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九五”云南的民族自治地方

2001-11-22 07:15张宝安
中国民族 2001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农业发展

张宝安

“九五”是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通道”的三大战略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为主线,以西部大开发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契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烟、糖、茶、胶等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受到严峻挑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多种困难,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拼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民族自治地方通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建立支柱产业,扩大开放,以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重重困难,国民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0年,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687.58亿元(当年价),比“八五”末期增长55.9%,年均增长11.18%,与全省相比高2.78%。其中第一产业230.32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31.2%,年均增长6.24%;第二产业216.32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66.5%,年均增长13.3%;第三产业240.94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76.3%,年均增长1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24元,比“八五”末期增长50%,年均增长1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稳粮调结构为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环保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的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有所下降,畜牧业、渔业产值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正朝着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迈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粮食生产连续5年喜获丰收。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5.83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34.6%,年均增长6.92%。其中农业总产值215.66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30.3%,年均增长6.06%;林业总产值36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19%,年均增长3.8%;牧业总产值102.08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55%,年均增长11%;渔业总产值11.59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82.6%,年均增长16.52%。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1)粮食总产量达750.87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16.6%,年均增长3.32%。

(2)油料总产量151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57%,年均增长11.4%。

(3)甘蔗总产量达1650.63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108.89%,年均增长21.78%。

(4)茶叶总产量4.79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26%,年均增长5.2%。

(5)大牲畜年末存栏数642万头,比“八五”末期增长5%,年均增长1%。

(6)猪年末存栏数1338万头,比“八五”末期增长9.7%,年均增长1.94%。

(7)羊年末存栏数508万只,比“八五”末期增长14.6%,年均增长2.92%。

(8)畜产品总产量为110.16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64.25%,年均增长12.85%。

(9)水产品总产量12.3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202%,年均增长40.4%。

在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除烤烟受“双控”影响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尤其是渔业、牧业、甘蔗、油料的增幅最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三、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面对结构调整、改革深化、市场约束的机遇和挑战,民族自治地方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按照转换经营机制,“抓大放小”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坚持将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采取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同时对企业实行科技改造,努力向产业升级迈进,使一部份企业呈现出扭亏增盈的良好局面,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国企改革的大步推进使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提速与增效并重,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增长。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18.82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52.3%,年均增长10.4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1)糖产量达110.29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62%,年均增长12.4%。

(2)卷烟产量达143.81万箱,比“八五”末期增长1%,年均增长0.2%。

(3)水泥产量达651.28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78.4%,年均增长15.68%。

(4)生铁产量达22.57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26.9%,年均增长5.83%。

(5)钢产量达1.07万吨,比“八五”末期增长8%,年均增长1.6%。

(6)发电量总计112.41亿千瓦小时,比“八五”末期增长35%,年均增长7%。

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除卷烟受“双控”影响增幅较小外,其余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糖、水泥和发电量增幅最大。

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民族自治地方通过深化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建立支柱产业,在国家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努力调整投资结构,发展生产,促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加快农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注重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由资源型、粗加工型努力向科技型、深加工型发展,提高科技对工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41.5:30.1:28.4调整为2000年的33.5:31.5:35,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上升6.6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股份制经济17.57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271%,年均增长54.2%;外商投资经济7.88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37.86%,年均增长7.57%;港澳台投资经济4.61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69%,年均增长1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所占比重达66.9%,与“八五”时期相比有很大提高。

