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新歌

2002-04-29 07:27韩圣华
清明 2002年2期
关键词:矿井

韩圣华

现代企业家,不仅仅是当代企业的探索者和反叛者,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物质文明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科学技术创新与精神文明的铸造者和体现者。他们对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的知识价值和人类福祉具有天才的判断力以及超前意识,他们对民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高尚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水准。所以现代企业家,应有一种特殊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牺牲精神;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情操和博大胸怀;一种振兴民族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一种洞察世界科技、经济风云变幻和未来岁月的犀利目光。为此,我们可以说。现代企业家是当代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关键角色。

——作者题记

新时期新背景

淮南煤矿是个具有近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五十年代是全国五大“煤都”之一,华东地区的工业粮仓。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淮南煤矿职工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为国家奉献4亿多吨的优质煤炭,曾经闪烁着她的灿烂与辉煌。

近些年来,淮南矿区有些矿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先后关闭了九龙岗、大通、谢三、毕家岗等矿井,还有的老矿开采年限为期不远,有的进入老态龙钟的时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开工建设的潘谢矿区,先后投产多年,尚未达到设计产量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产品产量,还不能完全占领华东煤炭市场,还不能满足飞速的经济发展需求,也出现了新老接替的矛盾。如果再开辟新区,投资大、工期长,经济实力不足,远水难解近渴。仅一对设计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煤矿,就花去30多亿元的投资,建设工期达13年之久。

进入90年代中叶,煤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们,越来越感到形势逼人,困难压人。矿区要生存,工人要吃饭,仅离退休职工一年工资就达2亿多元,加之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举步维艰。不于不行,不发展也不行,不能坐以待毙。

地质勘探的资料表明,地处淮南凤台西北的张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高达6.32亿吨,且为气煤和焦煤,含硫、含磷特低,发热量高,挥发分高,煤质好,品种优,具有很高的开采经济价值。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们,早就瞄准了张集这块宝地,只是经济实力一时有限,才未得已与谢桥矿区同时开发。但他们已经在90年代初,就开始多方融资,进行设计和筹备工作。

担负张集矿井设计工作的合肥煤炭设计院,于1995年初步设计年产400万吨原煤的概算一出台,着实把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头儿们吓了一愣。初步设计概算投资达42亿多元,即使大干猛拼,也得10年左右才能建成。10年,42亿,这个时间和数额,不能不使他们有点踟蹰。

开发张集煤田的消息一传出,淮南新集煤炭能源公司向国家申请,以10亿元的静态投资包干,5年建成年产400万吨的张集矿井。这无疑是向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头儿们擂响了竞争的战鼓,引起了很大震动。他们及时招集领导班子会议,在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之后,许多拳头此起彼落地挥动着,发出几乎一个钢铁般的声音:“干!”。他们说:别人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具有大集团公司的资产实力和人才的优势,我们要以最科学的先进技术,最科学的管理模式,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三年出煤,五年建成年产400万吨原煤的张集现代化矿井,坚决彻底改变淮南矿区建井“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质量马虎熊”的历史评说。

新观念进新区

淮南矿业集团开发新区的主意已定,干的决心已下,总的姿势已拉开。派谁去督战,总得遴选一名虎将挂帅出征呀?经过酝酿,一致意见是,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改变领导选任干部的用人模式。

招聘的序幕一拉开,就有十多名具有煤矿基本建设经验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踊跃参加。在招聘竞争会上,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设想,用不同的措施,措辞有致,慷慨激昂,详细阐明各自的如何建好张集矿井的方案。

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年建矿“老专家”王秀河,站起来说了一席不长的话,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说:在市场经济时代,必须用新思路、新模式、新管理、新机制、新设计、新技术、新装备、新姿态、新干劲来建设现代化新矿井,以我的实践经验看,有初步设计的一半投资,一半工期,一半职工,一半工程量,完全可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三年出煤,五年建成年产400万吨煤炭的现代化矿井。

王秀河的一席话,充满了“新”字,大有彻底改革的意味和全面创新的胆识。在谈到具体操作时,他又有一番创造性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以及超前意识,赢得了评审的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赞许。

王秀河上任了,担负起全国4个基建改革试点矿井之一且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张集矿井项目经理部经理。以模拟法人身份,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管理。(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后来张集矿井项目经理部改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张集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王秀河被任命为董事长兼经理。)

王秀河为何被称为年轻建矿老专家?原来,他在淮南矿业学院矿建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煤矿基本建设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一干就是20年。他把淮南矿区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年产300~400万吨原煤的4对矿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牢牢记在心里,并写了几本厚厚的笔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建井过程中,他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虽然有的未被采纳,但被后来的实践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可取的。他就潘集第二煤矿巷道出现的问题,撰写了一篇《潘二矿巷道破坏原因分析》论文,对今后矿井巷道施工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获得华东四省一市论文一等奖。王秀河因此而获得年轻建矿老专家的殊荣。

