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展/文 方 成/画
四川长虹公司董事长倪润峰曾经向全公司的管理人员推荐两本书:打天下时读《三国演义》;得天下后读《红楼梦》。据笔者看来,大观园里的管理人才,只有王熙凤、探春几个人,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吃闲饭的;骄奢淫逸,浪费亏空,举目皆是。王熙凤本人就是个大贪污犯;即令是金山银山,也是会被掏空的。荣宁二府与某些国企存在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不思进取,连居危也不思危,人浮于事,管理混乱,家长体制,财产大量流失,腐败日甚一日等等。
东汉后期,到晋灭吴国,整整九十年,史称“三国”。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烁的时代。群雄崛起,中原逐鹿。这个鹿,与其说是玉玺龙椅,不如说是杰出的人才。
鲁迅论《三国演义》时,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全集》第9卷第129页);无独有偶,钱锺书在谈论诸葛亮在自我评价时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乃“褒夸之词”(《管锥编》第1册第38页)。诸葛亮一向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但恕我指出在用人方面,诸葛亮是有严重失误的。他重用关、张、赵、马,黄(笔者按:《三国志》中并无“五虎上将”一说)和姜维等人,关张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关公失掉荆州败走麦城,对同僚,目无余子,傲慢自重,不足为训。诸葛还纵容法正随意杀人和李严所在营私;另外,错用马谡,拒绝魏延从褒中出奇兵取长安的建议,这些都说明诸葛在作为统帅才能方面,远不如孙权。孙权不搞“武大郎开店”,他先后重用比他高明的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个个年轻有为,智勇双全,屡战屡胜,皆人杰也。难怪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另外,孙权在屯田、航海以及团结联络台湾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雄踞东南达数十年之久。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在谋略、打仗、文采、垦殖……诸多方面,几乎无人可比;他的《求才三令》,笼络了大批人才,致使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主要是北方地区);但他杀了比他高明的杨修;荀緒反对他进爵为魏公,也被赐死。所以,我认为曹操是通才,大才,但够不上帅才。西汉的开国之君刘邦几乎是个半文盲,出身无赖,苏辙说他“谋事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历代论》),但刘邦说:“此三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是个帅才。但据《史记》记载,韩信与项羽会师于垓下,最后围歼楚军余部,逼迫项羽自刎。但韩信功高镇主,刘邦伪装出游云梦,伺机逮捕了韩信,押至洛阳,降为淮阴侯。韩信最后终于被吕后杀了头。又据陈寿的《三国志》,陆逊官至丞相,但因参与太子孙和与鲁王的斗争,屡次上疏维护太子,被孙权斥责,因忧愤而死。可见刘邦、孙权那样搞家天下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将统帅识才用才的度量与智慧贯彻始终的。观古而知今,当代全球性的新的“逐鹿”——争夺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
李光耀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的演讲中,谈到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令人震惊。他说:1971年到1997年之间,移居美国的移民约有1900万。目前,在知识经济里,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缺少和最珍贵的资源。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移民的上限人数从每年的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德国也宣布,它要在欧盟以外吸引2万名资讯科技专业人才。英国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资讯科技专才。在日本,“小渊委员会”已建议,具有强烈民族中心主义而且属于单元种族的日本,应该鼓励外国人到日本生活和工作,并且建议允许从日本学府毕业的外国学生有权在日本居住和工作。韩国则对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师发放“金卡”,允许他们在该国居留10年,希望借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才。另据报道,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去年8月20日晚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强调,新经济竞赛中,新加坡必须要在资讯科技、生命科学和金融服务等高增长领域有所作为,而引进人才又是取胜的关键。能否成功引进人才对每一个新加坡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为吸收外来人才是一项确保新加坡具有活力、竞争力和繁荣的长期策略。
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力资源,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却只是占总潜质人才的一小部分。在中国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粗略估计只有50万名,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有100万和80万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中国劳动队伍的教育水平低,显然是21世纪发展的一个障碍。中国的劳动队伍有12%是文盲,35%仅受过小学教育,只有3.5%受过大专教育(《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第171页)。而且,近年来,我国有30多万留学生被吸引到了发达国家。人才资本,比起金融资本,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另据报道,在美国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0%和76%去了美国(《*望》2000.8.7)。中华大地上优质梅花鹿,却一群又一群纷纷落入美利坚之彀中矣。这比起国企的资财流失来,对国家的损毁,无异于釜底抽薪呀。