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良
清朝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因为皇帝年幼由皇室亲王代行摄政事。一次是顺治初年清入关前后,由皇叔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顺治帝福临摄政;一次是清末醇亲王载沣以生父代宣统帝溥仪出任监国摄政王。两次摄政,一头一尾,相映成趣,叫人玩味。
摄政就是权行皇帝事的意思,而管理政务,印信凭证当是不可缺的。比如清初多尔衮,曾被尊为“皇父摄政王”,不但能够调动三军,还将藏于大内的“信符”收贮王府。然而,当他主持国政时,是否曾有摄政王印,史籍记载,语焉不详,尤其是順治帝亲政后,追夺了多尔衮的一切荣誉,为了矫饰,所有有关文书档案销毁殆尽,使后人无从寻找有关痕迹。
那么清末的另一位摄政王载沣呢?首先,我们在档案中发现了“监国摄政王章”的印鉴。这一印章出现在其子宣统初立为帝,他刚被任命摄政王之初的文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印不称“宝”、“印”而称“章”,尺寸很小(1.5×1.5厘米),而且只有汉篆,没有满文,种种迹象可断定这一方是临时性的印章。事实上,以后的官方文件中也再不见此章的留痕。另外,在清末内阁秘档中,笔者发现了8张“监国摄政王宝”的底模,而叫人吃惊的是8张底模,均只书写汉篆,另一半应是满篆处却是空白的。按清内阁篆书宝模的规定,其汉篆与满篆的书写,由不同的人分担,此8件没有满篆,当是未完成稿,而现实中档案记载却并不见有摄政王印宝的使用。不过,这8张底模的出现透露给我们这么一条信息,至少,清末官方曾准备铸刻摄政王的印宝。
选自《新闻汇报》1998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