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注重文化的资源化开发和利用,培育和发展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是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有必要从最基层的农村社区——村寨开始,让最普通的村民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并从提高文化素质和改善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受益。为此,《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云南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样、生物资源多样的特色优势,走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分阶段建设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区……建设遍布全省的各种‘民族文化生态村”,使之“成为保护、展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
于是,最初由一批学者进行尝试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纳入了全规划,从学术主导的应用实验项目升格为政府引导的乡村建设规划。迄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乡仙人洞村、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北大村乡月湖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巴卡小寨4个试点己初见成效:村民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教育和科技受到重视,村落环境得到改造,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旅游开发和经济增收开始显效。
紧接着,《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确定了建设“以具有优秀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典型村寨或乡镇为主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以及民族民间文化专业门类示范点”的规划,并明确地要求:“民族民间文化专业门类示范点的建设应当遵循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路。地州市县要依据各地民族文化资源基础,广泛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之乡的活动,进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专业门类示范点可以同‘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相结合,每个县市原则上确定一个,部分重点县市确定数个加以扶持,形成市场和品牌后再推广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则规定了更加具体的工作任务:规划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要“把文化生态作为乡村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村包括各种具有文化深厚蕴涵的村寨,若连片的村寨具有明显的共同性,范围可扩大到乡镇一级。”在整个“十五”期间,“全省规划约50个村……重点建设约10个村”。
事实上,“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己经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工作落实到乡镇、村寨社区的实际着力点,并且能够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在县市基层具体实施的应用性龙头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云南试点”实现完满对接。至此,遍布全省16个地州市的30余个村寨或乡镇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摸底调研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实地考察成果。这里所称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个泛指概念,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特色的各类文化资源——特别是有条件加以产品化、产业化的文化资源——蕴涵深厚的村寨或乡镇。
本项调研办图达到以下多重目的:
(1)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摸索农村社区建设思路:
(2)探讨不同特色的村寨或乡镇建设的分类指导原则;
(3)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寻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4)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探索西部乡村经济社会的特色发展新路。
西部乡村社会发展的人文经济之路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一体化国际市场的格局。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逐步放开市场,直至完全跻身于世界市场资本运作规则的无情竟争之中。如此一来,不仅使我国的农业、工业、商业等传统产业面临巨大考验,而且更对我国孱弱的文化产业提出了异常严峻的挑战。
云南同整个中国西部地区一样,一方面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蕴藏,另一方面这些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和资本化运营极其不够。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美国吉斯尼创造了艺术形象米老鼠,到头来迫使上海糖果厂不得不放弃数十年创下的名牌商标;云南石林彝族出尼人创造了阿诗玛文学形象,几十年来却听任电影、舞蹈、甚至还有烟草生产者随意无偿使用。很容易设想,不久以后的某一个时候,国外的强势文化产业跨国公司一旦进人中国市场,只需开设一家类似“微软研究院”的机构,高薪招聘一批重要的民间文化传人及其相关学者,便可以轻易垄断某些举世瞩目的文化样式、艺术产品和工艺技术。文化领域的经济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保护民间知识产权必须未雨绸缪。
文化资源是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种强力资本。西部大开发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持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注重各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化开发和资本化运营,培育和发展各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产业。目前,通过对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己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面向未来的发展不得不关注的一项紧迫任务。
实际说来,西部广大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过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应该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同时大力保护和改善西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绿色”产业,可同时为西如的文化资源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这些对完全符合回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此类“绿色”产业应当成为西部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西部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乡村发展问题,特别是少激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问题。西部地区拥有我国超过出80%的国内民族,西部乡村集中了我国最大量的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积尤其广大。
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不发达,西部县市、乡瞩事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文化单位更是举步艰难。即使各地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资,也只会越来越成为沉重负担,不少的基层文化设施己经由于缺少运行费用而不得己闲置甚至荒废。促使基层文化单位实现由纯粹的“事业型投入”向“产业型产出”转制或部分转型的体制创新,改变目前的存在状况,已经势在必行。
西部广大乡村的发展需要有突破旧制而一举多得的力举,把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乡镇社区文化建设、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民间文化产业开发、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基层文化单位改制各项要务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步瞩——
(1)从文化资源的保护性瞩查、注册入手,重点是传统知识人才(智力)、技艺(工艺)、产品(品牌)等等可实现资本化运营的资源,注重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定位评估,着力于乡村文化产业生长点的论证和培育;
(2)扶持和引导民间文化传人成为类似“科技示范户”那样的新型生产带头人,促使并帮助文化蕴涵深厚的乡村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村”走向市场,组织特殊技艺(技术)、特色产品(品牌)申请专属权,形成品牌获得有形或无形资产增值;
(3)培训和推动乡村文化人向文化策划人、产业经纪人发展,尝试并推行基层文化馆、站向兼有文化策划、经纪、生产、营销(公司)职能改制或部分转型的体制创新,促进并完善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规划的良好整合:
(4)在具备规模化开发前景的项目上引入社会资金建立文化产业股份公司,在西部各中心城市和内地、沿海大城市设立相应营销公司实现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