对于国际间这种不平等的人才竞争,难道我们真的就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了吗?李光耀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说,必须记住的重要一点是,能创立高科技起步公司的并不是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而是私人个体。他们需要那些在新科技时代成长、对硅谷和其他地方的发展了如指掌的监管人员给予协助。50岁开外的政府官员并不了解这场数码革命的潜能。中国最宝贵的资产是数以千计,年龄在二三十岁,曾在海外,特别是美国求学和工作的杰出优秀人才。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目前在中国国内担任中低级职位(笔者按:有职称无职务——官衔)或仍然逗留在国外。李光耀展望说,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他们可能会升到政府和商界的高层,对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会使中国在治国和商业作风方面迎头赶上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民日报》2000.6.22《国际周刊》)。
令我担忧的是,“官本位”思想,以前虽然受到过批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风行不衰,工资、级别、用车、医疗……种种福利待遇,仍然是职务优先,职称靠边。例如住房分配,正教授只相当于副局级或正处级,副教授只相当于正处或副处级。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弱,都是靠科技实力来领头并推动的。以“官本位”的这些做法,是很伤尖子人才的心的。
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分成科、处、厅、局甚至省部级。官本位在市场经济中所发生的反面作用,人们早已从“官商”、“官倒”、变国有资本为“官僚资本”的现实中看得一清二楚了。得才者兴,失才者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人人明白的真理,一遇到“官本位”的既得利益,就只好让真理挂在嘴巴上了。
据悉,对这一问题,人事部已有新政策出台。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可以在国企、高校、科研、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单位,被聘任和委任为司局级领导职务(新华社)。但我想,领导职务毕竟是有限的;而高层次人才的增长,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则是无限的。好在据“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会议”透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两个基地”模式引人注目。每年一次或多次回国工作,国内工作时间累计一个月以上,就是既在国外有稳定的工作,又在国内有合作项目。这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吸引人才的方式,使不少海外留学人员的智力资源,朝着“深层次、可持续、易操作、有实效”的方向发展,促进内外的信息交流、人员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带动了国内的科研工作迅速与国际水平靠拢和接轨。其中一部分人随着国内工作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将工作重心向国内转移,最终实现“凤还巢”。正当一些地方承诺给房子给车给高薪吸引高层人才之时,而广州市府则是在机制上给足政策。在国外,个人出技术、政府出资合作,个人想要持股在10%以上是很难的。但广州却允许个人持股30%~40%。一位从美国回来创业的博士,有技术而无资金,政府进行多方面考察后,认为这一创新项目有市场前景,于是在前期一次性投入了5000万人民币的资金,并将其中40%的股份给了他个人。这家公司现正运作良好。广州鼓励创新的举措,吸引了全国160个重点院校的一百多名博士硕士奔赴羊城(《羊城晚报》2000.8.5要闻版)。
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帅才总是最稀少的。综合性通才也不多。加之我国从秦汉到民国,重官吏、轻人才的先天体制上的习惯势力,是非常顽固强大的。“文革”时鄙薄知识,践踏人才所造成的灾害,坑了几代人。八九十年代,痞子文学大行其道,以侮辱谩骂知识分子的流氓为英雄,以无知加无耻为光荣。连鲁迅算不算作家,也成了问题。因为说他没写过长篇小说。那么,蒲松龄、欧·亨利、契诃夫岂不都算不上作家了么?鄙薄知识的结果是,我们辛辛苦苦以不菲的成本,不短的时间,培养出来的高精尖人才,却被发达国家用高价,轻而易举地捞走了。如果我们再不改弦易辙,大彻大悟,不仅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论会落空,中国在21世纪的现代化实践,也会落空。
八十年代,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三句民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老人敏锐地觉察到就是没有提知识分子。她当即著文,尖锐地问道:“无士则如何?”严酷事实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中国人:“无士则亡。”
美国有个女作家凯瑟如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必须为任何一种异乎寻常的人才,付出无可商讨的高价”(《老美人及其他》)。元朝乃贤诗云:“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南城咏古》)。
人才外流,不仅是个待遇问题;还有科研条件,思想自由,人格是否受到尊重,以及嫉贤妒能,人事关系,宗派偏见……一系列扯皮问题。荀子说国家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于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拒绝)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至,不肖者退,不亦难乎!”(《致士》)我们终于醒悟:再也不能干这种言行相悖、丧失机遇、培植良种却颗粒无收的蠢事了。
令人高兴的是,由于调整了政策(条件成熟时,应该立法),措施比较得当,在国外求学工作的二三十岁的优秀人才,正在演出“凤还巢”。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难得的机遇!真心想“科教兴国”的帅才们,应该紧紧抓住时机!世界性的高科技大战,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逐鹿”,它预示着挑战与机遇并存。让我们听听高尔基的忠告吧:“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可笑的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