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扩大开放和遵守世贸组织(WTO)规则是中国加入WTO做出的最重要的承诺,也是企业界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根源。如何正确认识入世所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和把握WTO的相关规则,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是当前中国企业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加入WTO后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1.两种经济体制的对接
中国长期申请“复关”和“入世”未果,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不被其他成员国所接受。经过不懈努力和大胆探索,目前,中国总体市场化程度或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大致在45%~50%,“十五”末期可达到65%~70%,即完成转轨。目前,有关加入WTO的程序性工作在顺利进行中,入世对中国已不存在大的障碍。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体制仍处于转变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排除,特别是政企不分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转机建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一旦正式加入WTO,经济体制的对接必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矛盾。其中, 国有企业面临的冲击最大。
2.世贸规则的掌握与遵循
世贸组织的核心是WTO协议,它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 约束各国政府将其贸易政策限制在议定的范围内。该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繁杂,但有五项基本原则贯穿于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五项原则包括:一是非歧视性原则。二是更自由贸易原则。三是可预见原则。四是更具竞争性原则。世贸组织反对不公平的做法,如不能采取出口补贴和为获得市场份额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五是更有利于欠发达国家。世贸组织给予他们更多的调整、更多的灵活性和特殊权利,以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人们都关注加入WTO 后关税的减让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对世贸协议的内容及规则运用重视不够,对中国与相关国家达成的协议内容也缺乏了解。一旦加入WTO,企业面临的更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将转向学习WTO协议、执行相关规则和政府入世谈判所做的各项承诺,以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3.法制建设与法律法规修改
在体制对接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将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法制化管理为主,着力建立起监测体系及敏捷、透明的计划、统计和宏观管理体系,并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政出多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同时,要按照世贸规则和与各国签定的“入世”协议,清理和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世贸规则的实施和履行“入世”所做的承诺,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企业必须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自觉遵守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及时掌握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
4.跨国公司大举进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推动着世界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这些跨国公司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除控制各类主要产品的制造外,还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国际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世界500强大企业,均已用各种投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多年来,国家的高关税、产品返销制、项目审批制等政策措施,曾经有效地保护了国内企业抵御国外企业冲击,使一些行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培育出了像海尔、宝钢、长虹这样的企业集团。一旦关税大幅度降低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手段弱化了,国内企业只能直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对许多企业来说是生与死的选择。
5.人员素质与人才争夺
中国现有近7亿从业人员,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大量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不高,难以完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大批的劳动者只能适应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和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开发与应用人才、市场拓展人才及业务精熟的员工。同时,受企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制约,有许多高素质人员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人才外流。随着发达国家调整人才吸引政策和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政策的实施,对人才的争夺将日益加剧。目前,中国滞留国外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30多万人。美国、德国、英国等相继推出了新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国的人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人才。美国硅谷的7000多家高科技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而微软、朗讯、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近两年来相继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和研发机构,直接高薪聘用中国国内的各方面人才。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中国招了300人。
二、加入WTO后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将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平等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能力。
1.摆脱“等、靠、要”心理,抓紧对世贸规则的研究
目前,由于对加入WTO的具体情况及影响程度不够清楚,担心民族工业受冲击, 以致不少企业存在“等、靠、要”的心态。希望政府加大保护和干预的力度,这是不明智的。我国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没有保护或保护很少的行业,恰恰是我国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如家电业、纺织业和轻工业。而高度垄断、受行政保护较多的行业,如电信业和金融服务业,恰恰是难以承受外来竞争压力的行业。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我们应当尽早在思想上摒弃对政府保护的依赖心态,按市场运行规则改变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制度,树立“适者生存”观念,把企业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中。
为了应对竞争,还应加紧了解和学习经济全球化概念,学习和研究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和规则。世贸组织规则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所列条款也有很大弹性。它的执行一半在条款,一半在谈判,有很多灵活的地方。对企业来说,仅仅是一般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国际经贸人才。
