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等十八则

2001-06-13 21:19马启民/等
全国新书目 2001年1期

马启民/等

《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

马启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由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对它的研究,也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逐步成为国际性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目前已形成多个研究地域和多种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不少研究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并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著,在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李卫东文,2000.10.28《中国教育报》)

《美育新思维》

庄锡华,董馨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书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著中一个未曾充分展开因而未曾引起后人足够重视的命题的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解读揭开了尚未引起重视却对于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

因此,我们对该书力图改变已有的与文学艺术的现代发展颇多暌隔的理论思维模式,对一些具有重要意义且存在分歧的美育理论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最终建构起一种能够与文学艺术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欣赏需要的提升实现良性耦合的生机勃发的新的美育理论的努力,更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和热烈的响应。

(王文胜文,2000.10.24《文艺报》)

《中国散文批评史》

范培松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

本书作者以学术开拓的勇气与魄力,第一次对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史的全景作了描述,对其中颇富意义的存在,作了具体而有强度的揭示,从而填补了20世纪散文研究中一个不该留有的空白。

本书最具独家首创性质的当属“政治同化”。范培松将政治化散文批评诠释为“是指批评者按照特有的政治思维方式,从政治需要出发,乃至动用国家机器,以行政措施来动作,借助对散文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来阐释和解决政治问题,实现政治意图和目的”。作者选取三个样本,“对鲁迅杂文的政治评判和褒扬”、“延安时期对王实味、丁玲等杂文的批判”、“三次没有散文理论的散文批评”(对胡风书信、“右派”杂文、“三家村”杂文批判)。

(丁晓原文,2000.8.29《文艺报》)

《自然不可改良》

[巴西]何塞·卢岑贝格三联书店

本书不足8万字,却引起全球性的反响。

作者研究发现,植物对于害虫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物质交换是否保持了平衡状态。施放农药,虽在短时间内杀死害虫,但也彻底破坏了农作物的平衡状态,患病的机会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作者提倡“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认为“自然不可改良”要求人们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在任巴西环境部长时因拒上破坏环境的项目而被总统解职。他说:“我的真正上司,是这个美丽的星球和她的后代”。

(杨泽文文,2000.11.27《中国妇女报》

《张爱萍传》

东方鹤著人民出版社

团中央的老领导黄启在病房里读到此书,给中宣部的同志写信推荐此书;中宣部副部长刘鹏建议将此书作为“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书目;在某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宿舍里,大家通宵达旦地传阅此书。

本书作者是一位长年在张爱萍身边工作的军人,他被老将军的高尚品格所征服,深感老将军的一生是一座“蕴金无量的宝矿”,历时11年写成此书。

(贝佳文,2000.10.17《文艺报》)

《真善美的现代反思》

任中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个角度出发,对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困境进行深刻反思,并分别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对近些年来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在信仰、是非观念、价值尺度、审美标准等方面发生的紊乱现象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必须力求实现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之间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

(徐开来文,2000.4期《社会科学研究》)

《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

赵曦著人民出版社

本书在学术界第一次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反贫模式,它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反贫战略模式完全不同:国家扶持服务与全社会支援是基本前提;综合开发与全面治理是重要特点;严控人口增长与开发人力资源是核心;坚持经济开发与促进区域发展是战略重点;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是精神支柱。西部农村的反贫是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社会经济条件最差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首先是保证创造生存条件,然后逐步发展,速胜论是不现实的。

(周浩然文,2000.11.30《经济日报》)

《互联网心理学》

[美]帕特·华来士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对互联网与人们之间所形成的难以割舍的种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为什么人们上网成瘾?在互联网络中人的个性是如何体现的?人们通过网络传递给对方的印象是怎样被扭曲的?网上的面具和伪装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特征?网络是如何使团体产生合作或造成冲突的?网上的攻击心态是如何形成的?网络爱情的萌发与结果究竟怎样?网络中的利他主义和色情现象又如何理解?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是每一位接触过互联网的读者都最为关心的话题。因为我们正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陈波文,2000.11.30《经济日报》)

《百年追问》

肖关鸿文汇出版社

这一本“世纪回顾”之作角度独特:通过考察几十位相关人物及其传记作品,来展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纪实文学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自传作者,如容闳和他的《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蒋梦麟和《西潮》,顾维钧和《顾维钧回忆录》等。作者认为梁启超是“现代传记的开山者”,胡适是“不遗余力”的倡导者,朱东润是“第一位用毕生精力研究西方传记文学,用现代方法进行写作的中国传记作家”。