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的张集矿井,王秀河具有与众不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他要对矿井建设自行筹划、融资、建设、施工队伍招聘、计划安排、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生产、经营、还贷付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全过程负责,并有经理层的人事任免的权利。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利,但是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而重压之下,也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千军好得,一将难寻。王秀河是个性格刚强,思路敏捷,敢说敢干,不怕风险,具有超前睿智和创新精神的人物。一旦认准的事儿,大有拼命三郎的气魄。他又是粗中有细的人,在关键问题上,苦思冥想,反复思考,显得十分谦厚稳重。他极喜欢在工作上搞点“标新立异”,用他的话说:靠老经验,吃老本,没有味道。在改革时期,应当闯出个新路子,创造一点新东西。搞煤矿生产建设,不仅要有烛灺精神,还要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我们的社会、科学技术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

行。

整个矿井建设,犹如一盘棋,如何布局,怎么走法,怎样以少胜多巧夺天工,都在王秀河的思维和谋划之中,也因此迫使他常常彻夜难眠、勤奋加倍、屡过家门而不入的工作狂、事业狂。

新思路新人才

王秀河一上任,就抛出一招:以人为本,广纳人才。他认为,再艰巨的任务要人去完成,再先进的技术要人去掌握,再大的困难要人去征服,再伟大的奇迹要人去创造。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只要拥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王秀河首先选择了具有丰富矿井建设经验、年轻老成的高级工程师雷成祥为副经理;选择在基层建矿工作中滚打出来的高级工程师张学强为总工程师:选择具有丰富机电技术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杨杰为机电副经理。之后又选任高级经济师且多才多艺的杨家和为经营副经理;选调曾任生产矿总工程师的高级工程师朱德信为分管生产副经理。这些同志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并都有20年左右实际工作经历的年轻专家,都具有一套自己工作的招术,可谓是个精明强干、年轻的指挥班子。领导指挥中心一形成,他们开始选聘各路“战将”,以便派到各条“战线”上去拼搏。

张集煤矿招聘人才通过新闻媒体一公布,便吸引了23个单位60多名科技、管理人员报名应聘。他们经过严格审查和笔试、面试,精心挑选了7个专业、20多名年轻的专业技术管理干部,分别签订了任期目标管理责任的合同,落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王秀河们毫无掩饰地对被聘人员说:按照目标管理责任制规定,超额完成任务有奖,有创新、贡献大受大奖;完不成任务,或者工作出了差错的挨罚,连续两个月完不成任务,得老老实实下岗受训,视其情况,另行安排或辞退。这么一来,在各层管理干部和科技干部中形成了一种自我加压,拼搏竞争的态势。王秀河把这种管理办法叫做“干部管理动态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取消终身制的铁交椅,砸掉铁饭碗。经过岗位的实际淬砺,发现新的管理人才就大胆启用。他们先后提拔了35名中层以上干部,其中副总工程师4名,副总经济师1名。他们打破传统的干部工人界线,从优秀工人中选拔了1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生产骨干,充实到第一线的领导岗位去。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如虎添翼,大显神通。然而对那些经考核不合格的6名中层干部,毫无情面,就地免职。

张集矿的王秀河们,在选用干部时,特别注重年轻化,用王秀河的话说:干煤矿事业,就是要大胆启用年轻人,年轻人最少保守,最有活力,敢拼敢闯,善于创新。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干部,都要具备一股子虎劲,都要有一戳乱蹦的个性才行。在张集公司的领导层中,班子初建时,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知识结构一律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而且一律都是高级职称。在中层干部中,中、高级职称的也占70%以上。

张集公司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

新模式新管理

张集矿井建设管理一反常规,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投资、管理、施工、生产、经营等分口管理、分口负责的旧模式。他们根据上级改革试点的要求和淮南矿业集团公司赋于他们的十项权利和责任,把矿建的筹划、设计、融资到建设管理、生产、经营、还贷付息融为一体,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对企业、对法人代表王秀河来讲,肩上的担子无疑沉重如山,而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可王秀河却不以为然,胸有成竹,泰然以对,信心十足。他说:“任务重,责任大不可怕,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勤思考,细谋划,指挥得力,管理到位,扎实苦干,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人心齐、泰山移,怕什么!”

王秀河亲自选调和聘用的“五虎”、“六将”都齐刷刷的占据每个“制高点”,下一仗怎么个打法?别急,他们都有各自的招术。

“作战”队伍是打好胜仗的基本力量。在基本建设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施工队伍到处都是,仅矿业集团公司所隶属的矿建、土建、安装就有好几个工程处。这种形势为王秀河们选择强干的施工队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许多人拉关系,找上门要工程,络绎不绝。王秀河们干脆地说:“我们是保工程不保队伍,更不照顾关系。小零活么,可以,大工程必须实行一工程一招标。有本事,有实力,就来参与招标竞争。”

