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记者/金永红
让药师走近用药者,向他们提供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体现的是药学服务的人文关怀。目前国内药师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药品生产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后两种单位里的药师与用药者接触最为密切,他们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安全、合理用药。然而最近记者走访了一些药店和医院后,发现药师在提供药学咨询服务时,存在着许多不足。
在北京一家老字号药店,记者遇到了一对来自长春的中年夫妇,妻子患有三叉神经痛,以前一直服用国产的卡马西平。后来当地医生建议她换用一种合资企业生产的“颈痛定”,可当地没有这种药。这次他们来北京旅游,听说这家药店药品全,就奔着买来了。没想到这里也没有当地医生所说的“颈痛定”,而有另外一家合资药厂生产的同类药。一位胸牌上写着“药师”的营业员推荐他们买这种药。然而由于药名与当地医生所说的不符,丈夫不敢贸然买下。当他看清这位药师的胸牌后说:“您是药师,那您能告诉我们这种药和我们那儿医生说的那种药一样吗?这种药一般应该服用多大的量?”听到这话,这位药师说:“这两种药都一样,都治三叉神经痛,你们自己看看说明书。”这对夫妇打开药盒里挺长的说明书,仔细读了起来。虽然看了说明书,但是丈夫还有不少疑问,“那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这种药的主要作用是止痛还是有其它作用?用到什么程度就能停药?怎么才能减轻它的副作用?”这位药师不耐烦了,扔过来一句话:“你们上医院问医生去。药哪能没有副作用?”
这对夫妇最后还是花200多元钱买了5盒药。当记者问他们对这位药师的解释是否满意时,那位丈夫告诉记者:“我不满意她的回答,她是药师,应该比那些营业员懂得多,咋能让我们看说明书,让我们问医生就得了?”记者又问他们还希望药师解释什么问题。这对夫妇认为应该能解释所买的这种药的药理作用和他们原本要买的药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仅仅是药名不一样,他们买的药副作用到底有多大,主要的副作用是什么。然而这位药师没回答出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
在北京一家大医院,一位老大爷开了一盒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他对药品说明中提到的“治疗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描述不太清楚,就拿着药找到正在药物咨询处的药师问道:“请问这个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这位药师指着说明回答道:“轻型就是1型糖尿病,中型就是2型糖尿病。”老大爷一听,觉着不对劲,可又不知错在哪里,再问一遍,这位药师又如此这般解释一番。最后,老大爷只好拿着药,疑惑地走了。实际上按照诊断标准,这位药师的解释不但是错误的,也误导了患者。据了解,目前我国药师普遍缺乏临床医学知识,而要让患者合理用药,离不开医学知识的支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来药店的购药者,并不会提出很多问题。一位药店经理告诉记者,因为大家对药店的药师缺乏信赖。在3家医院的药物咨询处,记者听到了患者提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药价对不对?药房几点关门?医保药品自费比例怎么算?医生写的英文名字的中文药名是什么?甚至还有问路、问时间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严宝霞说,前两年医院刚开设药物咨询窗口时,患者提的也都是琐碎的问题。然而从今年年初,这种情况有所转变,来咨询的患者提的问题开始更多地涉及到几种药物共同服用的注意事项、药物副作用、合理用药、所用药的禁忌等问题,因此,药学服务应受到医疗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