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昆明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亥村,有位名扬青海的优秀党员、全国劳模和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藏族牧民拉夫旦。他家离镇上不远,我拜访他时,他正与家人修建一幢二层楼的新住房,是砖木与水泥结构的。
他客气地把我让到旁边的房子里,落座后我仔细打量着拉夫旦——中等个头,虽已58岁但身体结实硬朗,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的是朴实憨厚,一双坚毅、智慧的目光告诉我他早已看出我的来意了。
刚谈起话题,拉夫旦就说:“这里原来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我是个贫穷的放牧员。1980年以前,全村117户,647人,人均牲畜8头(只),人均年收入105元。现在人口增加了,人均牲畜22头(只)人均年收入1360元。原来全村原有2户定居,只有3间半土房,现在不仅全部定居了,而且都有中等水平的房子。村里有了自来水、电灯、电视机,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村里人说,如此巨大的变化都是拉夫旦带领大家走多种经营、科学养畜之路取得的。
发展市场经济,带头走多种经营之路
哈乙亥村地处日月山与青海湖之间的哈乙亥草原上,过去是个全牧村,自然条件差。党的三中全会以前,藏族牧民仍然沿袭逐水草而居的落后游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三中全会后,这里实行了联产承包、分畜到户。
1982年,拉夫旦被选为村支书。他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带领全村牧民脱贫致富。他当时认识到两点:一是光靠单一的游牧经济是不能摆脱贫困的;二是哈乙亥村的草场面积不大,载畜量有限,无限制地发展牛羊不可能,而人却在增加,人要生存,还要生活得越来越好。那么剩余劳动力怎么办呢?他说:“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号召搞多种经营、走劳动致富的道路,我相信哈乙亥村摆脱贫困的出路在于搞多种经营。”当时城里开始了商品经济热潮,他觉得办商业是可行的。然而要动员牧民群众走多种经营之路并非易事,这里的藏族牧民受传统的影响较深,加上对“割资本主义尾巴”仍心有余悸,他想那就自己带个头,放牧兼经营小商品。
1983年,拉夫旦贷款3000元,在家中办起代销店,成为当地第一个经商个体户。一些群众对此不理解,还说什么“将来运动肯定要挨整,成为斗争对象”。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我压力很大,但我相信政府,相信组织,认定这条路是走对了的。”他买了架子车,将油盐烟酒等生活必需品送到牧民帐篷里,第一年就赚了两万多。次年他又贷款12万,买了东风汽车,新开了6个代销店,仍然是经营日用品和小生产工具。东风车搞运输,跑西宁和拉萨,这年下来,仅经营就盈利10万多元,除还清了贷款还赚了5万多。这活生生的榜样,激励了当地许多人,效仿的人有了,搞多种经营、兼做商业的人多了起来。
看到牧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拉夫旦打心眼里高兴。1987年,他撤了代销店,拿出15万,又贷款12万,在倒淌河镇创办了第一个私营“综合消费品市场”。他告诉我:“一方面哈乙亥村走以牧为主、商牧结合道路,有不少的人了,办市场是为了给他们经商创造条件,提供做生意的地方;二是为了繁荣倒淌河地区商品市场,市场繁荣了反过来也会促进生产发展。”他还说:“外地人来这里做生意,不是也繁荣了我们的市场吗。我对他们说,这是你们发财,我们发展。”
此后他又加大投资,迄今已投入136万元,市场面积为7500平方米,有118位个体工商户在场内拥有门面或摊位。乡书记宁力雄陪我们参观了这个市场。里面日用百货、衣服鞋帽琳琅满目,花色品种繁多。许多商店小老板都是来自哈乙亥村的牧民及其子弟。据拉夫旦说,现在哈乙亥村有43人在市场内经商。综合市场旁边还有一个畜产品交易市场,藏族牧民从各地运来牛羊牲畜在这里进行交易。宁书记说:“这个市场牲畜交易量不小,冬春季每天买卖50-100只(头)牛羊,秋天旺季每天可达300-400只(头)。两个市场经营额由最初的每月3000元增加到现在10多万元,年上缴利税6万多元。这市场是哈乙亥村牧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在促进该地牧业生产和发展倒淌河镇的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良种,带头走科学养畜之路
青海湖畔的藏族牧民多少年来都是游牧,居无定所,要提高出栏率必须靠科学养畜。1986年,县里分配给倒淌河30只品种优良的公羊,每只360元,尽管多次动员也仅卖出3只。拉夫旦知道群众在看到事实后是会接受的。他把剩下的27只都买下,再投入10万元又买了200只种羊,办起了青海湖畔第一家个体种羊场,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成功大大提高牧民对科学养畜的认识和积极性,纷纷进行牲畜改良,实行科学养畜,增加了收入。
为带领全村由粗放型生产向效益型转变,拉夫旦个人投资11万元从内蒙古和东北引进优良的绒山羊70多只,建立养殖基地。每年每只绒山羊比绵羊利润高80-100元。3年后发展到350多只。他又每家送一只(每只约150-800元),从而带动全村兴起科技养畜热潮,使不少家庭很快脱了贫。
大办教育,带头走科教兴业之路
“要脱贫致富必须科教先行。”拉夫旦认为要大办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才能让牧民过上真正富裕的日子。他当了乡教委副主任后,不辞劳苦千方百计办了哈乙亥草原第一个正规寄宿小学。他对笔者说,1984年前,哈乙亥村只有一个简陋的帐篷小学,仅7个学生,占全村适龄儿童的5-6%。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他多次向上级反映,争取到20万元拨款,自己又拿出4万元,盖起一座砖木结构、宽敞明亮、装修漂亮并具有民族特色的寄宿学校,为建校舍,他还拆掉自己新建的3间商店,将地皮无偿捐给学校。他说:“开始动员不来学生学习,就先让自家亲戚子女来上学。村里十分重视教育工作,7位领导3位抓教育,校长必须由党支书兼任。我们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抓学习成绩,而且德智体一起抓,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他还告诉笔者:”现在有小学教师8人,在校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60多人,还有8人到倒淌河小学读六年级。全村77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哈乙亥村在西宁、兰州等外地读大学的学生6人(其中女大学生2人),还有一个自费留学日本的。如今该校已经培养出15位国家干部和其他行业的人才。
无私奉献,带头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倒淌河采访过程中,凡和笔者接触过的人无论是干部、牧民还是外来摆摊的商贩、西藏来此地施工的工人,无不敬佩和赞扬拉夫旦热心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乡干部说,建成市场后,为使当地群众做好生意,拉夫旦对贫困户减免摊位费两万多元,开始七八年没收一分钱;他个人办的种羊场培育出的第二代种公羊,又无偿支援全乡搞畜种改良;他办的绒山羊基地计划赠给全村每户一只绒山羊,现已提供了63只;1999年他又捐出18万元为哈乙亥寄宿学校等集体活动场所进行改造装修。这些年,为使哈乙亥村牧民脱贫致富,拉夫旦操了多少心,捐献出多少现金和实物,表现了他一心为乡亲走上小康路的胸怀与崇高品质。
正是由于他一心为群众,他受到牧民群众的赞扬和政府的高度评价。1987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党员;次年被评为省先进个体户、全国民族进步先进个人;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此后又给予他优秀个体户、先进个体户、先进个体劳动者的光荣称号;1997年4月,被选为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面对群众的盛赞和种种荣誉,他谦虚地说:“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好,由于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照顾。”我们衷心祝愿他在带领全村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