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光
提起祖国的宝岛台湾,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山、日月潭,然而当你有机会亲历台湾的时候,你会发现台湾的美远不止这些。她更像一本耐人寻味而又博大精深的书,使你爱不释手,情不自禁地去……
今年2月28日——3月7日,笔者有幸随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交流团(以下简称交流团)访问了台湾,足迹遍及大半个台湾岛,所见所闻感慨万千。我实在不能找出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我彼时彼刻的心情,只能笼统地说:台湾太美了,美得非常独特,美得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56个民族首聚台湾
我们交流团主要是由中央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大学生代表组成,加上国家民委、全国政协、中华海外联谊会和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基金会的代表共计72人,2月28日乘机从香港国际机场起飞,只1小时20分钟就到了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就在飞机在台湾着陆的一刹那,我似乎感到隔绝了50多年的两岸同胞,只用1小时20分钟就相见了。真是不可思议,虽然这只是针对我们这个团而言。
台北桃园机场并不很大,也显得略有些旧,有点像原北京首都机场一样。台湾接待方TVBS(台湾无线电视台)的记者早早就等在机舱门口,一路引导一路摄像来到入台大厅。我听到机场工作人员用非常清晰的汉语互相转告“是大陆来的团组”,语气中透着亲切和热情。果然,我们被分成3个柜台专门办理手续,即使这样,我旁边的一个机组人员专用柜台的一位小姐,还主动对我说:“我这里也能办,只是一个一个来就行。”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台湾小姐,戴着一副眼镜,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她一边检查我的证件,一边非常随意地问道:“是演出团吗?”我说;“是文化教育交流团,包括了祖国大陆56个民族的大学生,也演出节目。”“啊,是吗?”她惊讶地环顾了一下排队的团员,然后说:“要是演出我一定去看。”“我说:“演是演,只是不知道具体演出地点,不过下午TVBS电视要直播我们的演出。”“噢,那太好了,我一定想办法看。”说罢我的手续就办妥了,她又向后面一位同学亲切地招了招手。老实说这是我办理机场手续最轻松愉快的一次。
TVBS公关部主任吕嘉猷先生在外面迎候我团已多时了。他带领我们分乘2辆双层大巴士来到台北市的梨原蒙古烤肉店,据说张惠妹就是从这里开始出道唱歌的。早就有媒体的一大群记者在这里等候,同时来欢迎的还有台湾邹族女歌手高慧君,她身着传统的邹族服饰,兴高采烈地与大家合影。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也赶来采访,好不热闹。
台北的蒙古烤肉别具风格,完全是半自助式的。各种肉切成薄片放在大盘子上,旁边摆着各种蔬菜和调料,你只需把自己喜欢吃的肉、菜和调料放在一个碗里,交给大师傅即可。烤肉的锅有点像北京满族烤肉季的大平锅,也是用大长筷子翻烤,一次可同时烤两份,几分钟就好。这样烤出来的肉的确很香很香。
TVBS在南港棚专门留出黄金时段介绍我交流团访台情况 ,同时向全台湾展现中国56个民族的风采,这样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够大的了。为了烘托气氛,我团文化大使、香港影视歌三栖演员古巨基先生率领4位少数民族演员接受采访,其余团员在另一个摄像棚进行演出,半小时后直接连线到演出的摄像棚向全台湾岛直播。
TVBS的节目主持人通过和古先生及其他4位少数民族学生的有趣对话,不知不觉地把中国56个民族文化向全台湾做了传播。然后主持人和古巨基还来到演出棚,一边现场采访其他同学,一边欣赏精彩的演出。最后,连主持人自己也情不自禁地与大家共舞起来。我想此时此刻,祖国56个民族首聚台湾的欢乐场面,已经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也为实现和平统一的大业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历史将永远记住你们——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56个民族的学生代表。
林林总总的博物馆
在几天的访问中,我们参观最多的恐怕就是台湾的博物馆了,这也是主人精心安排的。因为博物馆通常是一个地区民族文化及历史的浓缩。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共珍藏着70多万件文物,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缩影。讲解员是一位山东籍的女士,是一个义工,但她的知识相当渊博,对每一件文物都能说出许多故事。如制作唐三彩,是从上往下倒油彩自然形成的、唐朝妇女塑像为什么都是胖胖的等等。最后她还让大家看到了馆里的稀世珍宝——玉白菜,上面还有一个纺织姑娘,是清朝某个皇帝送给一个妃子的礼物,预示洁白如玉,多子多福。讲解员把此宝喻为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看到这么多的珍宝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台湾,我既感到宽慰,又感到惋惜。宽慰的是因为它们毕竟还在中国人手里,惋惜的是它们不能和祖国大陆的珍宝共同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我想这一天一定会来到的!