西部发展不能不基于西部广大乡村的发展。西部地区同样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但必须避免重蹈沿海乡村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严重破坏环境的复辙。西部乡村发展不妨考虑以特色旅游业和民间文化产业为起步平台,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摸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一条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最终或许能够更快地步人所谓的“新经济”时代。
文化产业开发与乡村文化资江保护
西部地区参与市场经济竟争,开发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人文经济,首先有必要为自己找准市场定位。现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大行政系统所管辖的文化产业可概称为“国有专营文化产业”,在云南主要是省会中心城市能够有所发展,一则无法与东、中部地区相提并论,二则在地州及其以下地区难有作为。云南当然需要尽快促使中心城市的“国有专营文化产业”成长壮大,但无疑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针对我省多民族地区、乡村贫困地区分布广大的实际情况,在地州、县市、乡镇、村寨各级,促进“乡村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和更加紧迫的需要。这就需要从乡村基层社区——村寨乡镇开始,把文化生态作为乡村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面。
(l)在适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的村寨乡镇,鼓励和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培育和建立经营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集团)。
基本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一向保护得较好;具有较为奇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良好的交通状况,或交通状况容易加以改进;组织客源、安排食宿等方面有临近的城镇可以作为依托。
规划建设的评估指标:进行较为全面地考察,包括地理气候、山川地貌、文化景观、家居建筑、民俗风情、交通状况、食宿条件、市场前景等方面。各民族民间建筑艺术视为乡村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一部分,重点归人此类评估范围。
(2)在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的村寨乡镇,鼓励和扶持发展特色工艺品产销业,培育和建立生产、经用特色工艺品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集团)。
基本条件:具有民间工艺品生产的悠久传统,产品生产技能至今仍未失传:工艺产品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并有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的条件或潜力;拥有在当地、本民族中地位显赫的民间工艺大师,或拥有众多工艺技能较突出的工匠人才;自然生态环境、交通食宿条件尚可。
规划建设的评估指标:侧重于民间工艺品资源的详细考察,包括可加以产品化、市场化的古老生产工具、传统生活用具、精神生活用品(法器、礼器、乐器、道具等)、金属工艺制品、土木工艺制品、服饰绣染制品、纺织编织制品、特色饮食制品等等,同时涉及相应工艺品生产的材料来源,并兼顾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交通状况、市场前景等方面。各民族民间绘画、雕塑、剪纸等物化艺术产品视为工艺产品的一部分,重点归入此类评估范围。
(3)在适宜发展不同样式的民族演艺文化产业的村寨乡镇,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业,培育和建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集团)。
基本条件:具有悠久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技能至今仍未失传;表演艺术样式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并有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的条件或潜力:拥有在当地、本民族中地位显赫的民间表演艺术大师,或拥有众多艺术技能较突出的表演人才:自然生态环境、交通食宿条件尚可。
规划建设的评估指标:侧重于民族民间表演艺术资源的详细考察,包括可加以产品化、市场化的音乐(声乐、器乐)、舞蹈(祭祀舞蹈、礼仪舞蹈、生活舞蹈等)、戏剧、曲艺,以及节庆、祭典、仪礼、杂艺民俗活动、民间体育竞技、游艺活动等等,同时涉及相应艺术表演道具的材料来源,并兼顾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交通状况、市场前景等方面。服饰表演艺术视为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一部分,重点归入此类评估范围。
(4)在暂不具备各方面开发条件但濒危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村寨乡镇,规划和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养护村(区)。
基本条件:濒危文化类型或文化样式具备不可替代的唯一性、难以复现的独特性、极端罕见的代表性,具有类似于生物孑遗物种遗传基因的重大保存价值,使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得以休养生息,并重新发扬光大,同时注重今后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规划建设的评估指标:文化类型或文化样式的历史渊源、沿革变迁、濒危程度、文化保护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以及今后在传承发展前提下开发利用的前景,同时兼顾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5)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和近期以来得到公认的文化名村名镇,必须优先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的实际情况,分别纳入以上4类特色文化村镇的范围,按照相应事本条件和各类评估指标加以规划和建设。
其中的关键是把握乡村文化传人、特色文化村寨、基层文化馆站这三个具体切入点,建立由政府扶持、引导、授权的“公司+农户”组织化模式,这在种植业、养殖业已经是十分成功的经验。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原则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第—,我省规划建设的族文化生态村注重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决不同于所谓的“文化保留地”。在此,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态”二字强调的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文化环境。
对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社区化保护理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博物馆界的学者据此首创了所谓“生态以物馆”,即瞩物馆保护的社区化,迄今在全世界已建立了300多处“生态博物馆”,分布于诸多国家的乡村社区。中国的第一家“生态瞩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末建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校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与之同步,只不过没有采用“生态博物馆”的名称。博物馆式保护的提法很容易导致某种误解,似乎原封不动地保存下去才是最可取的,而那恰恰是作为文化殖民主义补充的“文化保留地”的做法。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把各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置于首位,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素养、文化生活质量和乡村文明程度。
第二,我省规划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注重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决不同于普通的“旅游开发区”。在此,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态”二字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传统氛围。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把对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放在重要位置,将文化资源视为最高层次的社会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为此需要很好地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
第三,我省规划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注重文化民俗的原生地存活态,决不同于人造的“民族村”景观。在此,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态”二字强调的是一种不离本上的民族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和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那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却与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传统不离本土的传承毫不相干。况且,在那些经营性的场所,包括民居建筑在内的文化产品展示,包括歌舞服饰在内的文化产品表演,显然都规避在原产地民间知识产权保护之外,今后必将对此加以纠正。野生生物的最佳保护有一条员根本的“栖息地原则”不可违背,民族文化传统的良性传承更应当坚持不能离开文化的原生本上。云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原生地存活状态原则,要保持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就必须保证文化源泉的活水长流,这也即是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态”二字最根本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