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美国之“怕”

2001-06-14 03:58胡清照
南风窗 2001年4期
关键词:边境犯罪国家

胡清照

一份刚刚出台的国家安全报告

今年2月,习惯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发表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结构和程序急需变化》的报告。报告很长,连同附件,有几百页,主要是写给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看的,是咨询,是建议,也是呼吁。报告首先呼吁美国总统要做到下列4点:

1.总统应当发展全局战略,以提升美国的能力,预防和保护本土免遭各种形式的袭击。如果预防和保护无效时,则对这些袭击作出反应。

2.总统应当建议,国会应当同意,设立国家本土安全机构(NHSA)。其职责是计划、协调和统一涉及本土安全的各个美国政府机构的行动。

3.总统应当向国会建议将海关、边界巡逻和海岸警卫队划归国家本土安全机构,同时保留它们独自的实体。

4.总统应当保证国家情报委员会在涉及本土安全和不对称的威胁时,在该范围内作出分析,任命一个国家的情报官员担任部长职务,并针对这些威胁作出国家情报评估的权利。

从上述短短的4条呼吁中,“本土”这个词就出现了5次。不必多问,在新世纪里,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是本土。

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成形于1947年,也就是把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统统打败,热战结束,冷战赶紧登场的年代。随后在1949、1953和1959年经过国会3次重大的修订。1961年和1986年先后提出了加强国内防卫的条款。

苏联还没有解体前,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是针对外部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没有解体,反而是加强了。除了把剩下的几个共产主义国家继续当作敌人外,果然又在第三世界里找出了几个敌对国家。20世纪的老账不必翻了,光说新世纪伊始,2001年2月16日,新上任的布什下令对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的伊拉克又莫名其妙地轰炸一番,炸死2人,伤20多人。

美国还在沿着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制订它的全球战略。但物极必反,冤冤相报也是一条铁打的规律。报复往往不是直接的,例如美国本土的一座行政大楼是被当过兵的美国青年炸毁的,美国的国外使馆频频被袭击。美国教训了卡扎菲,制裁了萨达姆,现在又出了替他们打抱不平的拉宾式恐怖分子,电脑黑客不断地入侵美国国防部等机密要害领域。

制订国家安全政策的人终究认识到,在迅速变迁的时代中,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隐患在国外也在本土,而本土的隐患似乎更大些,因为它是无形的,无法依靠狂轰滥炸加以摧毁,也不能依靠海关和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把敌对势力拦截在国门之外。

美国本土不再是安乐之地

报告特别提到了1999年8月至2001年2月这18个月里高科技异乎寻常的成就:

“18个月期间,在科技方面有了超常的发展,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染色体组的绘制,发明了功能量子计算装置。有机的和无机的物质第一次在分子的水平上被紧密地配合,老化过程的机制在遗传学角度上被解密。这些发展中的任何一项都是25年以来未曾突破的,但是在最近的18个月内被突破了。

“这些超乎异常的变化提醒我们,未来25年,推动美国国家安全变化的主要因素与科技的加速发展及应用是分不开的。可以预见,人类智能的发展可以熟练地使用DNA(脱氧核糖酸)来引导或控制。有机与无机合成物质的能力,暗示着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共同进化。这个前景是清晰的,但也是颇具争议的。我们并不太清楚,这些科技急剧发展的领域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也不知道我们能否召唤集体的道德心来控制这些成果。举例来说,在因特网时代,信息技术可以用来造福社会和促进自由,但是也能够为那些失去理性而具有魅力的政治力量所利用。这一类具有蛊惑力的男人或女人在21世纪里肯定要多过20世纪,根本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将不负责任地将巨大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力转化为使世界遭受浩劫的工具。

“委员会强调在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中的全球化,将在今后25年中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这将令美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发生质的变化。美国将在本土愈加易受敌对力量的攻击,却不再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随后报告列举了11条美国所面临的挑战。其中的第一条是:“信息和生物工程的急剧发展,将使美国的安全招致新的攻击。少数人只要投资5万美元就可以制造并散布一种具有潜伏性的变异了的原始病原体,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可以杀害千百万人。显然,他们为了小集团甚至个人的私愤或私利不惜造成巨大的灾难。”

上面的引文并非危言耸听,投资5万美元就可以造成千百万人伤亡的事情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与此类似的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并不是太遥远的历史。利用因特网进行黑客活动,煽动新纳粹运动和种族主义,进行装神弄鬼的邪教活动,利用计算机实施各种高科技犯罪,在南斯拉夫土地上出现致癌的贫铀弹碎片,在美国本土出现“埃博拉”病毒等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从心理上来看,美国打算耗资几百亿美元建立NMD,乃是出于一种无奈的恐惧心理,类似城市居民在治安恶化的情况下,热心装防盗网防盗门的心态。不管三七二十一,多一道铁门铁网总比少一道好。至于其他后果(例如新的核竞赛)已经顾不得了。但是,NMD、海关、边境巡逻和海岸警卫队即使是铜墙铁壁,也只能抵挡外来者,而无法阻止在美国本土的偏僻乡下设置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投资5万美元来制造变异的原始病原体,这是密探、警犬、或高科技侦察手段无法一一发现的。