张集矿井的工程起点高,要求严,工期短,投资紧。中标的施工单位都很明白,干张集矿井的工程,没有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就别想赚钱。王秀河们有压力,施工单位同样有压力,施工队伍一进点,就得分秒必争,来不得半点怠慢。张集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更是紧锣密鼓的“督战”,24小时轮流盯住施工现场,把牢每道工序、每项工艺质量关。对于一些小的单项工程,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大胆实行“明码标价”招聘施工队伍,能者则干,否则就算,颇富有竞争的态势。

其实,张集公司的管理干部并不多,整个机关还不到50人,只设生产技术、调度、安监、机电、企管、财劳、办公室、政工部等7个部门和4个有关科室。无论是机关定员和机构设置,还不到同类型矿的四分之一。他们要求干部做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责,首先在干部中推行“一岗多责制”,实现“小机关。大服务,办大事,创大业”。他们把这种机构设置叫作“高效制”。

为了搞好科学管理,他们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需要,从工程管理、人事管理、资金管理到营销管理等等,制订了30多项详细明确的科学管理制度。他们把这些称作张集“企业法规”,严格执行。

“干部下井跟班制”。工程干到哪里,管理人员就盯到那里,在工程质量上简直是百般挑剔,哪怕质量问题的蛛丝马迹也不放过。一次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井底车场16号岔碹顶部不实,存在质量隐患,便当即责令停止作业,令其返工,直到返工结束,检查合格为止,并对施工单位处以4000元的罚款。如果施工单位不执行他们制订的“法规”,轻者挨罚,重者取消在张集矿井施工的资格。

对于每项工程,每道工序,他们都实行“挂牌留名制”。在主井施工中,从钢筋的型号、质量,钢筋的绑扎、稳模到砂石清洗、砼配比、浇灌、震捣,全部实行“定岗定责制”和“挂牌留名制”。任何时候出了问题,从施工人员到质量检查人员必须负责到底。他们又把这些制度称做“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工期、质量、投资的要求,都在合同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扯不了皮,又赖不掉帐。

王秀河对矿井所有建设工程,都实行“合同管理制”。他们采取“一工程,一招标,一预算,一合同,一认证,一验收,一结算”的一条龙管理办法。工程付款,他们则采取分管领导、工程监理、财务总监、经营副经理、经理“五人联审联签制”,使施工单位无论在哪个“骨节”上出了岔子,工程款就拿不到手。这种层层把关,真是管得滴水不漏。施工单位一些负责人说:“干张集矿的工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会

急得你满头冒汗,自找难看!”

王秀河说,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潘二矿施工中质量关把的不严,移交生产后巷修费花了一亿多元。其他新建的矿井也有相似的毛病。我们花不起,也没有时间去修,必须一次成功。

王秀河在施工管理上使出的另一招是:在质量、工期、安全方面采取“重奖重罚制”。不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上挨了重罚,接受了教训。如果工程质量好,速度快,又安全,他们却也奖个实在。在井筒施工中,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们明确规定,凡破一次全国立井掘进纪录,奖励10万元,三井筒一年到底,奖励30万元。说到做到,奖罚兑现。这样的大奖,无疑是对施工单位的一大刺激,因此更加精心组织施工。力创新纪录。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都很明白,要加快工程进度。必须搞好服务。无论谁家遇到难题。他们就主动“出击”。在井筒施工中通风设备遇到困难,而施工单位一时又无法解决。他们主动出面和有关单位联系,及时调进1台100m3/min永久压风机,连天加夜,仅用21天安装调试完毕,并帮助施工单位操作技工掌握操作技术,为施工单位排忧解难。

在管理机制上,王秀河的新招术是简化管理层次,实行公司和队两级管理制。他说这种管理可以一步到位,实行面对面的领导,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指挥灵活,避免官僚主义。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对于生产一线的单位考核管理上,则采取任务、安全、效益、工资连锁挂勾,叫作“全面承包制”。承包单位任务、安全、效益指标完成得好,不仅可以领全额承包工资,还可以拿到规定指数的奖金。

由于生产一线的各队任务、环境、责任、难度等不同,其承包的标准也有各异。为体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王秀河的招术是“工资分配倾斜制”。坚持工资待遇向生产一线倾斜,向苦、脏、累、险和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倾斜。使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得舒心,待遇满意,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淮南许多煤矿不同程度存在着分工过细,职工过多,包袱过重,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王秀河总结这个教训,他采取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克服技术操作“单打一”,一岗一人,过于清闲的弊端,实行“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制”,加大岗位有效操作负荷。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减人增效,又能提高职工的收入。采取这种管理机制,使职工定员只有同类型矿井的四分之一。矿井达产时,人员控制在1500名。王秀河说:我们要用精兵强将打大仗,获大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化大企业的风采。

在张集公司凡是能丢掉的包袱,他们坚决丢掉。王秀河说:我们要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好主业,就要排除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甩掉过多的建制包袱。其他生产矿的开拓掘进,要设几个区队,而张集公司则采取开拓掘进等矿建工程对外承包。需要时你来干,不要时,你就走,实行灵活的用工机制,不背建制包袱,不养闲人。对于普通的生产工人他们采取“劳务输入合同制”,与劳务输出单位签订合同,一年一签。用时进,不用时出。没有闲散的劳动力,没有吃饭不干活的人,消灭无效负担。

