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宗泽
9.11事件对美国所产生的震憾和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美国国内就美国究竟应当如何在世界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新秩序”与“帝国”
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麦卡利斯特批评说,美国“不应当像帝国一样行事”,那样会导致“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弹”,并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扩大了它在全球的优势,实现了一个新的“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所不同的是,美国现在是一个“民主帝国”或“自由帝国”。波士顿大学的国际关系学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称,实质问题不是美国会不会成为一个“全球霸权国家,而是将是哪一种霸权国家”。美国必须充分利用目前处于支配地位的时机,不仅确保美国的主要利益,而且使民主和资本主义成为永久的全球秩序,建立某种由美国利益控制的世界政府形式。美国《国民利益》2001年春季号杂志将美国国内存在的不同看法归为三类:控制派、改造派和克制派。控制派主张美国独立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抓住当前处于支配地位的有利时机,利用美国的巨大力量使美国不仅成为国际体系的领袖,而且成为主宰。改造派主张由美国和其他盟国一起对世界格局加以改革以使其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克制派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会变得更加太平,美国应当适可而止地参与国际事务。
“现实威胁”与“长远威胁”
美国冷战后历任政府从维持和巩固其战略优势出发,考虑得更多的是:在一二十年后所面临的“高威胁”是什么?谁可能是美国霸权的新的“挑战者”?因此,美国不惜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废弃国际军控条约,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大力强化军事同盟。为了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要把北约扩展到俄家门口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在亚太,美国加强与日本的双边军事同盟,拼凑小北约,着手制定协防台湾的“紧急应变计划”,大量售台先进武器。但9.11事件表明,美国尽管很强大,却也很脆弱,尤其是在对美国安全威胁的估计方面大有问题,虽然美国政府也不止一次地提及要防止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在内的“不对称威胁”,但对这种“低威胁”的理解并不深刻。“直到上个月(恐怖袭击事件)之前,美国还把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军费用于备战两场常规战争”。现在美国对于国际恐怖主义已有了切肤之痛,布什总统把打击恐怖主义称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但这场新型战争将是一场新游戏,需要新规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以“不对称威胁”为特点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实际上超过了传统的国家对国家之间的威胁。新世纪美国将更容易面临这种“后现代恐怖主义”威胁。
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国内对于有无必要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争论更加激烈。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导弹防御计划在恐怖袭击面前根本不起作用,而且劳民伤财。如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田和参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拜登认为,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它不能阻吓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另一派则坚持认为,9.11事件恰好说明美国不仅完全有必要而且应尽快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拉里·沃策尔就持这种观点。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
美国依仗过去10年的经济扩张和超群的综合国力,以及西方“自由世界盟主”的地位,在政治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突出。其一系列单边主义行为一度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矛盾焦点。
9.11事件后,美国一改原来立场,一方面,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反对恐怖主义的两项决议,为打击恐怖主义行动寻求“合理性”,并迅速同意向联合国补交5.82亿美元会费。美国舆论称“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更近了”。布什政府认识到,即使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要对付“没有边界”的恐怖主义活动,单边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综合性手段,要准备长期斗争,而且需要靠国际合作。因此有人称,这表示美国单边主义走向终结,国际协调将成为21世纪的主线。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在处理9.11事件及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来看,主张“多边主义”的鲍威尔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巩固。其实,无论是单边主义者还是多边主义者,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在目标上,而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与手段。但究竟奉行何种主义的外交政策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次事件将使关于该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
“自由”与“安全”
9.11事件彻底打破了美国人的本土“安全神话”,使之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创伤。现在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担心其本土的安全。美国的情报部门警告说,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化学武器进行攻击。美国已经加强了对水坝、核电站、水库等重要设施的安全保卫,在大城市里投放了更多的警力,政府并要求加强对移民实行“监督管理”。其中一些措施触及过去不能侵犯的某些“个人隐私权”,越来越多地引起对“民权”的关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问题是要“保护像美国这样的开放性社会免遭恐怖主义的袭击,特别是自杀性袭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学者警告说,“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和五花八门的恐怖主义武器。即便我们成功地消灭了本·拉登,我们必须记住:蒂莫西·麦克维(美国俄克拉何马大爆炸的主犯)可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当我们为防止民用客机再次成为巨大的巡航导弹时,恐怖主义分子将会利用我们开放式社会中其他脆弱点并找到破坏性更大的武器”。
美国如何将这种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惊恐”和“震撼”转化为新的对外政策还有待观察,但其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今年10月初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里,就把“防范不对称威胁”作为主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明确提出了要把美军的首要任务改变为本土防卫,加强对付突然袭击的能力。
今后怎样对待阿拉伯世界
他们为什么恨美国?这恐怕是美国公众自恐怖袭击事件以来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人们对布什所说的这是“对自由的攻击”不以为然,因为世界上还有众多的“自由国度”,恐怖分子为什么偏偏选择美国呢?《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月27日发表文章说,多数阿拉伯人知道答案,他们认为这次攻击的目标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不是攻击“文明”或“自由”。
首先,它攻击的是美国。怨恨美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做法已经在阿拉伯世界成为普遍情绪。他们对美国多年来在阿以冲突中对巴勒斯坦人的不公正、长期打击和制裁伊拉克、美国军队驻扎沙特阿拉伯以及美国支持海湾腐败政府深为不满,其中对美国偏袒以色列尤为怨恨,它使“数百万人都有失败感和不公正感”。在穆斯林世界看来,这种袭击是美国在中东和其他地方“傲慢”政策的结果。当前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还十分关注美国的军事行动是不是“有分寸”,否则可能会在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引起更强烈的反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