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如何发展生态畜牧业

2001-12-30 09:57额尔敦其其格
中国民族 2001年4期
关键词:草场牧民畜牧业

额尔敦其其格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引起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广泛关注。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增强治理力度,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本文就内蒙古畜牧业如何走生态之路作如下探讨。

一、走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从内蒙古目前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牲畜规模过大,已严重超载,但对于社会需求来说,特别是对于牧民致富需要来说,规模还远远不够。虽然60年代起,理论界、学术界开始强调“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合理性,却忽略了牧民迫切要求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只强调低水平的草畜平稳,没有强调增草才能增畜的紧迫性,近几年对增草增畜的适宜性和迫切性呼声强烈,但终因投入不足,措施不力,效果不佳。如果把扩大再生产规模仍然建立在掠夺草原资源的基础上,后果不堪设想,问题在于我们还必须尊重和重视牧民致富的强烈愿望,必须承认和正视牲畜规模逐年在扩大的趋势。实践证明,只强调以草定畜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措施,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进行合理的引导,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发展生态畜牧业,解决人、畜、草的和谐发展问题。

(一)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畜牧业以划区轮牧,合理利用划地资源为重要手段,对分散居住点,合理布局饮水、盐点和饲料点,引诱家畜均匀采食等办法达到畜群的均匀分布;利用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牧草生长期特点,形成互补性轮牧系统;利用永久性固定围栏,根据畜群大小,草地产草量等条件,划分放牧小区,在小区内遵循牧草再生规律和条件进一步分块轮牧,这显然能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草原,使其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这无疑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收入的根本保证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主体,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态畜牧业立草为业,以增草为手段来实现增畜,更切合牧民摆脱贫穷的强烈欲望。重视牧草栽培,草地改良,兴建人工草地,提高饲草产出量,同时要特别注重饲草的有效利用,对青、粗饲料保存和加工调制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和推广来提高牧草的利用度,从而实现增草增畜。有草便有畜,有畜才可提高出栏率,牧民脱贫致富的欲望便有了可望实现的根本保证。

(三)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牧区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连续16年的丰收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从去冬今春、夏三个季度所遭受的严重损失看,草原建设远没能赶上退化速度,畜牧业仍没有摆脱盲目扩张头数,单纯追求数量的低水平、低效益局面。饲养方式的原始性,经营管理的粗放性,超载放牧的破坏性,灾害发生的频繁性,都使得草原畜牧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能改变生产和经营的粗放型为集约型。而集约型畜牧业的核心就是生态性。因为生态畜牧业集生态学与生物工程学于一体,因地制宜地在草原地区实施草场、牲畜、人口的协调发展。在恢复草地能力,兴建标准化草场、围栏封育、良种的选配、饲养方式、生产和经营等各个环节综合使用生物技术、配套技术,实现综合治理沙化,达到休养、保护、建设草地,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

二、加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构想

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和生态技术同传统游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指导和组织生产、建设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建设草原环境,持续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一种生产体系。生态畜牧业可以在个别生产单位或局部地区率先实现。从我国牧区目前的情况看,实现现代化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但实现生态畜牧业并不遥远,局部地区在几十年、十几年,甚至3—5年内就可以达到一般程度。因此,在草原牧区突出强调生态畜牧业比强调现代化更具有现实意义。生态畜牧业具有更直观,更具体,操作性强,更贴近现实等特点,适宜于内蒙古草原三化区,以指导性强,更易于把握和实施来显示其重要作用。

在草场经营方面,对天然草场采取划区轮牧,打草场实施轮刈制,并合理安排放牧强度,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在条件较好的草地,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改善草群结构,提高草群质量和牧草产量;在水土条件相当好的草地,采取畦田化和水、草、林、机、路配套技术,建设标准化草场。人工、半人工以及高标准草地建设水平是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标志。因为生态畜牧业把以草定畜,保持生态平衡放在首位,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草增畜,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方面,通过引进和选育、改良畜种,提高饲草转化率,提高个体产量和质量。

在牲畜群体生产能力方面,通过枯草期舍饲、半舍饲,牧草旺期放牧等方式改进饲养方式,合理调配营养,提高母畜比重、繁成率、出栏率,实施成本核算,加速畜群周转,增加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在生产手段上,主要采取生态技术,如生物学、生态学和微电子技术等配套技术,如农机、化肥、农药等工业化技术和游牧技术的合理成份,配之以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产品附加值。

在投入上,对生产过程的重点流程和主要环节,进行密集的物质、技术和劳动投入,有效地组合配套资金、科技和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应。

在经营机制上,打破分散经营的格局,让牧户、家庭牧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与市场对接,与科研院所对接,走向专业化,实现集约型的产业化经营。

生态农业的试点始于80年代,现在全国已有51个国家级、100个省级试点县。而且由农业部等七部委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领导小组。而生态畜牧业试验示范区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锡林浩特市一家,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推广速度,为此,加大生态畜牧业的建设和推广力度尤为重要。

畜牧业要开拓生态发展之路,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建设和推广体系。生态畜牧业是传统游牧业向集约型畜牧业进而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根本所在,是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是21世纪现代畜牧业的希望和方向。各地各级领导,尤其是牧区,半农半牧区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从开发内蒙古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建立专门机构,或责成有关单位,抓紧建设和推广。

2.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生态畜牧业这一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会也不可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概括,经过政府和有关中介组织强有力的推动才有可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组织专家调研作出发展规划或纲要,并按规划有计划地实施,才可能有步骤地推开。

3.做好实验示范工作。充分利用占全区农牧户总数12.4%的一场三户,即家庭牧场、畜牧专业户、农牧结合户、科技示范户建立各种模式的示范区。在小区内实施畦田化和水、草、林、机、肥、路标准化建设,形成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结构型生态小区。对于有一定指导性的加以总结推广,引导牧民试用、探索,有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后再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对于高标准的示范区一定要注意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注意按规划中规定的有关评价标准进行严格的核算。积累经验不是目的,获得效益才是目的。

4.深入研究提高水平。生态畜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要集中相当部分专家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同时应及时引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接,不断提高水平。以试点县(旗)、村、牧场、户为基础,开展培训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生态技术,增强环保、市场、商品、法律意识,引导基层干部群众走向生态致富之路。

猜你喜欢
草场牧民畜牧业
听不见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必要性及应对措施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
对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青青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