人所共知,搞煤矿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是关键。在过去的煤矿建设过程中,安全由乙方负责(施工单位),但在张集矿井却不同,他们是一竿子负责到底。为搞好安全,他们成立了“安全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不仅建立“安全督查制”,同时建立“安全重奖重罚制”。他们明文规定,一切人员下井,第一项任务是把好安全关,都要对安全负责。别说出了安全事故责任难逃,就是查出了安全隐患,有关责任人和单位轻者难免挨罚,重者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仅2000年,组织安全质量大检查25次,动态安全质量检查46次,查出大小安全隐患1198条,整改率达96%以上,把事故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安全质量上的违纪人员,受到行政记过处分3人,党内警告1人,行政撤职处分2人,对单位和个人违章违纪罚款总额达30多万元。王秀河说,对于人命关天的安全质量问题,必须动真格的,必须用“铁面孔、铁手腕、铁纪律”对待安全质量问题。他们也搞重奖兑现,对在张集矿井施工的各个队,实行安全、质量、任务、文明施工,一月一次的综合评比,获得第一名的奖励5000元,获得第二名的奖励3000元,第三名奖励1000元,最差队罚款2000元,连续3个月被评为最差队,取消其在张集矿井的施工资格。对施工单位来说,形成一种压力,干不好,真的要丢掉饭碗。

在安全生产的投入方面,王秀河不惜重金,购进1套国内最先进的KJ4安全监控系统装置,对井下瓦斯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同时花了200万元购买1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注氮设备,从技术装备上建立一整套的安全保障体系,大大提高了煤矿防灾抗灾的能力。自从王秀河们对生产系统接管以来,年年实现安全生产建设。

坚持“工程质量监理制”。这虽然不是什么新招术,如果真正发挥监理的职责并不容易。王秀河聘用南京工程监理公司和淮南国汉监理公司的专业工程监理人员对每项工程的工期、质量实行监理到位,确实把关,跟班跟点,同样担负起工程质量的终身责任。

王秀河在管理上的招术不仅多,而且新,笔者实在举不胜举。但千招万招,管好人是第一招。他们爱才、用才,更是关心爱护人才。许多专业、技术干部来到新区,家都住在市区,生活避免不了遇到困难,一日三餐进饭馆不行,食堂排队买饭不便。为解决科技人才、中层管理干部吃饭的困难,他们采取生活补贴制,统吃自助餐,以飨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吃饭的困难,也节省了时间,使科技和管理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新设计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张集公司依靠科技进步,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9名专家、学者进行科技决策咨询、评估和科学论证。他们尊重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根据张集矿井地质情况、煤层厚度、分布、走向和可采储量,先后进行5次大跨度的设计创新,推翻大而全的开拓方式和地面可有可无的设施,决定集中建设中央区。把原设计的5个井简优化为3个;5个采区和5个综采面优化为3个采区和3个综采面。把原设计综采面年单产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提高了效益,减少了投资3亿多元。他们把主井的装载方式由下放式改为上提式,减少井筒掘砌深度73.4米,减少斜巷352米。仅此一项节省投资500万元,缩短工期2个多月,这也属全国首创。通过井简和综采面等优化设计的创新,首采面可以三年出煤,五年建成年产4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建设工期比原设计提前5年以上,吨煤投资从原设计1000元以上下降到400元以下。全员效率由5.36吨/工,提高到8.32吨/工以上,达产时,每个工效将达到加吨。整个井巷建设和地面建筑工程量相应减少一半,仅

地面居住建筑优化掉141696m2,减少投资8500多万元。总投资由初步设计概算42.71亿元下降到23.7亿元,实际只用了16多亿元就可建成年产400万吨的现代化张集矿井,预计节省投资6亿多元。若与近期投产的同类型谢桥矿井相比,节省投资10亿多元,工期也缩短8年时间,占地面积只有同类型矿的五分之一,从而彻底结束了淮南矿区建矿“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质量马虎熊”的历史评说。张集现代化大型矿井以改革和创新的雄姿巍然屹立在淮河岸畔。

在大搞技术创新活动中,王秀河说:搞技术改革和创新,眼睛要看远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措施要多一点,工作要细一点。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浪费了资金,也贻误了工期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搞成一项技术创新,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开拓掘进,是吃软不吃硬的工作。

张集矿井在主、副、风3个井筒掘进开始前,他们就根据勘探的地质资料预测到,通过153米的特厚强膨胀性钙质粘土层是一大难关。建井工人把它称作“挖糖心蛋”。淮南矿区其他矿井通过该粘土层时,都遇到挠头的难题,轻者井壁片帮、移位、底鼓,重者断管淹井,容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他们经过细致测算,井简工程量仅占井巷工程量的4~5%,而建设工期却要占井巷总工期的30%以上。他们十分明白,如果井筒工程能够提前一个月完成,就可以赢得井巷工程几百米到上千米的进尺时间。王秀河说:井筒工程的快慢,将决定整个矿建工期的长短,必须千方百计,分秒必争,加快井筒建设速度。

