随行的记者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把邓小平回忆的这些重要史实记了下来。因为在此之前,纪念馆的同志还不知道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作为遵义会议的参加者,曾被林彪、“四人帮”否定。他们诬蔑邓小平“篡改历史,硬将自己塞进遵义会议”,“是捞取政治资本”。邓小平的照片,还一度被人从遵义会议会址陈列室的墙上取下来。面对林彪、“四人帮”的诬蔑,邓小平平静地说:“我一生的历史已经够光荣的了,参加遵义会议也增添不了我一份光荣,没有参加遵义会议也抹杀不了我一份光荣。”

11月5日,邓小平、李井泉、杨尚昆等回到重庆。6日上午,郑州方面打来电话,要他们立即赶去参加毛泽东在那里主持的工作会议。下午,邓小平等人便由重庆飞抵郑州出席会议。

郑州会议是党中央于11月2日至10日召集的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负责人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广泛地讨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参加了会议的后半段。会议开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已经觉察到的一些错误。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急于想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这次会议是我们党纠正错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