2.加速企业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世贸组织虽然没有对各个成员的企业制度做出任何规定,但加入世贸组织,却迫使中国必须加速企业制度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速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由行政权力支配向投资者所有权支配转变,并通过多元产权制衡来实现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对于民营企业,即使产权关系明确,也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造,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3.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所有企业都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近期尤其必须在管理科学化、管理制度化上下功夫。管理科学化特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1)资本所有者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逐步退出,技术专家作为日常管理者的地位逐步上升,并随着经营管理的职业化而固定下来,这种职业化趋势要逐步演变为相对独立的经理市场。(2)不论是在生产线还是在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都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而且要有科学的指标进行测量,以减少人员的偷懒偏好和鼓励勤勉。(3)把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现有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的大潮中昙花一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企业必须提高科技投入,大型企业都应该建立科技开发中心,并逐步使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当然,企业要在知识产权的国际惯例条件下,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和世界技术成果,不要因追求技术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技术发展中各国的互补性。
5.实施应对市场的竞争战略,维护和拓展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以生产管理型居多,战略管理能力较弱。今后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树立战略致胜的观念,要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用创新的意识和方法,选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突出主业的发展,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整体优势的发挥。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防止无人负责和个人专断。
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应审时度势,不搞全面出击,选择某一顾客群、某一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作为主攻方向;避开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把名牌厂家所忽视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特别要占领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农村市场。
6.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我国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要尊重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要探索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以企业员工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大胆地试用国际上已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如对于管理型人才,可以推行年薪制,加大效益年薪的比重;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期股或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对于技术型人才,可尝试技术入股应成为我国企业有益的尝试。
7.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比较,缺乏效率是最致命的弱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进行管理革命。信息化建设能为管理变革提供最佳的平台和工具。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根本不存在技术障碍,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观念,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改革之间的关系。中国企业转向全面信息化必须走以电子商务为目标,循序渐进的道路。在建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应结合自身条件,首先要有集约化的建设思想,也就是要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制定总体规划,然后从瓶颈入手分步实施,快速切入电子商务平台。其次,要搞好信息基础建设,把企业的所有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第三,要实现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改革,使基础管理规范化、流程信息化,提高营运效率。第四,及时利用外部资源,以最快速度获得市场变化信息。第五,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
8.强化企业营销,提高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已兴起“一对一”营销模式,即个性化营销。企业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来相应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并与每一个客户尤其是“金牌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有条件的企业逐步采用客户关系管理(CRM), 一个企业级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市场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四部分。通过CRM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 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实现最好效益。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传统的营销方式仍然是大量的、普遍的,仍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改革与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互联网已跨国界、跨洲界地冲击现有的营销模式。这事关企业的未来,中国企业一定要尽早进入这个领域。
9.企业间要加强联合
90年代以来,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长期忽视竞争中潜在的依赖、合作关系,缺乏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观念,不懂得如何去建立企业联盟。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大胆借助外力完善自己,向外部寻求优势互补,将与国内外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作为发展自身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要利用现有的知名品牌通过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进而跨入跨国公司行列。要特别注意联合、兼并后企业的经营效率,真正实现“1+1>2”的合作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各个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最现实的选择是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重要的加工中心;或与国内外公司结成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既竞争又合作,借助外部力量提升自身的实力。利用优秀的产品品质和周到的服务,提升品牌效应,抵制小公司的“仿制品”,以及开发环保性产品,开展绿色营销等,也都是企业能够采取的对策。
10.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植根于企业本身土壤的独特文化和制度,只能内部培养,很难外部嫁接,也很难模仿,更是用钱买不来的资源。它是企业在竞争中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对中国企业而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培育出的一套企业文化至今仍具有相当影响。例如,把工作的目的笼统地概括为服务社会,追求被社会所承认;个人的工作职责十分不明确,强调集体向上负责;要求职工听从指挥,坐等上级的指示,参加指定的培训;以等级制为导向,把级别与地位看作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某些单位中上级甚至可以干预下级的生活方式;看重效率,却不重视效益;依靠人际关系进行协作,提倡“以和为贵”;业绩评估缺乏正规的操作程序,灵活性很大,透明度却很低。而在西方国家中,工作被普遍看成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并以成就感来激励员工;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人,由个人向上级负责;鼓励员工创新,尽力满足员工主动提出的再培训要求;以平等制为导向,企业中不拘地位,相互尊重,工作职责说明中不得有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强调效率,更注重效益;有非常正规的业绩评估程序,透明度较高。中国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中满足各国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首先进行文化的综合分析,强化跨国文化理解。
(执笔:李建明柏东海张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