台北历史博物馆是祖国大陆河南省博物馆的前身,馆藏文物6万余件,主要展示的有中国铜器、玉器、陶器、瓷器、书画、文献史料、工艺、钱币、宗教文物和民俗文物。据馆长介绍,该馆光钱币就有几十麻袋,号称世界上“钱”最多的博物馆。该馆的宗旨是:一要表现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及精神。二要呈现中华文化历史演进的社会性。三要说明中华艺术之美。为使到场观众能够欣赏参观,他们特别制作了中华文物通史年表:从公年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经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再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最后到明、清和现代。讲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各种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这份年表充分说明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历来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的,想分都分不开。博物馆里除了固定展览外,还有各种临时性的展览,我们正好赶上了“插花艺术展”和“如意展”。在插花展的前言上有一行字十分醒目:“花是接触甜地慧心的捷径,让中华花艺带您走入中华艺术的殿堂。”据介绍,中华插花艺术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到了唐宋时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只是到了清朝末期才日趋没落。而日本的插花艺术也是从我国传过去的。从60年代起,台湾一批有识之士又重新研究并发扬了这门古典艺术。我感觉这个展览还是非常独特的。
在台中市,我们还参观了自然科学博物馆。该馆分生命科学厅、中国科学厅、地球环境厅。此外还有一个科学中心,4个剧场和6个教室。在中国科学厅展示的是“中国医药”、“药草园”、“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农业”、“古代的中国人”、“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和“台湾南岛民族”等等。在“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展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古以来,中国人融合了古代神话与传说,通过天象的观察,并结合儒家伦理与道家自然观,以人为中心的态度,虽然有个人中心主义之倾向,却也重视伦理的身份秩序及血缘关系,强调人为宇宙的缩影,而讲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最后表现出折衷融合的心灵世界规划。”我想,这应该是地道的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概括了。这也许就是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都无法完全被当地主流社会同化的根本原因吧,它们的中国根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实在是扎得太深太深了!