(胡荆文,2000.11.23《文学报》)

《中国启蒙时期的女性》

王政著

本书是第一部从社会性别角度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书中的5位口述者,有创办“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的陆礼华,有律师朱素萼,有《女声报》主编王伊蔚,有因逃婚而参加革命、历尽坎坷的黄定慧。她们被称为“被遗忘的女英雄”,是因为后来建构的主流话语中,把这一批女性遗忘了,在她们身后是一个群体,她们的奋斗经历是中国妇女饱受压迫的形象之外的历史章节。5位叙述者都没有等到本书的出版。

(亦平文,2000.11.27《中国妇女报》)

《启功赘语》

启功著

《启功赘语》是启功继《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后出版的第三本诗歌集。其间最可观处,是启功通过诗歌形式对人世表象所作的观察,对人心内里所作的透视以及由此发生出的议论。

这些缘于他拥有广博的知识而善于独立思考,并将自己作为一介平民放到市井中去体验。这就使他的见解比那些高深莫测的思想家的宏文多了一层亲近感,生动感。

(陆昕文,2000.11.9《中国文化报》)

《山西作家群论稿》

傅书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书中所谓“山西作家群”,主要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李锐等人为代表的“晋军”和山西的“晋军后”青年作家群。本书通过三个作家群的剖析,梳理出他们在发展流变过程中的轨迹及其内在、外在的原因。

(王丽丹文,2000.10.28《文艺报》)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

衣俊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本书可谓填补空白之作。它的贡献在于:比较系统地建立起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分支理论,如日常理解理论、日常交往理论、生活世界理论、日常生活批判与文化转型理论。

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所遇到的最大阻滞力表现为,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所塑造的经验式的、自然式的、情感式的活动方式和文化模式同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理解的、创造性的活动方式和文化模式格格不入。因此,以人的自身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史贵明,董玉梅文2000.4期《理论探讨》)

《和平的角逐——关于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

陈通明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把社会竞争看做是良性社会机制不可或缺的要素,从社会控制、社会发展效应和社会价值实现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竞争这一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程序化、制度化的可能性。作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竞争是实施社会控制的过程。第二,竞争的社会发展效应包含于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效率之中。第三,社会竞争使普遍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张康之文,2000.4期《宁夏社会科学》)

《太阳升起以后》

苇岸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苇岸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后,在病榻上争分夺秒地逐一检视一生所写的文章,认真清理后编定的作品集。

苇岸的散文以深邃的人文精神,简约、清澈、明亮的艺术风格,致力于描绘生机蓬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生活。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一以贯之地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存危机的警觉。抚摸苇岸留给我们的那些有足够温度和亮度的文字,我们会感慨“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该有多美好!

(袁毅文,2000.8.1《中国文化报》)

《另一个清华——一位清华教授的留学散记》

书中所收录的50余篇文章是清华大学教授、现任职于教育部的张尧学先生,近20年来长期留学日本、赴英、美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以及多次往返于我国的台湾、香港之间时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读罢全书,总的印象是,文章篇幅都不长,文字朴实无华,行文简洁流畅,在读来如亲历般的叙事中,却又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

(苏晓明文,2000.8.24《经济日报》)

《沉默的季节》

冯积岐著

这部作品包含了许多冯积岐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痛切的人生经验。也可以说它是至今为止,作者个人生命和人生体验的一次最集中的投入和最大面积的释放。

这是眼泪和热血铸就的生命笔墨。从社会政治、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所造成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人格悲局、人性悲剧的深刻展示。就其社会历史批判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这部长篇小说也反映了90年代末,2000年之初,中国思想文化界认识的新高度、新水平。这是文学对人性理解的高度,也是社会对个人、对家庭、对婚姻、对性与性爱理解的文明高度。

(李星文,2000.9.28《文学报》)

《一个女孩的心灵史》

秦文君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这部小说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叫莘莘的女孩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心灵所经历的挫折、阵痛、颤栗和成长,它是一本隽永、长久、耐读的书,甚至它不是专门给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看的,连成人和老人都会为之流下温热的眼泪。即使在作家本人的创作里程上,这部作品也将呈现出某种标志性的意义。不难看出秦文君期待着沟通、理解、传递和对话,她的目光已远较过往开阔、深沉、悠远得多。

在这部既像实录,又不像实录,像传记又不是纯粹的传记的书里,寄寓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寄寓着她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唐兵文,2000.9.28《文学报》)