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学习

2001-06-13 23:20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1年4期
关键词:积木猴子创造性

刘 焱

我们作过一些调查,发现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普遍存在着一种看法:即游戏和学习是不同的事情,家长只重视让孩子学习,认为游戏就是玩。调查发现,家长回家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如果孩子说认字了,家长会很高兴;如果孩子说在幼儿园玩了,家长会很不高兴,认为花钱上幼儿园是让孩子受教育、去学习的。

其实,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与学习不同的事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游戏呢?

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幼儿有哪些方面的需要。

第一方面需要是和生存活动相关的。例如吃、喝、睡等。和生存需要在同一个层次上的还有安全的需要,即周围环境对他是否有安全感。他哭,给他提供食物;尿湿了,给他换尿布,孩子逐渐对外界环境有了一个安全的感觉。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活动的需要。孩子表现出的对事物好奇,并且表现出好动。

另外,孩子出生后,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这也是第三个层次的需要。刚开始,成人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最早对象,以后又逐渐过度到与伙伴的交往。在这个层次,幼儿自我认识逐渐发展,同时他还有一个自我肯定的发展需要。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游戏与这些需要的关系。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

孩子为什么特别好动?这是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发育较快。由于幼儿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他的神经系统兴奋强于抑制,让他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对他有很大的难度。从骨骼肌肉发展和骨骼的成分角度来看,都会造成他不断地运动。曾经让体育健将模仿新生儿的动作,结果运动员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小孩子不觉得累,幼儿的身体是在活动当中得到发展的。

*游戏还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在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大人交往较多,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家长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在游戏当中,孩子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他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游戏当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他自己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孩子在游戏中不会有挫败感,每一次他都可以体验到成功。比如两三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一味地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积木就塌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积木倒下去的过程他也觉得很快乐。

现在孩子玩得较多的是摆积木。孩子每摆好一个图形就会跑到妈妈那里,说:“妈妈,看我搭的积木多好看!”他很希望有人能与他分享喜悦。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战胜环境、孩子打针吃药,孩子害怕,会哭。回到家,孩子可能会给他的娃娃打针,可能对娃娃说:“不许哭,哭就打你屁股,好孩子是不哭的,你要勇敢。”他把自己刚才承受的来自成人的这种“伤害”转嫁到玩具身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他的失败感变成了成就感。

幼儿期是特殊的游戏期

游戏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进化的产物,从动物界的演化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需要游戏。研究证明,只有高等动物才需要游戏,低等动物是不需要游戏的。

在动物游戏中我们也发现,游戏是小动物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对猴子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饲养,一种环境是让猴子与它的母亲在一起,而不与伙伴在一起玩;另外一只猴子没有妈妈,用一个铁丝制成假猴子,上面裹上毛巾装作大母猴,但允许这只小猴子与别的猴子一起玩。结果发现,两种不同环境当中成长的猴子表现是不同的。第一种环境下的猴子长大以后,没有办法适应群体生活;另外一个猴子虽然与假母猴在一起,但有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它能够适应猴子的群体生活。这说明仅有母亲是不够的,猴子需要有与伙伴在一起的经验,才能够适应集体生活。

现在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想要孩子聪明一点,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对孩子希望特别大,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认字、计算,这种教育其实很不科学。靠记忆来认字对孩子一点意义都没有,孩子根本不理解字的意思。美国在60年代花了一大笔钱以贫困子女作为对象搞了一个学前教育方案,参加教育的孩子都是家里环境不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这些孩子在幼儿期做大量的补偿教育,让孩子很小识字、计算。追踪研究的结果显示,这种做法很不好,使孩子身心疲惫,出现头晕、疲劳等现象。这种早期的学业技能训练,优势保持的时间不长,最多到小学三年级。对儿童来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要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学习

一提起学习,家长往往认为读书、写字。其实学习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很多活动,各个领域都有学习的因素。幼儿系鞋带、吃饭都是需要学习的。幼儿要在短短的6、7年里学会做很多事情,吃饭、穿衣、说话都是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方面的学习,会对以后的生活与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年轻父母要对学习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从现在的研究看,游戏是孩子掌握各种技能的很好的途径,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

*游戏与创造性

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光是要适应社会,而且要主动地适应社会,有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工作中的创造性要从小来培养,游戏是培养创造性很重要的途径。

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做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很新颖的玩具,这个玩具如同大箱子,箱子上面有许多按钮,每个按钮有一定的功能,可以说这个玩具探索性很强。孩子可以在箱子上面玩。当时研究人员找了一批幼儿园的孩子做测试。他把孩子对玩具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分类。结果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无探求精神者,这类孩子只是看看不去动手;第二类孩子是有探求精神者,这些孩子去摸,去动,但是这些孩子不拿玩具做想象的游戏,比如当轮船、汽车等;第三类孩子叫创造性探究者,他们不光是摸、动,还拿玩具做各种想象游戏。3年以后,这些孩子进了小学。研究者到小学去跟踪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结果发现无探究精神的孩子在测验中得分是最低的,得分最高的是创造性探究者。后来从老师那儿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发现如果男孩没有探究精神,他在学校的表现就特别不好,非常胆怯、不会交往,基本上是被大家遗忘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女孩则特别害怕交往,连别人与她讲话,她都觉得手足无措。至于创造性探究者,他们性格开朗、活泼,愿意与人交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喜不喜欢玩与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很多研究证明,爱玩、在游戏当中能出点子的孩子,今后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好。很多研究也证明:真正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学前阶段的学业技能,而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性交往技能从哪里来?只有在孩子与伙伴玩或自己玩的时候才能够获得。

为什么说在游戏当中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这是由游戏的特点决定的。如一把椅子,社会的约定俗成是用来坐的,那么孩子拿这把椅子做什么?会想办法的孩子能玩出好多花样,倒着骑马、开车。游戏的特点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想象其内容,所以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游戏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小姑娘玩娃娃家,她想用手绢包这个娃娃,可是用长度和宽度都不行,这对幼儿来讲是一个问题。这个孩子翻来覆去地折腾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把手绢对角斜过来包。孩子完成以后长长地叹了口气。问题解决了,孩子也有了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

*游戏与社会性交往

拿“锤子、剪子、布”这个大家熟悉的游戏做例子。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乎输赢的,他只是满足于这个动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给了他很强的满足感。但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动脑筋,他就变得精明多了,你出了他才出,他甚至会琢磨你这回出了剪子,下一回会出什么。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策略,这种交际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当中获得的能力在书本上学不到。大量事例证明:学习优秀的人不一定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在学校里念书念得好,将来未必成功,只有在生活中适应力很好的人,将来在社会中才能成功。可是我们不少家长却往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游戏性是一种个性品质特征。游戏性强的孩子人格发展方面会比较好,人际交往、认知发展方面也都比较好,而且这些孩子性格都比较开朗,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有幽默感,有进取心。总之,这些都是适应21世纪的人格特点。所以游戏对孩子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由东方之星幼儿教育研究所供稿)

猜你喜欢
积木猴子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星钻积木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有趣的积木
永远的新猴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