九族村里的笑语
作为一个来自祖国大陆的民族工作者,又是交流团的副团长,我当然对台湾的少数民族情况更感兴趣,只是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张,我们没有机会去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考察,但是在南投县的“九族文化村”,我们还是领略了台湾少数民族的风采。
据台湾学者介绍,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属南岛语系,目前人口约33万人,他们的称谓分别是雅美、泰雅、布农、邹、赛夏、卑南、阿美、排湾和鲁凯等九族,现在又增加了邵族为第十个民族,该族是2001年台湾“9·21”大地震后,从台湾各地回到南投县重建家园后开始恢复的,目前只有290余人。
台湾少数民族或在丘陵地从事轮耕式的山田烧垦农业,或在东海岸狭窄平原地带进行水田稻作,或在兰屿岛上从事梯田水芋的生产,但都未能发展为大规模的农业。狩猎、采集与农耕是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经济和宗教生活中重要的活动。采集与农耕多半是女性的工作,男性则在部落或家族共有猎场、渔区中从事狩猎和捕鱼。台湾各少数民族的礼仪祭祀主要有:阿美族的丰年祭与成年礼、卑南族的猴祭、排湾族的5年祭、鲁凯族的婚礼、布农族的打耳祭、雅美族的飞鱼祭和大船落成礼、赛更族的矮灵祭、邹族的战祭等等。
“九族文化村”坐落在台湾中部的南投县境内,依山而建,山下是各种现代化的、充满刺激的游乐区。九个民族的房屋模型分布在半山腰,山上还有一个定时演出的剧场,称“娜鲁湾剧场”。舞台面对一个月牙形的大水池,观众隔水观看节目。虽然节目主持人有极高的娱乐鼓动手段,但表演的节目应该说是很传统的台湾各少数民族的舞蹈。有的舞蹈很像云南佤族的甩发舞。节目的高潮是雅美人的大船下海仪式,只见几个小伙儿将一艘小船高高举起,船上还有一个小伙子,大家齐喊一,二 ,三,连船带人一起投入水中,船安然落水,没有倾覆,表示仪式成功。再就是打秋千过“河”。每一个小伙子都以非凡的身手表演打秋千过河,有的还故意掉到水里。演出结束后,还请观众参与打秋千活动,还真有几个掉到水里,浑身湿淋淋的,引得观众一阵阵笑声。随后,主持人宣布:“现在由来自大陆的56个民族的学生,为大家演出节目”,观众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团分别演出了藏族、傣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的歌舞,最后上场的是56个民族学生共同表演的大型舞蹈,场面空前,观众报以非常热烈的掌声。一位台湾老人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一边照,一边说:“这简直是国宝,太难得了,56个民族都在这里相聚了。”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跑上台来与我们的学生合影留念,气氛十分融洽。有的观众追着问:“还在哪儿演出?”“在台北住在什么地方”等等。
联欢结束后,全团在公园雅美女导游的带领下,分别参观各少数民族的房屋,详细了解各个民族的情况。当来到鲁凯族的一个房屋的窗口时,女导游说这是鲁凯青年男女秘密幽会的通道,通常小伙子在外面吹口哨,姑娘听到后,就从这个窗口里爬出来,小伙子在外面接应。由于鲁凯族对姑娘的标准是以胖为美,所以窗口开得也比较大。团里的几个姑娘听罢还真的从窗口里爬了出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下山的缆车上,导游教给大家一句最常用的问候语:“娜鲁瓦”意思是“你好”,相当于夏威夷人的“奥罗哈”和毛利人的“卡奥拉”。大家在导游的率领下共同唱起了“娜鲁瓦”的歌,并向每一位游客招手致意。好不热闹,看到此情此景,我默默祝福:愿台湾的少数民族,繁荣昌盛!
独特的自然风光
台湾只有3.58万平方公里,但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却有290多座,其中最高的玉山海拔3997米,当然还有著名的阿里山。除了高山,台湾还有丘陵、湖泊、海岛等各类地形、地貌,一年四季各种气候都有,各种植物也有。比如在台湾能看到雪,而在大陆南方省份却很难看到雪;再比如红松林在台湾的淡水湾生长,这里是这种植物在世界的最北端的位置了,再往北就没有这种植物了。
当然到台湾不能不提日月潭。据说最早是台湾的邵族人在台南追逐一头白鹿,一直追到台中南投县,即现在日月潭的位置。当他们发现日月潭时,白鹿就消失了,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地方实在太美了,就住下不走了。日月潭原来只是很小的两个湖,后来在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期修了水坝,蓄水量才到了现在这个规模。我们到日月潭的时候正是上午,阳光下,湖水粼粼,山清水秀,像是一幅风景画,只可惜时间太短,我们匆匆在码头上照了几张相就离开了,真是恋恋不舍。
然而在基隆附近的野柳风景区,我还是被这异常奇特的地质奇观惊呆了,可以说这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
野柳是一个海边风景区的地名,其中最出名的是海岸上的奇岩,它们是经波浪侵蚀、岩石风化及海陆相对运动、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极具观赏价值。
这些岩石种类繁多,包括化石、烛台石、蘑菇石、姜石、溶蚀盘、风花纹、蜂窝石、豆腐石、海蚀沟及奇形石等等,形象非常逼真。其中最著名的是女王石,可以说是野柳的象征。
我们来到野柳,正是阳光照射最佳的时候,大家简直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纷纷摄影留念。尤其是蘑菇石,就像大陆西部大漠的风景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说台湾只有一两个景点,还不算奇怪,但是将这么多美妙的景色全集中在一个岛上,你能说它不是一座宝岛吗?
