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楹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叶名琛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兵败广州,后瘐死异域。史书上曾称叶为"可耻的投降主义"或"实质上与投降主义没有什么区别",而作者却持相反的观点......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道光进士,1846年任广东布政使,1848年任广东巡抚,1852年又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可谓早年得志,青云直上。他在内政、外交上均颇有建树,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封疆大吏。
反对“抑民媚外”政策
叶名琛的外交主张是在广州人民三次反抗英国人入城斗争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1842年,英国人逼签《南京条约》后,又要求进入广州城。广州人民立即散发《全粤义民公檄》,广泛组织"社学",反对英国人入城。签订《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伊里布实行"抑民媚外"政策,遣散"社学"壮勇、发配"檄文"作者,但人民反英入城斗争更强烈。1843年3月,伊里布忧思成疾而亡。
1845年,英驻华公使德庇时向伊里布的继任者耆英再提入城要求。耆英令巡抚黄恩彤致函解释说:"官准英人进城而百姓聚众拒阻之;官不能禁,则无辞以对英人;强欲禁之,又无术以对百姓。"德庇时以不准入城即不撤舟山之兵相要挟。耆英无奈,经道光帝批准,于1846年1月13日贴出准英国人入城的告示,并派广州知府刘浔与英国人密商入城日期。群众得知后,当夜撕毁告示,并约定"夷人入城之日,闭城起事"。1月14日,刘浔与英国人密商返城后,数千群众攻入知府衙门,刘浔爬墙逃走。耆英怕民情激变,只好再贴《杜绝英人入城之请》的告示。德庇时亲见此情,只好退回香港。这是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1847年4月3日,德庇时奉命率军侵入虎门,占领主要炮台,提出入城等七项要求,限八小时内答复。广州"社学"严加戒备,仍坚拒英国人入城。耆英既"惧激民变,不敢竟许入城",又"惧开边衅,不敢不许",遂于4月6日暗许英国人两年后入城。此后,他积极活动调回了北京,德庇时则再次退回香港。这是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的第二次胜利。
当时,叶名琛是布政使,见耆英受英国人欺侮,"抑民媚外",又遭民众强烈反抗。因此他主张,既应尊重民意、取得民众支持,又应避免与外人的无谓衅端。这样便形成了他的外交主张。他向皇帝奏报说:"无事则安民以抚夷,有事则用民以防夷,方为正办......固不可失之操切,致启衅端;亦不可过于俯从,有损国体。"1848年3月,徐广缙继耆英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任巡抚。他俩都反对"抑民媚外"政策。
1849年2月,英新任驻华公使文翰带兵船到虎门,要求履行两年后入城的密约。广州人民再次掀起反英高潮。叶名琛向朝廷奏报说:"抚夷原为保民,亦惟保民乃可抚夷也。"他又与徐广缙共同提出:"婉阻之未必遽开边衅,轻许之必至立启兵端;且阻其进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指民众)之可恃;许其进城而有事,则人民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
外交方针确定后,他们便分头行事。徐文缙到虎门与文翰谈判,以"民情未洽,众怒难犯"为由婉拒英国人入城。又令士绅致函文翰说:"民情汹汹,势将激变,于贵国大为不利,于粤民亦不聊生,两败俱伤,隐忧殊切。"叶名琛则率众做好守城准备,十万城乡壮勇,"无事则各安工作,有事则立出捍卫,明处不见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实皆折冲御侮之士,及至小街僻巷,亦皆竭力摒挡,争先恐后"。过去,伊里布、耆英"抑民媚外",民众受压抑;现在,十余万精壮的城乡民众,在叶名琛等官员及士绅的号令下,扬眉吐气,列队巡逻于外国人住宅附近。文翰见此情形,便在谈判中对徐广缙说:"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就谈判到这里为止......目前阁下和我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文翰从而放弃了入城要求。这是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的第三次胜利。
“亚罗”号事件前前后后
1852年,太平军发展顺利,广州义民也揭竿而起。叶名琛在镇压高州凌十八义民起事中,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因而被晋升为两广总督兼办夷务钦差大臣,徐广缙则专任征剿太平军的钦差大臣。
1854年和1856年,英、美、法先后向叶名琛提出修改《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等要求,企图乘太平军起义、清王朝垂危之机,攫取更多侵略特权。叶名琛根据“不可失之操切,致启衅端;亦不可过于俯从,有损国体”的外交设想,请准皇帝,婉拒了他们的侵略要求。于是,法国于1856年2月制造“马神甫事件”(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借传教之名在广西省西林县胡作非为,当地知县据控将其逮捕后处死);英国于同年10月制造“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8日,中国香港人方亚明的走私船“亚罗”号停泊在广州海面。中国水师登船搜查海盗,逮捕12名中国人。英国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诬称中国水师侮辱英国旗,要求叶名琛在48小时内赔礼道歉,礼还逮捕之人。叶为避免衅端,被迫于次日交还人犯。但巴夏礼节外生枝,悍然闯入珠江口内,占领炮台,炮轰广州城。