如何才能快速、优质、安全通过粘土层呢?使王秀河好一番苦思冥想,他虽然心中有谱,但他还是召开“诸葛亮会”,博采众家之长,广征各方意见。经过几番研究,他们采取地面模拟试验,理论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手段,最后拍板决定:采取深井强化冻结技术;掘进、外壁实行短段高快速掘砌法;根据不同土层和冻结情况,严格控制段高和井帮暴露时间,并指定专人严格监测盐水温度、井帮温度、移位和底鼓量;适时加大盐水流量,改变盐水层流为紊流,提高冻结质量,控制冻土的蠕动等一系列科学创新手段,使3个井筒快速、顺利、优质、安全通过了强膨胀性钙质粘土层。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平均月进度为:中央风井47.4米、主井54.26米、副井55.08米,均创全国最新纪录。这一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淮北平源凿井,地下水患也是最大的问题。

王秀河说:不怕,特厚粘土层我们都冲过去了,还怕什么涌水冒砂的问题?他们通过技术咨询和认真研究,为解决基岩段含水层涌水冒砂的问题,运用地面预注浆加入密实剂,综合防治水措施,达到了抗渗,缩短初凝时间,有效地封闭基岩涌水、冒砂,实现打干井,加快了井筒滑模套壁速度。

在基岩段施工中,他们采用伞钻打眼,用中心回旋式抓岩机、大吊筒、大绞车、整体金属活动模板、激光导向等一整套创新技术措施,加快建井速度,实现主、副、风3个筒一年到底,共计成井1924米,工程优良品率达到90%,每个井平均缩短工期6.5个月,创造了全国最新纪录。

在西翼回风巷道施工中,他们采用网壳喷浆新工艺,创造了平均月成巷85米的全国最新纪录。优良品率达到85%,合格率100%。整个工程提前8个月完成。这种速度在建矿史上令人叹服。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始终着眼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创”字上下功夫。王秀河说,没有新的,就不叫创造,没有创造,还谈什么发展?自己没有创新的东西,就得采用别人的新东西,自己创新的,就得推广出去,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这叫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奉献。

主、副井井塔的建设,过去多为钢筋砼结构的井塔。这种传统的东西,不仅施工工期长,而且给井简施工造成交叉作业的困难。如何在这个方面来个创新,王秀河和他的助手雷成祥、张学强、杨杰等同志一合计,决定采用钢结构井架新技术。过去10多个月才能完成的井塔,他们却仅用28天,使58米高,265吨重的副井井架和73米高,488吨重的主井井架分片组装,一次吊装成功,被誉为亚洲第一钢结构井架。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都是40岁左右的青壮年。这些人极富有活力、魄力和拼劲;极富有“标新立异”和创新精神,整个矿井建设过程,除了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就是他们自己的改革和创新,不仅缩短了工期,也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过去井下大皮带起动,往往容易损坏电机和配套设备,造成安全事故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经与唐山开诚电气公司联合研究开发,生产出我国第一台防爆型大功率6KV井下大皮带软起动装置,并通过专家鉴定,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澄认定是中国技术领先,世界技术领先。

首采面轨道顺槽由于巷道起伏变化多、坡度大,原设计需要安装13台小绞车才能满足工作面设备、材料打运的需要,而且费工、安全威胁大。张集公司经与常州科学试验中心合作,联合研制开发了首台适合淮南矿区复杂地质条件的顺槽连续牵引车,一台就可满足整个工作面的材料设备打运的需要,不仅节省了资金,提高了工效,而且实现打运安全自动化。

现代化矿井,必须有现代化机电设备和技术,只有机电设备技术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煤矿现代化。张集矿井所选用的机电设备,都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集散型控制技术和高电压大功率可控硅变流技术等。

在采用和引进现代国内外先进设备技术过程中,王秀河始终强调: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单纯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力,而主要是引进先进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对引进的科学技术要吸收、消化、改造、创新,搞出更加先进的东西。只吃“现成饭”,我们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煤矿井口的提升系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咽喉工程,是提煤下料、下人必经之道。经过考察、研究,把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IMADYND系统的传动控制部分与国内两台先进的3000KV低频同步电动机相配套,经过技术改造,应用于矿井提升系统中,闸控系统是引进瑞典ABB公司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恒转矩和恒减速制动,还有些部件是引进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使整个提绞系统成了国内外高新科技的结合体,工人风趣地把它称为“八国联军”。经过技术改造与创新,提绞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40吨容量的大箕斗,提升速度达到12米/秒。这个创新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先进水平。在技术改造和创新过程中,德国专家不信能够成功,他们摇着脑袋说:不可能,不可能。当他们看到技术改造和创新一举成功,便翘起大拇指连声赞叹道:我们的SIMAYND技术被你们用活了,真了不起!德国专家随即提出,要用年薪20万马克(约合人民币76万元)聘用张集矿机电副总工程师储路到他们公司