毫无距离感的台湾人
大陆和台湾隔绝了50多年,初到台湾的大陆人都会在心里问自己,台湾人到底什么样?虽然语言相通,但思维举止呢?也相同吗?带着这些疑虑,我走进了台湾。前边已经提到,在机场我已消除了这些疑虑,然而在以后的几天和台湾接待人员的接触中,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入了,也完全没有神秘感了。
在台期间,与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两位导游和TVBS的陪同戴小姐。两位导游都姓张,50多岁了。我们1号车的导游叫张振煌,是台湾旅游观光领团研一班的班主任,长得一表人才,操着纯正的普通话,声音也非常好听,典型的男中音。据张导自我介绍,他祖籍福建,在台湾已是第7代了。他本人可以说是生在其中长在其中的台湾人,现在还担任台北一个合唱团的领唱。
从张导身上,我们发现了台湾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文明素养较高,非常的敬业,对人十分亲和,讲礼貌,为人中规中矩,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传统的因素。当然,从导游角度讲,张导还有自身的特点。他知识面非常渊博,只要一上车,就站在前面,面对着大家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从台湾的历史到现在的建筑,从独特景点的来龙去脉到路边的槟榔女,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到民间传说,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把车厢就当做了自己的课堂,讲得那么投入,那么深情,往往使得十分疲惫的团员仍目不转睛地听着。有的时候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嗓子都讲哑了,但仍不休息,其敬业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听张导的讲座实在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从他那里得到的信息量,可以说即使在台湾住上一年也无法获得,尤其是关于台湾历史和少数民族的情况。从张导那里,我知道了台湾布农族有8部半和声唱法,只可惜没有机会亲耳聆听;泰雅族曾经统一过全台湾;邹族曾有纹面和室内葬的习惯,台湾的少数民族占台湾总人口的2%,凡是母亲是少数民族的,就可登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考大学也有分数上的照顾等等。
讲到台湾历史,张导介绍说:清康熙九年台湾正式建省,原属福建省管辖,当时台湾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受照顾,在每年录取的状元中,必须有一人是来自台湾省的。一次,我们从新竹到台中,中间休息时,张导突然拿出一小盒红番薯请大家品尝,并称这是当地的特产,微甜,无纤维,个头不大。与其相关的还有一个故事。据说雍正皇帝曾到台湾微服私访,走到新竹时饿得饥肠辘辘,吩咐手下人找吃的。手下人敲开一个老伯伯家讲明来意,老伯伯家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地里还没有长好的红薯,便把地里的红薯挖出来煮了一大锅,雍正君吃了一个觉得非常好吃,忙问:“这是什么?”老人答:“红番薯。”“好,好”雍正连连称赞。张导调侃地说:“这叫物以人为贵,皇上吃过的东西嘛!”我吃了一块,还真是名不虚传,又甜又香!一个同学指着路边的槟榔店问:“张导那是什么?”张导又引出了台湾槟榔业的历史和槟榔女的现象。他说台湾从事槟榔业的有300万人,每年的收入是1000万台币。路边槟榔店里的槟榔是卖给过往的司机的,因为槟榔是提神的,起初是老婆婆卖,后来换成时髦女郎了,形成了一种色情之亚文化现象。说到这张导语气充满了无奈。
有一天晚上回来已经很晚了,听说团里有一名团员病了,张导急忙联系车,并陪着一起去医院检查。等到检查完毕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了,他只睡了两个小时就又起来精神饱满地为大家开始了新一天的导游。同学们被他的关爱新感动,都把他当做一位慈祥的父亲。
TVBS的戴小姐是一个典型的台湾女孩,热情、大方,说话甜甜的。起初她和大家还有点陌生,总是和同伴坐在车的前边,后来在从台中回台北的路上,车厢里开起卡拉ok,虽然电视里全是台湾歌曲,但同学们唱得是那么地流畅、动情。见此情景,戴小姐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唱了起来。不一会儿,戴小姐就坐到车后面和同学们一起又唱又笑,又喊又叫,简直像个大顽童,玩得好不热闹,按都按不住。在基隆夜市,戴小姐领着几个同学逐一品尝街边的小吃,一样一样地向同学们介绍,最后竟吃得拉了肚子,真有趣!在机场告别时,戴小姐哭成了泪人,和每一个同学紧紧拥抱,直到我们都进到机舱里边去了,还能看到她一边哭一边挥手!