五、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的精神,民族自治地方加强了农田水利、交通、能源、通讯、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大大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后劲。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达112.81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53.1%,年均增长6.4%。投资力度的加大,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有力地缓解了“瓶径”制约。到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公路通车里程达9.46万公里,铁路970公里,比“八五”末期分别增加2.11万公里和57公里。新建了大理、丽江、迪庆、临沧机场;新建、续建或完成了大朝山电站、曼湾电站、小湾电站、广大铁路、楚大公路、昆禄公路、昆玉公路、玉元公路、元磨公路、大保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九五”期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培植地方财源,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广开增收节支门路,促进了财政收支的稳定增长。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按可比价计算,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达48.43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71.9%,年均增长14.38%,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支出达127.68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79%,年均增长15.8%。财政收支的增长,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金融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贷款结构,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储蓄存款,有力地支持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09.56亿元,贷款余额达562.34亿元,分别比“八五”末期增长94%、161.58%。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末期的736.57元增加到2000年的1285元,增加548.43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有粮由“八五”末期的324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363公斤,增加39公斤,年均增长2.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八五”末期的183.7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55.1亿元,增加271.32亿元,年均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八五”末期的138.4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08.92亿元,增加70.47万元,年均增长10.18%。消费结构逐渐改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下岗分流职工多数得到再就业,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七、边境贸易较快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振奋精神,努力工作,迎难而上,在全省外贸大环境趋紧,边境小额贸易连续几年下滑的情况下,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使边境贸易在困境中取得新的成绩,实现恢复性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沿边8地州在积极寻求和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中,认真总结边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云南和周边国家的实情出发,引导推动边贸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中搞活经营,在转换经营机制中增强竞争实力,通过大力探索和实施“五个结合”等多种经营方式,使边贸在规范管理有序竞争中重新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好势头。沿边8地州800多家边贸企业通过治理整顿和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水平,亏损面下降,盈利增加,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力地拉动了边境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发展。2000年全省边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92亿美元,其中出口2.74亿美元,所占对缅甸、老挝、越南三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0.8%。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出口总额达1.87亿美元,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边贸总额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实现边贸进出口总额10033万元,比上年增长93.4%;“九五”期间,瑞丽、畹町、河口、盈江口岸年均边贸提供的税收分别是口岸财政收入的29%、75%、48%和21%。随着边贸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面向周边国家市场为重点,以沿边开放为重点”的两个开放带动战略重点已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打下良好基础,边境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八、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取得新的成绩。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九五”期间,我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取得新的进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7]47号)精神,确定我省民族贸易县68个,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68家,其中:轻工系统142家、纺织系统119家、民族医药4家、边销茶生产企业3家。“九五“期间全省共有15家企业享受国家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贴息贷款共3213万元;工行系统在“九五”期间共安排近5亿元优惠利率贷款和3400万元的贴息资金,用于民贸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省民委每年还从专项经费中安排部分贴息资金用于扶持民贸企业和定点企业。

金融、财政、税务等部门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民贸企业和定点企业抓住机遇,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做好服务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九五”期间,共审批民贸企业退税724户次,退税金额达4257.2万元,其中:供销社系统为1595.4万元;“九五”期间,68个民贸县供销社流动资金贷款额达50亿元,其中享受优惠利率的金额为27.5亿元,占55%。思茅地区8个民贸县的96户国有民贸企业和供销社,98、99两年享受减免增值税349.27万元,其中县级国有民贸企业先征后返122.97万元,县以下民贸企业基层供销社免征增值税226.3万元。大理州88家民贸企业两年共享受优惠利率贷款1.39亿元、贴息83.7万元,退息136.3万元。1999年红河州的8个民贸县供销社使用优惠利率贷款4218万元,建了10个市场,总面积28557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02亿元。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供销社96年至99年从农行贷款7452万元,得到退息214.5万元,免增值税86万元,这部分资金用于企业网点建设,改善营业设施,在重点集镇和农村主要市场先后新建、扩建购物商场15个,村级服务站11个,修建仓库、门市和购销店共计4.2万平方米;同时,积极扶持农户发展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先后扶持建立了以大蒜、芸豆为重点的专业生产合作社50个,1999年种植面积达10750亩,总产量达4200吨,实现产值460多万元。县医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市场,用好、用活民贸优惠政策,“九五”期间银行贷款总额1230万元,享受贷款贴息50.68万元,增值税返还42.8万元,享受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流动资金,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使得公司在整个医药行业经营萎缩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曲靖市9户定点生产企业98、99两年共获得贷款贴息768.9万元。楚雄雁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得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贴息贷款100万元,公司结合民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及彝族民间医验方,开发研制出彝心康胶襄,彝止血胶襄等13个品种的民族新药,1999年企业实现利润230万元。