工作。储路副总笑笑说:谢谢你们,我的这点技术只能报效祖国,我的岗位需要我。

矿井的输变电系统、压风、瓦斯监控、抽排、注氮以及选煤等,也都选用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设备,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做到他为我用,洋为中用。他们把一个新建的矿井装扮成闪烁现代光辉的标志型大型煤矿企业,成为淮南矿区天之骄子。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采用的和改造、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大小小近百项。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建设的快速发展,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投资,也为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奠定了雄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新点子闯新关

在矿井建设过程中,困难是避免不了要遇到的,而张集公司遇到的困难既特殊又特别大,在常人看来是无法克服的,只能息鼓休战。而在王秀河看来,坎坷和磨难是人生最大财富。只有不断地与困难作斗争,并且不断获得胜利,方能显出开拓者的本色。

正当张集矿井建设如火如荼,各项工作不断创新,技术难关一个一个被攻克,建设速度迅猛向前发展。奇迹捷报频传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了大问题——1998年初,国家实行经济宏观调控,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停止对张集煤矿贷款。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五雷盖顶,一时弄得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满脑轰鸣,职工们也被搅得人心慌慌,惴惴不安。一些经济实力本来就很簿弱的施工单位,出现了当年车水马龙,倾刻变成一片寂寞。在他们看来,三井筒一年到底的辉煌,已成为昨日黄花,一旦矿井下马,还不知道牛年马月才能上马。也有的施工单位眼见大势已去,害怕工程款不能按月兑现,便要求撤走队伍,另选出路。

王秀河作为一个大矿的主帅,在这预想不到的新的难关面前,虽然踌躇片刻,但他很快进人沉思:是缓建,撂下担子拔腿走人?还是顶着困难干下去?如果停下,仅矿井维护费用一年就得300多万元。他一转念,于其花300多万元维护费,毋宁再想点子添些钱干下去。他那双闪光的眼睛一亮,很快又来了劲头。他鼓励伙计们说:那么多的技术难关都被我们攻破,我就不信,经济难关就冲不过去?!就是火焰山,我们也得闯过去!!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闯出去就是生存,就是光明!

王秀河把他的伙伴们召集一起,连天加夜讨论闯新关的谋略。经过一番各抒己见的热烈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坚定信心,攻克难关。

王秀河也在大家攻关决心的鼓舞下,更加坚定地说:小水凼淹不死人,就这么干!就是大江大河,我们也要“破斧沉舟,背水决战!”他们一夜之间编写了3套攻关方案,上报集团公司。

决心好下,劲头好鼓,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难办大事,举步艰难。在这关键时刻,淮南矿业集团看到张集公司领导们的攻关决心,没有延宕被斧底抽薪的张集矿井的困难。他们决定,发动全集团公司职工集资力保张集矿井建设。淮南煤矿职工都是大家族中的一员,素来具有爱矿敬业的美德,谁都希望淮南煤矿发达兴旺;都关心爱护这个在张集新区崛起的现代化煤矿的命运。大家都积极支持张集矿井挺出难关,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去迎接曙光。职工踊跃集资1200万元,解决张集煤矿建设急需。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为了使全矿职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共渡难关,在当时全公司197名职工中开展题为:“经济遇困难,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职工们说:经济有困难,大家一起担,只要饿不死,我们坚决闯难关。再在职工工资减发20%,公司领导层工资减发50%的困难情况下,硬是勒紧裤带,为矿井建设集资100万元。

职工们的理解,支持领导闯关,给王秀河是个很大的激励,更加坚定了闯过难关的勇气和决心。他说:闯不过这个经济困难关,上对不起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对不起全体职工。即使拼出这条命,也得闯过去!他找朋友,托领导,从地方银行争取了400万元的短期贷款。共计筹集了1700万元。

1700万元,看来是个大数目,可对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矿井仅仅是草头露珠,难以经得起风吹日晒。但王秀河却把这1700万元用活了,成了渡江的船,过河的桥;成了飞跃险峰和鸿壑的翅膀。他深知,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是从职工们饭碗里抠出来的,必须把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为解决资金少工程量大的矛盾,及时调整施工战略,放弃东翼施工,主攻西翼,力争首采面尽快出煤,实行“自我造血”、“滚动发展”;另一方面,主动上门,耐心细致的做好施工单位的思想工作,他对施工单位领导说:“我们暂时出现经济困难,希望能拉兄弟一把,帮帮我们渡过难关,苦难知挚友,逆境识真朋嘛,有情我会后报的。”“在困难时期,我们只保现场人员的工资,其他费用,我们以后一定如数补付,请相信我吧。”他的一番诚实直率的谈心,得到施工单位的理解和支持,留住了施工队伍,工程施工照常进行。