出于这种焦虑,但一时又无计可施的心态,接下去报告只能泛泛而谈:

“由于非常规武器被国际恐怖分子的占有,美国本土不再是安乐之地。为了在21世纪阻止对美国本土的袭击,美国需要预防、保护和反应三位一体。不能阻止对美国进行的大规模杀伤,不仅是美国人的生命问题,也将暴露出美国的对外政策不再是建筑在实力作后盾的基础上。这与各国是否支持美国作为国际领袖和我们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观是至关紧要的。确实,突然破坏美国的力量和威信,从而危害全球和平的现有结构这类最坏的事态有可能在今后的25年中出现,而其中没有什么能比在美国本土进行破坏性袭击更严重了。”

物理边境和计算机边境

这份报告把美国的边境分成物理边境和计算机边境两类。物理边境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边境,也就是自然的国境线,不论是人类的身体穿越还是导弹穿越,都算是物理边境的范围。计算机边境的定义,比较复杂些,一般人是看不懂这种新字眼的。于是笔者找了份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文件,才逐渐明白计算机边境的真正意思及其重要性。3个联邦调查局官员在一次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承认说:“在电脑入侵与传播电脑病毒等方面,过去的12个月里,26人被起诉,34人被逮捕,50人被证明有罪,38人被判刑。”

一个记者问:“美国现在面临最大的计算机犯罪威胁来自何处?是有组织的恐怖分子,还是无聊的好奇的孩子?”

回答:“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因为每天发生的计算机入侵或传播病毒等犯罪来源不可能是单一的。即使是有组织的,他们也不会告诉你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

记者问:“电脑犯罪的取证程序和其他犯罪有何不同?如果你怀疑某人通过电脑输送恐怖分子的材料,你们是截取该人的电子邮件呢,还是需要法庭的命令?”

回答:“取证的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电脑犯罪更为复杂。当然对待一般的电脑犯罪事件和威胁到国家安全的电脑犯罪事件是有区别的。”

记者问:“审讯部门如何界定黑客?对用计算机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如何处罚?”

回答:“涉及这一类的犯罪问题,得看确定计算机犯罪的调查和起诉的法定程序如何变化而定。在因特网犯罪发展得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法律是跟不上技术的发展的。联邦调查局正在会同司法部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立法程序来帮助我们的法律能够跟上去。”

记者问:“计算机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毕竟是一种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兴犯罪活动。公众想知道联邦调查局或者其他的执法部门是否配备了成千上万的人员端坐在电脑前进行不间断的监视?为什么由联邦调查局来负责而不是由秘密机构来负责?”

回答:“目前,在国内我们设有193个机构,24小时调查黑客入侵和散布病毒的活动。”

然后双方都谈起了8个“临界的基础下部组织”,这也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中多次提到的字眼,是在计算机边境上最易遭受袭击的领域。这些领域一旦遭受严重的破坏,不言而喻,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也是摇摇晃晃的。8个“临界的基础下部组织”是:政府的运作;能源服务;通信;银行和金融;电力;交通;供水;煤气和石油储存和输送。

难以掩饰的恐惧

在瓦解苏联与东欧中,美国的武器之一就是臭骂对方缺乏民主自由并违反人权。其实,美国自己最害怕的也是本国的老百姓利用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来毁灭这个国家。那些不负责任者挥舞着绝对民主和自由的武器,不声不响地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在美国本土进行刺激性的“游戏”,借此来挑战国家权威,挑战各种传统上的权威,是完全可能的。由于美国结怨太多,恐怖主义分子利用美国本土作为生物武器的实验场这也是可能的,也正是报告中难以掩饰的恐惧。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这份强调加强本土防卫的报告,已经是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很多部门的共识。国防科学委员会(TheDefenseScienceBoard)准备在2001年2月27~28日、3月27~28日和4月24~25日就生物化学、情报、核和放射性武器分别进行战略分析。这些分析将直接向国防部长以及国防部属下与科技有关的采购、技术和后勤部门提供咨询。会议还将就潜在的敌人打算大事改进其作战能力并完成必要的训练,以便对美国及其盟国进行突然袭击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包括:潜在敌人的技术和方法可能正是通过第三方从美国或其盟国转移过去的。“总之,军事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商业服务和应用的全球化,很难再界定国界。”

这大概就是美国最不愿意见到,最感害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土防卫。□

猜你喜欢
边境犯罪国家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Televisions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