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他答应放还水手,因为尽管逮捕这些人是合法的,他却不愿意以这样严重的误会作为逮捕他们的代价。”叶名琛一再忍让,但英国公使包令却与巴夏礼密谋提出“入城”、“修约”等与本案毫不相干的侵略要求;并把此事交给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处理。马克思评论说,“海军上将态度专横,大肆恫吓”,叶总督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海军上将西巴糜各厘要求在广州城内会商。叶总督说,这违反先例,而且乔治·文翰爵士曾答应不再提出这种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面……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使英国在东方的这位好战的代表称心如意”。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侵略军进攻广州,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虽叶名琛一连三天未做抵抗,但英军却于27日又炮击总督府。叶的仆人和卫士都已跑光,而他却仍正襟危坐二堂,绝无惧色。直到此时,叶才发布了宣战式的檄文——奖杀令:“……凡见上岸与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杀勿论……”当时,英侵华军不过2000人,入城者百余人而已。11月22日,叶名琛下令收复失陷的炮台。12月1日,千总苏海率35条战船在二虎洋面大败敌军。14日,广州人民将十三行洋人商馆大部焚毁。19日,叶名琛决定停止对香港的物资供应,在港中国雇员纷纷罢工告退。广州人民又不断以火船、火药瓶、水雷、甚至火药船等袭击敌船和驻地。1857年2月15日,英国海军司令西马糜各厘不得不下令撤离了这块充满敌意的土地,退到香港去等待援军。
恩格斯赞扬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起义。”“我们不要像……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
叶名琛虽然发动人民暂退了英军,但他深知,太平天国仍牵制着清王朝的大部兵力,广州实际上是在孤军对英作战。因此,他根据咸丰帝“当此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的指示,于1857年5月、7月、10月,三次要求与英方停战谈和,均被英方拒绝。因为,此时英国已任命额尔金为武力修约全权专使、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英法联军来华。
宁死不屈殉职异域
1857年12月12日,额尔金和葛罗照会叶名琛,提出进入广州城、占领沿江炮台等侵略要求,限十日答复。叶名琛除同意通商外,对其他侵略要求均予婉拒。24日,英法联军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交城。这时,叶名琛已陷入困境。虽英法联军登陆时遭到中国兵勇的顽强抵抗,但终因兵力和武器悬殊太大,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
虽然叶名琛当了阶下囚,但他毫不屈服。他拒绝与巴夏礼说话:“你是什么人,竟用我的语言对我说话。”被押上“无畏”号战舰后,他说自己是来会见额尔金爵士的。
1858年3月12日,叶名琛被送到加尔各答。他一心想去与英王理论是非,但在加尔各答等了13个月,未能如愿。遂于所带粮竭之际,不食夷粟而决然殉职域外,时年仅52岁。临终并无别语,只说辜负了皇帝天恩、死不瞑目。
叶名琛是位具有雄才大略、胆识超群的人,为什么在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城时败得如此惨?
首先,由于他对封建王朝的愚忠。他调拨大批军队和物资去支援内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以致其自身的军力和经济实力空虚。1855年前后,他屠杀包围广州的太平军起义群众达十万之众,大大削弱了他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实力。
其次,巡抚柏贵和将军穆克德纳早在城陷前就与敌人勾结。城陷后,英法侵略者以柏贵和穆克德纳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在广州统治达四年之久。这样的将军、巡抚佐助守城,叶名琛怎能不失败呢?
第三,朝廷的昏聩无能和缺乏全国的支援。叶名琛实际上是在孤军对抗两个贪婪的强大帝国主义的军队,而清王朝的其他地方却保守中立,甚至连对英关系都平静如常。而一旦出现败局,朝廷则把一切过错全都推到叶名琛一人身上,革职示死。难怪叶名琛临终前曾赋诗说:“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大敌当前,许多大臣、将军面临侵略者的威胁而内调逃跑、求和乞降,甚至叛国投敌,而叶名琛却与城池共存亡、至死不屈。这种忠贞不渝、不食夷粟而殉职异域的高风亮节,是值得敬仰和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