富有富路子,穷有穷点子。王秀河那个思维敏捷的脑袋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转动,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办法,他发动科技干部和供应部人员,跑遍全集团公司的各大仓库和各生产矿,详细摸清了各单位暂不用的闲置设备和材料,通过集团公司调济调入1000多万元的急用设备、物资。鼓励供应部的采购人员采取赊欠采购办法。到处求爹爹、告奶奶,好话说了千千万,磨破了嘴皮,讲干了舌头,终于赊购了2000多万元的急用物资。东拼西凑,南赊北欠,矿井不仅没有停建,反而加快工程进度,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一年竟然干完2亿多元的工作量。这无疑是工程建设史上一大奇迹和特殊的创新。

王秀河啼笑皆非而又深有体会对笔者说:“穷点子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动力是被压出来的。”他诗情画意地接着说:“我相信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这样一句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张集矿井在停贷期间不仅加快建设速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标志型大型矿井的要求却没有丝毫降低。初具规模的现代矿井,为王秀河要求恢复贷款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本和依据,他安排好矿上的各项工作,便挤出时间带上汇报材料,上省城、进北京,上到国家计委主任、部长、司长、行长,下到处长、科长甚至秘书办事员,上上下下,头头脑脑都拜个遍。每到一处,总得把张集煤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已经形成的规模宣传一番,争取尽快恢复贷款,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以至在1998年一个炎热的夏季,竟然连上8趟北京。

王秀河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既憨直、倔犟,又火爆。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即使碰钉子,坐冷椅,他也不在乎,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于是他出这楼,上那楼,出东门,进西门,跑个不停,游说不止。常常当他一跨进人家办公室的门,迎接的人说:“2E经理,你又来啦。”当他没有见得效果,回到住处,气得拍着桌子自言自语道:古代苏秦能说合六国,我就不信说服不了这些头头脑脑们!

张集矿井的建设实绩和王秀河三寸不烂之舌的不懈游说,终于感动了“上帝”,撬开了国家开发银行的金库——国家开发银行恢复对张集矿井建设贷款,国家计委又给张集矿井注入基本金27313万元。这正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1998年初国家开行停贷,到1999年下半年恢复贷款的一年多时间里,也着实苦煞了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一年多来,他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一边组织施工;一边把住安全、工程质量;一边抠破脑子搞技术创新,以提高功率,节省投资,加快进度;一边还得经常性的做好施工单位的思想工作,以稳定人心,留住队伍。

张集矿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及所有职工在王秀河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伙伴们忘我拼搏精神鼓舞下,一连几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在渡难关时期,从领导班子到中层的管理干部,各自都准备一批方便面,以备误餐时或夜间加班充饥。职工们在领导的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精神的影响下,也不分节假日,不计报酬,坚持在工地拼搏。有的工人回家背了一包馒头和咸菜,在工地和领导一起渡难关。一个坚持现场工作几个月未回家的工人,因为没有时间理发,满脸胡须长头发,当他回家敲开门,女儿却问他“你来找谁?”竟然闹出父女相见不相识的笑话。如此艰难,从干部到工人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王秀河深有感慨地对他的伙伴们说:“等到矿井全面建成投产,我们坐在一起畅饮一顿老酒,然后抱在一起痛哭一场,倾倒几年来腹中积存的苦水,是轻松,也是幸事。”

新风格新姿态

王秀河当然要比其他同志经受的苦和累更多一些,思考问题更深一些,两条腿跑得更勤一些,上求下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东劝西的,要来的更多更好一些。他在叙述苦中寻乐的办法时说:“以前经常听人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嗨,这话对我真管用。我们饿了吃方便面,比当年红军吃草根,啃树皮要好百倍,这么一想一比,咳,不觉苦反觉甜了。由此,我又想起列宁的一句教导:‘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深有感慨,把眼神移注在办公桌的毛泽东主席像上说:“真的,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千万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教导,我们这代人的幸福是革命前辈打下的江山,打下的基础,我们不好好干,真的对不起革命老前辈们。”

王秀河常常给自己敲警钟,感悟人生,他对笔者说:“时间如流,日月如梳,只觉得在一瞬间,我已跨过不惑之年,在向半百‘进军了。唉!人生太短暂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干一番事业,恐怕不久的将来,想干也干不动了。”这种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也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省悟。所以他的工作时间表令人难以掌握,他常常午夜一个人跑到施工现场遛一遍,钻到井下转一遭,累急了,回来在澡堂里就能睡上觉。一年365天,除了到局里开会、办事,从家里过一下,平时很难规规矩矩在家休息一天,气得他爱人讲他像个出家的和尚,不知人间烟火的苦行僧。王秀河却带着几分风趣的说:“有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待到天明各自飞,我总不能老在窝里呆着。再说,党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我的事业当然也是你的事业。我能把工作干好,你是功不可没、功劳大大的。说到底,理解万岁。”