臺湾的一般老百姓对我们也很友好。一次在参观自然博物馆时,我坐在一个椅子上休息,博物馆一位女工作人员主动问我需不需要什么帮助,当知道我是来自大陆的,便非常好奇地问我,大陆实行几年义务教育,学不学英语,知不知道郑成功是谁等一大堆问题,我一一做了回答。当我问她台湾人信星座是怎么回事,她马上问我的出生年月日,然后打电话向同事求助,搞清我的星座。在计算年代时,她也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说民国纪年太麻烦了,还不如跟大陆一样,实行公元纪年,国际通用嘛。当她得知我从大陆带来的手机也能用时,吃惊不已,同时也很高兴。她激动地说:“两岸早就该多交流了,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我真想回家看看。”
据了解,台湾每年来大陆观光的人为300万人次,而大陆入台的人仅有20万人次。最近台湾刚刚开放了旅居海外大陆同胞赴台旅游,但又明确规定晚上11:00点名,连台湾媒体对此都不满。
短短7天的台湾之旅一晃就过去了。在去机场的路上,张导动情地发表了他的告别演说:“我从事导游20多年了,带过无数个团组,也经历过无数次送别。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对你们这个团是那样地留恋,简直到了依依不舍的地步。我希望两岸能进一步开放,相互多交流。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逢,真是相见时难别更难,我真舍不得你们走。昨天我一夜没睡,也睡不着。我和另一个张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小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位团员,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接着他给大家发礼物,原来是故宫的门票,背后印上了两位老师告别的话。大家都为张老师的一番话所感动,有的同学也在悄悄地流泪。我分明看到张导的眼眶也浸着热泪。
飞机起飞后我看了张导送给同学们的赠言:“有所不舍,因你们是一群多么令人喜欢的孩子,必须有舍,因分离是一个想念与团聚的开始,愿上天祝福你们。”给我们老师的赠言是:“感谢你们,让我们能与这群孩子结缘,希望能有缘与你们再聚,愿上天祝福你们。张振煌,张锦彬 2002年3月7日于台湾。”看完赠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犹如一个刚刚相识的好友,但又必须马上分手一样。是依依的眷恋?还是深深的感触?两者兼而有之吧。我眷恋台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感触台湾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台湾驻足的7天7夜,我的感受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此刻,有远处传来的祝福声,也有独自吟出来的内心感慨,这些都是自然中最和谐的曲调。这曲调是动态的,在我的思维空间里相对地跳动,它却又是永恒的,犹如散落在我记忆中的凝固了的印象。看着机舱窗外渐渐模糊的宝岛,我心里默念着:“再见了,台湾;再见了,可爱的同胞;今天的分离正是为了明天的再聚。我希望这一天来得越早越好!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