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治
韩石山先生的《寻访林徽因》我看了好几遍。不知别人读韩先生的文章有怎样的感觉,反正我读韩先生文章的时候,总是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会微笑起来,心里就觉着十分舒畅。有时候本来满肚子不痛快,读过韩先生文章之后,心里的疙瘩就化解了许多。真正的好文章大都具有这样的功能。这也是人们喜欢读佳作的一个原因。
《寻访林徽因》不仅是一本文化含量很高的书,而且,更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很高知识水准的书。全书40篇文章,分为“文事探幽”、“文坛论战”、“文人情怀”三辑,加上卷首一篇作者的《自序》,总共41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美文。
这本学术随笔集所涉及的人物,大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如徐志摩、胡适、周作人、梁实秋、李健吾、张爱玲、萧红等。这些人物,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化史上,他们的生活与创作、学识与影响,都是历久弥新,让后人难以忘怀的。
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要有良好的史学训练,否则,捕风捉影,言之无物,难免为世诟病;其二,要文笔好,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把辛辛苦苦搜集来的史料白白糟蹋了。好文章应是既能给人以新知,又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人们期望增强学术文章的可读性,提倡作家学者化,正是由于现今兼具这两者之长的作者与作品太少了。
《寻访林徽因》则是一本既会受一般读者欢迎,也能让高品位读者满意的书。韩石山先生本是学历史的,却也出版过长篇小说和多部散文集、文学评论集。尤其是一部《李健吾传》和一部《徐志摩传》,以其史实的详备、风格的独特,深获读者好评。而从《寻访林徽因》一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上是下过很大工夫的,凡所立论,都有翔实的史料作基础,有些文章本身就是史料的整理、史实的叙述。另一方面,作者那支笔也实在是好:叙事清晰又跳踉多姿,酣畅淋漓而不乏幽默,议论直入堂奥而灼见迭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一般作家没这么好的学问,一般学者又难有这样好的文笔。这或许是这本书好看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作者最显著的特色。
至于书的内容,只须看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是多么丰富与好看了。如:《张幼仪与徐志摩情感揭秘》、《胡适与陆小曼的私情》、《<雷雨>是巴金发现的吗》、《周作人与<情波记>风波》、《高长虹与鲁迅的反目》、《徐志摩与吴宓》、《胡适与吴健雄》、《也谈张爱玲与胡适》等等等等。没有一篇不叫知道这些作家或作品的人们想来探其究竟、一睹为快。
《寻访林徽因》韩石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 定价:16.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