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河南人”的贬损就存在了。当年,一些地方就把“美帝、苏修、河南人”并列为三大敌人,在“段子”满天飞的现在,河南人更成了被编派的对象。其实,什么诚信、造假、艾滋病、有毒大米、黑恶势力等等,换了任何一地的人当主角,完全可以成立。哪个地方的人有勇气说,“我们这儿不存在失信现象,没有艾滋病人,不卖有毒大米,没有黑恶势力”?温州一度曾是有名的“假冒伪劣”之乡,然而人家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创造了有名的“温州模式”,现在已经有本钱倡言诚信了,河南人却成了不少“段子”的主角。这种取笑,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协调发展大局的消极现象,必须坚决消除。
在中国封建社会,富裕繁荣的中原文明曾经将落后、边缘的文明称为蛮、夷、胡、狄、番,称呼中很有些不屑甚至歧视。在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以外一概被称为外省,社会的时尚、文化、经济等等,以巴黎为坐标系,巴黎是文明的标准,是高尚生活的象征。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原文明在近现代已经随封建文明一起没落,落后至少要挨骂。加上近百年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总是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不断,不少人被迫流离失所散落各地,河南人成了各地狭隘的排外势力攻击的对象在所难免。然而,正是在这种攻击中,河南人走南闯北,志在四方,不断丰富完善着自己,往往作出那些偏安一隅的人们难以作出的成就。
三位在京的河南籍学者的新著《河南人惹谁了》因此引来极大反响。《上海壹周》就说“《河南人惹谁了》在借‘河南人歧视直捣了一些人的病态心理”。作家河南人刘震云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起码有10个媒体让我谈如何看待河南人……”《中国青年报》说,“河南籍作家怒发冲冠有笔如刀:不许妖魔化河南人”。甚至,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卷入这一场没来由的争论。来自新华网的消息说,《河南日报》等当地主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就“重塑河南形象”展开讨论。河南人形象之争,终于上升到有关“歧视”的人文探讨。
——本刊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