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有关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仅保证了少数民族生活特需用品的正常生产供应,而且还为企业扭亏、解困、增效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展了企业发展生存空间,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九、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省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有73个,民族自治地方有51个;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乡有386个。“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省统筹安排扶贫资金127亿元,投入到贫困地区,通过实施改土、治水、办电、通路、绿色工程;小水池、小水沟、小水窖、小水井、小坝塘工程及贫困户人均一亩稳产农田地、户均一亩经济作物、户均一亩林果、每年户均出售一头商品畜、每年每个劳动力学会一门实用技术等“五大”、“五小”、“五个一”工程和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异地开发扶贫等,全省的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783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1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3.2%下降到4.7%左右。73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末期的459元增加到2000年的1100元,农民人均产粮由“八五”末期的316.5公斤增加到364公斤。经省政府考核验收,1997年和1998年共有16个贫困县、142个攻坚乡已如期和提前解决了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经过“九五”的扶贫攻坚,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乡乡通公路和97%的行政村通公路;96%的行政村通电;94%的行政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达79%;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十、电脑农业推广再创佳绩。为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省民委始终把民族地区的科技推广作为民委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扶贫开发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电脑农业专家系统——这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经过“九五”期间的艰苦努力,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工作由“八五”末期的5个县,扩大到2000年的55个县,其中有46个是民族自治县,42个是国定贫困县。推广面积由“八五”末期的5万多亩扩大到2000年309.3万亩,全省有387个乡镇2570个村委会897768户农户参加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推广的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6种粮经作物,亩产增长率均在8%以上,2000年共增收粮食16276万公斤,新增产值1.8亿多元。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863”计划,国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云南示范区第二轮项目,经国家863—306主题办专家验收,云南示范区项目获A级,为全国示范区验收最高级别,探索了一条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新路子。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应用科技,加快脱贫的步伐,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地处滇西北高原,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及各种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使全县劳动者掌握了2—3门生产实用技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由“八五”末期的5056亩扩大到1999年的27.56万亩,覆盖16个乡镇87个村委会,33721户农户。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烤烟、荞子、洋芋、苹果的综合增产幅度达8.7——21.08%;全县累计推广电脑农业79.53万亩,共增产粮食1501.8万公斤,净增效益3573万元。苹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万亩发展到13万亩,许多农户通过种植苹果成了万元户,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加快脱贫的路子。如今,“小凉山”的变化是惊人的。昔日习惯刀耕火种、粗放耕作的民族同胞开始涉足现代科技的殿堂,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不仅可以治愚,而且可以致富。

十一、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卫生事业等到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采取设立民族中小学、中专、民族班、农业职业中学等各种形式。从2000年起,对25个边境县(市)的123个沿边乡(镇)1549年校(点)的12万名在校学生实行“三免费”(免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并提高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等措施,加强民族基础教育。2000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为335.23万人,比“八五”末期增长5.8%,年均增长1.16%,其中大学10007人,中专32086人,中学91.65万人,农业职业中学6.38万人,小学233万人;少数民族干部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2%,比“八五”末期的24.51%上升了0.7个百分点。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省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23.27%,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总数的24.4%,比“八五”末期的22.54%增加了1.9个百分点。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82人,比“八五”末期增加了1641人,中级专业技术员39458人,比“八五”末期增加了18046人。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各种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18302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9%;拥有卫生机构1930个,医院病床2043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万多人,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到现在的66.9岁左右,医疗卫生保健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民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

总之,“九五”期间,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稳定,各族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的大好局面。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存在宏观趋好,微观尚为可忧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空间较窄;个私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科技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在新世纪的发展征途中,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地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为契机,以发展为主旋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在新世纪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再铸辉煌。(2001年6月27日)

猜你喜欢
民族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MINORITY REPORT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