王秀河这番风趣、感慨语出有因,在他工作十分紧张时期,父亲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靠人照顾。他也并非不孝之子,无奈于肩负重担,实在无空在父亲床头多待一会,送水喂药,护理父亲的全部重担,都落在爱人王宗群一个人身上。王宗群也确实是个难得的孝女、好儿媳,无怨无悔地日夜为老人喂药,伺候吃喝,可谓无微不至。在父亲病重期间,夜深人静时,王秀河有些悒悒不乐,站在办公室的窗前自叹:父亲,原谅我这个不称职的儿子吧,有什么办法呢?自古忠孝难能双全。他给爱人拔电话:“宗群,看来老爸撑不了多久了,这么长的时间,也真累坏你了,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感谢你的理解与支持。”父亲不久辞世了,消息传来,王秀河匆匆赶回家和父亲最后一别。他草草作了一番安排就说:“宗群,老爸的后事全拜托你了,你就辛苦到底吧。矿上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关键时刻,我实在脱不开身呀。”说罢他红着眼睛驱车疾驰而去,王宗群无可奈何地望着绝尘的汽车,摇了摇头。

王秀河送走父亲不久,爱人因病要住院动手术,气得他自言自语道:“他妈的!怎么倒霉的事都赶这个时候来?!”他急得无可奈何,只好匆匆把爱人送进医院,安排停当签了字,他惴惴不安地对爱人说:“伙计,我不能留在你身边看护你了,请你多多保重,也请原谅我吧,等到矿井建成,我们好好呆上一天。”王宗群是个知情达理的人,她深深理解丈夫肩上的重担,更知道丈夫对事业执着追求的雄心。她柔情地望着丈夫,喃喃地说:“放心去吧,我不会有事的。”

王秀河生着一双虎虎生成的大眼睛,圆圆微黑的面孔,一旦发起火来,还真怪吓人的。对在工作上出了问题的人,他批评起来就是连珠炮加机关枪,轰得你坐立不安,脊梁沟里冒冷气。但当看到同志们工作出色,他又会高兴得憨笑起来。人们说他嘴如钢刀既快又硬,心却似棉花既软又绵。

张集公司有个好传统,只要谁家遇到困难,从领导到员工,一起热忱相助。一个病亡工人,家境贫寒,王秀河率先捐款,仅机关工作人员就捐款近三万元。对特困职工,也常常捐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职工们深有体会说:在张集公司工作什么都不怕,遇到困难有大家。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认为,一人有困难,大家一起帮,人多力量大,众人添柴火焰高,各人捐点不算啥,却能解决很大的问题,再说,为人民服务,为职工谋福利不能停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他们把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具体化为:搞好改革创新,发展生产力;抓好职工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加职工收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他们这样做,在职工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使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普遍树立了以煤为业,以苦为荣,以矿为家的思想情操。

新贡献新评说

王秀河和他的伙伴们,自1996年7月1日张集矿井破土动工以来,经过了五个年头的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拼搏,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主、副井架,银灰色的办公大楼,国内领先的现代化110KV变电所和拔地而起的现代化井口选煤厂,交相辉映,各显雄姿;职工宿舍楼、生活设施、餐馆、宾馆鳞次栉比;工业广场绿树成行,绿草茵茵,好似花园;整个矿区生产、生活设施建筑错落有致,生气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设计优化,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整个工程投资,比原设计投资概算节省6.65亿元。在他们连续顽强的拼搏中,又赢得了2000年10月1日首采工作面一次试产成功,2001年11月8日全面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宣告正式投产,乌黑发亮的优质煤炭,前呼后拥涌向地面煤场,实现了既定目标。他们决心,在投产当年突破生产100万吨原煤大关。这个难度凡煤矿人无不咋舌。

张集矿的贡献在于,无论工期、质量、投资、效率和效益以及安全,都创造了全国煤矿建设史上的最新纪录。使张集矿井成了淮南老矿区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天之骄子。王秀河因此曾获得“安徽省第二届杰出(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带头人”的光荣称号,张集公司2001年也荣获安徽省“金桥工程”一等奖。

2000年11月13日,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省煤炭局局长徐安昆等一行领导,在视察张集煤矿建设情况后,给予张集煤矿的建设者们和张集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黄副省长指出:八十年代看兖州,九十年代讲新集,21世纪学张集。

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曾经看了张集煤矿建设情况汇报材料后,在批示中指出:张集煤矿的经验值得重视,老矿区建新井,走出一条新路子。并指出:国家计委、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要下去走走、看看。

张集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王秀河们,正瞄准国际标志型现代化大企业的目标,高标准、严要求,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创造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要一年内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以崭新的面貌,以新的辉煌加入到WTO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张集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王秀河们,祝福你们,展开你们的雄健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蓝天和广阔的经济市场大潮中,去迎接新世纪更加卓绝的战斗洗礼吧!

责任编辑小林

猜你喜欢
矿井
推进“123”战略 建设安全高效矿井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煤矿矿井技术改造探讨
大隆矿矿井水处理系统改造实践
矿井下的歌声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浅谈架空乘人装置在矿井下的选用
矿井提升自动化改造
临时主要通风机在基建矿井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